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曾经,我是一名炊事员

2020-09-24叙事散文夏冰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经在县里一工厂食堂待过两年。当年,这家色织厂经济效益很好,是省内外很有名气的厂子,据说,县里有领导安排自己子女就业,也是优先考虑进色织厂,而不是到政府机关。因此,当我与另外6男2女一起被分配进工厂食堂时,心里也是美滋滋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经在县里一工厂食堂待过两年。
  当年,这家色织厂经济效益很好,是省内外很有名气的厂子,据说,县里有领导安排自己子女就业,也是优先考虑进色织厂,而不是到政府机关。因此,当我与另外6男2女一起被分配进工厂食堂时,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尽管当时人们普遍看不起炊事员这个工种。
  那时候食堂有二、三十号人,分开早、中、夜班和面案、菜案常日班五个班次作业。记得一到集中开会时,管理员张师傅就脸色严峻,操着一口津腔,一套一套的训话。大家在下面安安静静的,大气也不敢出。
  面案组长王师傅,是个和善的胖老头儿。他喜欢慢声慢气地跟人说话,哪怕是批评你,也不急不火,挺能沉得住气。能沉得住气这一点,在他跟人下象棋时,体现得更为明显。当大家分坐在长长的案板四围一起干活的时候,王师傅一边揉馒头,一边慢悠悠地哼唱着京戏段子,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大家听着,手下的活儿一点儿也没耽搁。
  我在面案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揉馒头。两手同时握一个面蛋儿,均匀用力,一团一团的,转几圈后,一个馒头便成形了,像是在做游戏,一点儿也不枯燥。尤其是,还有王师傅的京戏段子,还有大家的逗笑。几个师傅充分发挥自己幽默的特长,故意说一些荤段子,逗得女孩子们脸蛋儿红扑扑的,他们就哈哈大笑。大家也开怀不已。
  与王师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菜案的组长张师傅,他是个典型的大炮脾气,常常毫不留情地给你一通轰击,但是你一细想,也便释然。因为,尽管张师傅话冲了点,但是,显然是为你好。事实上,经过相处,我觉得像张师傅这种性子耿直的人,更适宜相交。人和人,能够彼此不拐弯抹角,很珍贵。
  还有一位师傅,给人印象很深。他负责做小菜。那些萝卜、芥菜、芋头,经他用作料一调和,就香气扑鼻,特色鲜明。你看他,浓黑的眉毛一跳一跳的,略微上翘的鼻头一耸一耸的,嘻开那两扇厚厚的嘴唇,奓着两只被红辣椒和作料染红的手,招呼你说:“快来尝尝吧,好吃着呢!”你会常常忍不住那诱惑呢。
  保管张师傅喜欢一边走,一边甩着一只手,我们总在研究,也不知道咋回事,也不敢问他。跟我们一个班的刘师傅喜欢说些俏皮的话。一次,我们正在切土豆丝,菜刀飞快地上下飞舞,他从一旁经过,就说:“操心叫咬住。”哈,他不说小心叫切了手,而是说“咬”,听起来让人感觉新鲜。菜案一个小师傅跟面案一个女师傅常常利用卖饭的机会眉目传情,小灶上一个大师傅常常与我们一起进食堂的一个女孩子打情骂俏……
  到了开饭时间,大家有的守窗口卖饭,有的执勺子挖菜,有的一趟一趟搬运饭菜,迎来一拨又一拨工人,你置身其间,便充分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意味。
  时间长了,会逐渐改变自己的一些口语习惯。厂里天津人不少,像茴子白,天津师傅们叫“洋白菜”,我一开始听着怪怪的,后来也便习以为常,跟着“洋白菜”了。油条不叫油条,叫馃子,我们听着,就像是“果子”,所以哈哈笑,但也慢慢适应了。
  所有这些,都是那么真实自然,活色生香,让最初踏入社会的我们用心感受,体味,一生难能忘记。
  两年后,受大气候的影响,我们一起进来的几个人相约离开食堂,到生产车间三倒班。90年代后期,企业每况愈下,食堂也走向式微。如今,偌大的一个食堂,已经被几家私人作坊承包。往年那种热闹情景是一去不复返了。每每回厂看到这情形,心里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滋味。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1-10-15 17:21 编辑 ] 记忆, 企业, 青春, 往事, 夏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