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鬼灯如漆点松花

2020-09-24抒情散文西夏楼兰

鬼灯如漆点松花用二十几个春秋把一卷诗抒写得云谲波诡,用二十几个春秋把人生演绎得曲折悲凉。在中外文学史上,天才般的短命诗人不少,拜伦、济慈、王勃、徐志摩、海子……许是上天妒嫉他们的才气,他们就像流星一样划过文学的天空,留下一道迷人的光辉,而
鬼灯如漆点松花


  用二十几个春秋把一卷诗抒写得云谲波诡,用二十几个春秋把人生演绎得曲折悲凉。在中外文学史上,天才般的短命诗人不少,拜伦、济慈、王勃、徐志摩、海子……许是上天妒嫉他们的才气,他们就像流星一样划过文学的天空,留下一道迷人的光辉,而后迅疾退去。李贺就是这其中的一颗流星,但他的经历和个性却是独有的。其他的几位性格或张扬或忧郁或痴迷或虚浮,似乎都有些疯狂的因子。而李贺似乎是有些隐忍的,他天才的释放是压抑的。都说李贺被姓名所误,无法进入仕途,这也许成全了他作为诗人的命运轨迹---时代的痕迹,文化的痕迹,性格的痕迹。

  命,果真就是如此的有定数吗?

  在那样一个荒唐的时代,妒嫉李贺的人拿着显微镜找瑕疵,终于找到了他的父亲名字为李晋肃,因为晋肃在唐代可能读音与进士相近,有些封建卫道士们就认为李贺要考进士万万不可,对父亲的名讳不回避,这不是大逆不道吗?于是,李贺的命运轨迹就被刻上了这阴郁的一笔。
  李贺是河南宜阳县(旧指昌谷)人。曾经的中原地带,果然是人杰地灵,贡献出这样一位“鬼才”,由不得我们不对这个地方肃然起敬。莫非是这里的山水景观独特,莫非是这里的人文气息浓郁,还是李贺天性中对虚幻神秘的追求,成就了一位风格诡奇色调冷艳的著名诗人,为唐代诗国之园再添一株绚丽夺人的奇葩。

  多愁多病身的李贺,一辈子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但这样的小官做得也不舒坦,于是辞官归家,最终郁郁而死,终年才27岁。

  其实,作为男儿,谁没有报国雄心呢?李白不是也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吗?李贺也一样抒发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读这样的诗,豪气自然从胸中升腾。写这样气势冲天的诗,心境如何不言而喻。这首绝句总会让人想到后世的辛弃疾。宋朝尚文,总给人一种弱的感觉。但有了辛弃疾和苏东坡两个男人总是让人欣慰的。辛弃疾是男儿中的男人,苏东坡是文人中的男人。李贺纵然是多愁多病身,但也一样是热血激荡的男儿。李贺是谁,他也是“唐诸王孙”之家出身啊,他的血一定在沸腾中炼成这样富有挑战的诗句。弃文从武带吴钩,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这不正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胸怀?
  但是,李贺实现雄心报国的路被堵塞了,起因却是如此的简单--姓名忌讳。因此有人戏称李贺一生都被姓名误。然而,我倒是以为这一误,误出了一个不朽的诗人。仕途会束缚诗人飞翔的翅膀,进入仕途也许才情会被消解。李白入长安不是又出长安吗?趟了一次浑水,知道那个地方不是诗人的乐园。所以,李白那颗不受招安的灵魂不受官场世俗羁绊的自由的灵魂才会选择离开。于李贺而言,说不定姓名的缘故为他的诗增添了一笔浓烈奇峭的阴冷色彩。
  我们可以想象李贺最伤感的一刻,我们也可以想象李贺最动人的一眸,打开他诗的宝藏,那些闪耀着奇异之光的诗的碎片纷至沓来,充满着鬼魅之气和冷艳之惑。 “鬼灯如漆点松花”,似这般的心境么?似这般的色调么?在一片幽暗的田野山林间,点点磷火在黑夜中闪动,仿佛松花一样迷人,又仿佛松花一样的妖媚。生命的底色是阴冷的,是苦楚的,然而,依然有点点的美丽的松花点缀其中,化作幽静凄迷的生命之舞。诗往往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暗喻了诗人的心境和个性。人的性格是有颜色之分的,李贺的诗的色调,人生的色调,性格的色调是什么?“鬼灯如漆点松花”亦梦幻亦现实的景象就是他人生的基调。
  在昌谷的山间林中,李贺的每一缕愁思都与自然物语相通;在昌谷的小河溪流,李贺的每一片诗情都与水滴相融;在昌谷的日日夜夜,李贺的每一腔悲愤都与幻境与历史纠结,在昌谷,大自然的每一种颜色在李贺的笔端都被调成冷艳阴郁的调子,连鸟鸣都会炼成百年老声。
  寻着昌谷的山山水水,或许我们还能察觉到李贺的诗痕,体味出李贺的诗境。打开每一页诗笺,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异彩纷呈的梦与现实交织的诗意世界。
  也许身体的病弱会让人多愁善感,而多愁善感又易于让人内心的世界丰沛,让想象充盈。李贺的想象力在诗人中也是超绝的。他跟李白不一样,李白的想象是瑰丽明朗的,李贺的想象是诡奇冷艳的。他写音乐的诗《李凭箜篌引》所表现的高超技艺,果真能够通灵吧?我们无法聆听李凭技艺高超的演奏,但我们从李贺的诗中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李贺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妙的音乐空间,“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用如此形象化的事物来比喻音乐的动听美妙,已经让人沉醉了。如果仅仅如此,那就不是鬼才了。更让人神往的是又把笔触延伸到了更为神奇的仙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箜篌的神奇居然让女娲忘记了工作,居然让天地为之动容,连老鱼都要跳波,瘦蛟都要起舞,果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音乐居然有如此的感染力,只有李贺的才情能够通神临仙,只有李贺的想象能够如此大胆。李贺在高轩过中有这样的诗句:“笔补造化天无功”,其实这何尝不是他自己诗才的写照呢?他的诗感动了清朝一位七十七岁的老先生方扶南,他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写道:“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李贺成为后代效法的典范,他的诗也是后人寄存心思的道具。追求功名的人当然记得他的男儿子带吴钩;喜欢梦游的人就乐意去他的鬼诗神中寻找浪漫;专注于历史的人,能清晰地在李贺的典故中找到历史的痕迹与细节;清苦于生活的诗人更是以李贺的病体与才情为模板;人生坎坷不顺的人希望以李贺的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的例子安慰自己。总之,李贺短短二十几个春秋的经历,开创了一代诗风,他独特的创作成就无疑具有了让人不断追寻的魅力。
[ 本帖最后由 西夏楼兰 于 2010-11-3 18:39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