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父母与儿女,谁比谁更重要(散文)

2020-09-24叙事散文于文华

父母与儿女,谁比谁更重要(散文)□文/于文华天生万物,万物养人。这世界上,谁也不是孤家寡人孤零零单独生存的,谁也不可能是形影单只像孙悟空般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父精母血的孕育,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生产,父母一把屎一把尿的一天天精心养育
父母与儿女,谁比谁更重要(散文)

□文/于文华

天生万物,万物养人。这世界上,谁也不是孤家寡人孤零零单独生存的,谁也不可能是形影单只像孙悟空般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父精母血的孕育,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生产,父母一把屎一把尿的一天天精心养育,才有了儿女的长大成人。父母与儿女是互相帮扶、依从,互相体贴、安慰,互相照料、牵挂,互相寄托、依赖的血肉亲情关系。

普天之下几乎所有父母的心思,都寄托在儿女身上。没有那一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儿女,没有那一个父母不把所有的精力投放在儿女身上。自己吃的再赖再差,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儿女的口腹;自己穿的再破再烂,也要力所能及尽可能让儿女穿的体面光堂——即或自己不吃不喝,穿的穷困潦倒,也要让儿女吃饱喝好穿暖和。

家乡有个颇为流行的民间故事。关键词为两句话:娘老子(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说古时有对夫妻,生育了三个儿子,好不容易拉扯大,又省吃俭用给三个儿郎盖了房子、娶了媳妇,且都分家另过。眼看老两口日渐年老体弱,生活困顿,生火取暖做饭的柴煤,一日三餐的米面,过日子活命的水、菜、油、醋……那一样都无法得到,只好召集家庭会议,要三个儿子平摊负担些生活费用。老大唯唯诺诺开口说自己负担重,儿女多,拖累大,不是不养活爹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老二吭吭唧唧半天,说自家手头也不宽余,东干东不成,西干西不行,待日子好些再说;老三见两个哥哥这副嘴脸,也嬉皮笑脸顺坡下驴说刚刚成家立业,没有多余的钱供奉爹娘……好在老头机敏,会算计。半夜里从河坝里拾来好些扁而平的石头,找些红红的绸缎层层包裹了。每天深更半夜,让老伴点亮煤油灯,打开木箱子,将包裹一个个取出来,爱不释手地摸摸、看看,每每好像沉浸在无比幸福的境地中。看够了,端详好了,再一一仔仔细细、爱不释手地放入木箱,再小心地锁好箱。老伴不解其意,以为老头穷疯了,脑子有了毛病,谁知老头说:你甭管,也不要声张,天机不可泄露,自有好戏可看。

这样的举动非止一日,一天深夜老大媳妇隔窗瞥见公公的举动,回家一五一十说给了自家男人。两人分析讨论的结果是:家里有存活,非金即银,且价值不菲,说不定还是老祖宗遗留下的什么宝贝,不然父母日子咋过的那样消闲自在。次日一大早,两口子恭恭敬敬请父母过去,说要养老送终,好好孝敬,且再三解释说以前做的不对,要父母大人不记小人过,态度极其诚恳、热诚。老伴儿正在纳闷,这大儿子、儿媳妇是听了什么好人的劝解,还是良心发现,老头儿发话:好,好!既然有这份孝心,我们就走,不能弗了儿子与儿媳的一番美意。老二、老三发觉了老大的举动,就有些不解:为何一向吝啬、小气,不管不顾爹娘死活的老大两口子,一反常态,变得那么大度,对爹娘如此孝敬。莫不是发现了什么,也说不定是父母手中有什么祖传的宝货,两人都争着抢着要养活爹娘。无奈之下,父亲发话:难得三个儿郎如此孝心,谁也不许争抢,一家伺候一月,正好一年轮回四次。谁家的饭菜做的不合胃口,谁家的媳妇使了性子、给了脸色,就不再上门。弟兄三个互相攀比,谁都不甘示弱,谁都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爹娘。老娘心满意足地走后,三弟兄说要爹爹打开箱子看看“货”,当爹的不慌不忙说:急什么,我老胳膊老腿的人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该给你们的,我绝不带走。放心好了,我百年之后自对你们有个满意的交代……几个更加不敢懈怠,唯恐自个儿分的少。

等风风光光发送完老爹,弟兄三个迫不及待来到父母住的屋里,四下里找不到钥匙,老大找块石头砸开箱子,缠开一个包裹是石头,老二、老三先抢到怀里几个,三下两下扯开层层包裹的绸缎也是石头。到最后,箱底里压着张纸条,上面端端正正书写着:娘老子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故事中的父亲尽管做的有些“过分”,但国人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做儿女伺候、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之事。父母为了儿女的幸福可以放弃一切,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甚至宁愿舍弃自己的性命。而反观做儿女的呢?不大可能拿出父母那样的精力来伺候,而是将大半的心思与精力,投放在下一代即他们的儿女身上——这正好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的怪圈。将绝大多数的情感、精力、钱财与心思转移到下一代儿女身上,仅仅留一小部分放在父母身上。

小时父母就对乖巧、听话、懂事、好学的我寄以厚望,指望着光耀门庭,干活不让我干重活,穿衣尽可能穿的亮堂些,吃饭和父亲是另锅小灶,一路顺风顺水到高中,考大学却屡试不爽。原因除了国家录取名额少,主要在于自己贪心阅读课外书,严重偏科,数英成绩太差。那些年父母一听我的高考成绩低于录取线,脸上无光,走路无力,说话无底气,而我发展到后来更是不敢光明正大走大路,偷偷摸摸从小道转到家的院墙背面,急急忙忙逃避似的闪进门,为的是躲避人们的冷嘲热讽,后来总算如愿以偿,父母在人前人后扬眉吐气,走路腰杆挺的直,说话有后劲。但我深知离父亲光宗耀祖的祈望还相差甚远。

工作后我从不敢有丝毫懈怠,遵从大学写作课老师“多读书、勤练笔、缓成名”的教诲,广泛涉猎中外名著,勤于摘抄读书笔记,从小小的豆腐块开始,一改以前不切实际的电影脚本、电视剧本与中短篇小说的宏伟抱负,渐渐在省内外有了些名气。06年年底将自己发表的百多首散文诗与以麦子为主题的散文,辑录成册,自费印刷了散文集《永远的麦子》,07年进入中财论坛,陆续创制了乡土怀旧系列散文68篇,因网友喜欢,加之当时的春夜听雨版主敬一兵先生、高迎春先生、杜永生先生、琴若雨女士的厚爱,尤其敬一兵先生张罗联系出版社、设计版面及文字校对,才有今年5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再次推出散文集《最乡村》。两本散文集比起一些大腕作家算不了什么,比起我市(武威)的许开帧一年四五部长篇来更是小巫见大巫,但我的父母却认为我替他们争了光,引以为豪,尤其父亲每每酒酣之时,当面对我极力夸赞,让我羞愧不已——因为我做的远远不够……

说实话,对父母的孝敬不及父母对我关爱的十分之一,更不及我照料我的儿女的百分之一。我就是做的再好,也无法报答母亲背着布袋,丢掉做人的尊严,到宁夏中卫乞讨要饭养活我及全家的举动,更无法报答父母挨家挨户不顾脸面借钱供我读书的情景……父母所做的桩桩件件,难以用笔墨一一陈述,唯牢记在心,时时翻腾于脑海鲜活于记忆,让我不忘比天深广比地宽厚父母的情意。人到中年,父母爱孙一辈甚于子一辈,儿子小时调皮、贪玩,学习不上心,我动辄脚踢拳打,非打即骂,父母没少教育我,说娃娃调皮不要紧,长大就乖巧了,你是做教师的,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动不动耍脾气,还没有说几句自己先有了情绪。我可以冒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兀自滑滑亲自去牛奶场打牛奶,为的是上高三的女儿精力充沛考大学;可以在儿子与我一块登山,回家却不见儿子踪影,不顾天已擦黑,眼睛近视,体力不支的状况,飞快上山,找寻儿子,却不能在下乡搞培训,两天四次路过家门,却以妻子开商铺独自支撑,晚上要陪上高三的儿子学习,清早喊叫熟睡中的儿子起床上学为由,没有踏进家门半步,探视一下年老的父母一眼。

儿女是父母的脸。我越来越体会且明白此话说的恰如其分。我所做的一切,虽自感还远远不够,但好要面子的父母却以为我替他们争了气。而我的儿女学习、生活迈出的每一点进步,也使我们夫妻生活的更有信心。窃以为:父母能安康、和顺、愉悦地多活一天,做儿女的就会幸福、自在、快乐多一天;父母能吃得动、喝的好、穿的暖,体体面面、笑言笑语多活一年,做儿女的就倍感安逸、美好、快活多一年。有父母做后盾与靠山,即或有再大的风险也能涉过,即或有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父母与儿女,究竟谁比谁更重要,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虽则认为父母比儿女更重要,虽则自以为父母养育之恩不能忘,儿女自有儿女福,但实际上放眼当今现实生活,家家都费尽心思盼望儿女考大学,接下来节衣缩食、花费精力供大学,大学毕业还要找工作,接着又是替儿女谈婚论嫁、成家立业考虑、出资,小老百姓为了儿女的幸福生活,像个陀螺样被无形的鞭子抽打着转个不停,哪有一天的消闲日子……唯有力所能及尽可能多地孝敬父母,不要有“子欲孝而亲不待” 的遗憾发生。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上最无私的爱,最可贵的爱,最伟大的爱!父母是儿女的天。父母是儿女的地。父母是儿女出人头地、安身立命的最有力的加油站,是儿女逢凶化吉、跋山涉水最可靠的避风港。一句话:父母是儿女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活之盼!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0-10-7 10:57 编辑 ] 儿女, 父母, 感悟, 关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