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打猪草

2020-09-24抒情散文长阳徐长清
近日在乡村公路上散步,看到一个乡亲背着一个三斗背在打猪草。无意中引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在我的儿时,读书之余,经常要做,而且必须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事是带弟弟和妹妹,一件事是打猪草。在大集体的岁月里,人们生活十分艰苦,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将过得怎样

  近日在乡村公路上散步,看到一个乡亲背着一个三斗背在打猪草。无意中引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在我的儿时,读书之余,经常要做,而且必须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事是带弟弟和妹妹,一件事是打猪草。
  在大集体的岁月里,人们生活十分艰苦,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将过得怎样,往往取决于年猪杀得怎样。但那时喂猪,不可能像现在,用饲料或是粮食来喂,因为连人吃饱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包谷、蚕豆之类的几乎是主粮的就不用说了,就连红苕和洋芋,也是要用来打折了来抵主粮指标的。当时有首歌谣说:洋芋五折一,一斤二两皮,猪吃嫌浪费,人吃没得力。因此,那时喂猪,基本上靠用草来喂,谷糠和麦麸算是精饲料,每次喂猪时,在草里面撒上一把,拌匀,用来激发猪的食欲。
  那时有个“购半留半”的政策,一个家庭喂了两头猪,卖给国家一头,另一头自己就可以杀来改善生活。哪怕只喂了一头,杀了之后,必须卖半边肉给过家,头蹄和下水可以自己留用。这个政策很严格,谁违反了,不仅要追缴你瞒下的猪肉,还要写检讨到处张贴,严重的还要开批斗会。但我也看到有一回,一个乡亲背着半边猪肉到代理食品业务的供销社去卖,一过秤,七斤重,工作人员问,你家杀了几头猪,他回答说就这一点子。工作人员一想,人家一家老小,杀个十四斤肉的猪,过个年就不够呢,于是给上头打了电话,上头说,让他背回去吧。这个乡亲感激涕零,又把肉背回家去了。
  父母加上我们五兄妹,我们一家七口人。父母宁愿自己更辛苦,也想要给我们把生活安排得好一些。每年总要喂个三四头猪,到了年尾,叫上二爹,把两头小的背到资丘食品所去卖,一来剩下的两头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食用了,同时,卖来的钱就给我们五兄妹缝衣服。父母没日没夜地劳碌着,白天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夜晚也消停不下来,父亲在煤油灯下编软篓子卖给供销社,供销社需要这种软篓子来装木油,算是国家需要,因此,不算资本主义尾巴,没人来“割”。这种软篓子在当时很值钱,三块钱一个,父亲做事麻利,傍晚开始划篾,到半夜时分,可以做好三个。待做完一二十个,就用背架子被到供销社去卖。工余,除了做软篓子外,父亲还做山货,挖黄姜,挖刺槲,挖麦冬,挖瓜娄,摘蓓子,千方百计挣钱。母亲也没闲着,收工回家,安顿好年幼的弟妹,打猪草喂猪,割羊草喂养,到自留地种蔬菜,给我们五兄妹做布鞋。
  我是长子,虽然父母对我很疼爱,我也很顽皮,很会偷懒,但那时我开始知道父母的辛苦。因此开始学习打猪草,打算给父母帮帮忙。
每天上学,我带着一个二斗背,放在路边的人家,放学后就背着它学打猪草。至今记得第一次打回猪草的往事。母亲在剁猪草时,将我打回的猪草择出了一多半。母亲告诉我,狼毒叶和猫儿眼睛草,不仅猪不会吃,还有毒,会把猪毒死的。后来,母亲打猪草时就带着我,边打边告诉我,那是猪最爱吃的构叶、桑叶、葛叶、苋菜、地米菜、鹅儿肠、鸡公花、婆婆针、锯儿草、绿葱,麦卡子、白苎麻和水麦王,那是猪虽然吃但不能打得太多的鸭脚板、蓓子树叶……经过母亲的教导,我知道了怎样打猪草。此后每天放学,我就沿曲溪边去寻找猪草,每天都打回满满一背,有时背篓装不下了,就用细树条把猪草插住。背回家去,回家的路上想像着父母会怎样夸奖我。我每天能打回一背猪草,或多或少分担了父母的辛劳,他们当然很高兴。因此,因为我的劳动,我和弟妹们的饭碗里常常可以多出两只鸡蛋。我们家的鸡蛋从来不卖,基本都是我们五兄妹们吃了,有时,母亲掺些腊肉末来做鸡蛋花子全家共享。为了鼓励我,父母还打破逢年过节和来客才弄肉吃的常规,隔三五天就做一小锅腊肉坨,让我们吃肉,他们就肉烫下菜吃。

  我越长越大,打猪草的背篓从二斗背换成了三斗背,打回的猪草也越来越多了。我们又有一个便利条件,二爹在大队加工厂负责,父亲可以从他那里搞到很多麦麸子,我们家的猪总养的比别人家多,比别人家好,也一年比一年大,数量始终没有增加,母亲说,多喂一个不如把四个好一点喂。我们家每年照常杀两头年猪,基本都在我们生产队数一数二,当然这主要靠父母的辛勤劳动,我只是帮了一点小忙。父母都是生活十分有计划的人。每年的生活安排,既保证我们五兄妹有肉吃,又尽力节约,匀出一些猪板油用盐阉起来,密封在一个甑坛里,腊肉也是一样,每年总有几块是在食用计划之外的,吊在房子的脊檩上,一般情况下不动用。逐年增加数量,同时换下陈的来食用。陈年的猪板油和腊肉,吃来一个哈喇味,如今的孩子们看都不会看一眼,但在我的儿时,确实是难得的美味,以至我至今还有一个“怪癖”,用腊猪油来煮面条吃,每每吃起这种带有哈喇味的面条,都觉得味美无比,自然也就回到了我艰苦而又美好的童年。父母也把存下的腊肉借给家更大口更阔的家庭,让那些孩子们也沾点油浑。1970年初夏,我的太公逝世了,负责太公后事的自然是我爷爷奶奶,但父母商量后,主动拿出一部分腊肉,整出了在我们那里在那个年代很像样的孝宴,在地方上传为美谈。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长阳徐长清 于 2010-11-2 22:0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