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品咂年轮的声音

2020-09-24抒情散文张小刚
品咂年轮的声音 ——记李桥村的古槐在辽阔的华北平原,有一条河名叫漳卫新河,它蜿蜒几百公里,如平原的一条玉带随风飘扬,以河为界分出了山东省与河北省。河西岸有一小城名吴桥,隔河向往的就是素有桌椅
品咂年轮的声音 ——记李桥村的古槐
  在辽阔的华北平原,有一条河名叫漳卫新河,它蜿蜒几百公里,如平原的一条玉带随风飘扬,以河为界分出了山东省与河北省。河西岸有一小城名吴桥,隔河向往的就是素有桌椅之乡的宁津了。两县隶属两省,但风土人情相似联系颇为密切。早在1700年前的东魏时代,宁吴二县的名字已声名远播,千百年来勤劳淳朴的当地居民在这块沃土上辛勤劳作繁延生息,齐鲁文化与燕赵遗风共同哺育着这方土地的儿女们。漳卫新河为黄河古道,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迹、古树多有保存。在河两岸,仅宁吴两县境内的古树奇树就有10条棵,有黄镇的杨抱槐,无名树村的无名古树,道口村的古酸枣树等,今天和大家介绍的是李家桥村的两棵古槐。
   李家桥村离我家不过三五里地,对古槐已有耳闻,可一直未曾蒙面,曾无数次幻想过古槐是何等容貌何等身品。有一天文友邀我去看古槐,我的深思又飞扬起来。
  那是今年初夏的一天下午,县文联秘书长李妹姚,作协主席高迎春与旅游局李局长和我一起去观赏古槐。车子在漳卫新河的大堤上颠簸南行,居高临下,河堤两岸的麦子早已收割完毕,土黄色的麦茬和散落田间的麦秸构成一幅衰草连天的景象。播种早的玉米有的已经冒出浅绿色的嫩苗,纵向看去到有了几分生机,成群的麻雀从麦田向河西飞去。风不大整个河面犹如一方明镜,明镜上镶嵌着丝丝涟漪。车子还在颠簸,远远望见一架小桥如彩虹拱连东西,桥的东侧便是李家桥村了。
   将车子停在河堤上,我们沿着坡道缓缓而下,立足未稳两棵高大的槐树已呈现于眼前了。古槐的树心早已空缺,树皮也只剩下半壁江山,腐朽的木质,开裂的树皮给人一错误的信号——古槐已没有了生命。一抬头望见它那生机盎然华盖如伞的树冠,才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唐突。两棵古槐高都六七米的样子,直径约为1米,一般测量树的直径大多先测量周长再根据圆周率推算出直径,眼前的古槐则省却了许多麻烦,因为它的身躯已被岁月侵蚀掉了一半,将内心的半径呈现在人们面前。树皮粗糙干裂如虬龙蟠曲游走四方,或昂首,或垂头,守望着村中的生灵。每一块龟裂的树皮都是一支飘满墨香的书简,记录着社会百态沧海桑田。本该隐于地下的树根也打破了常规,纷纷钻出了地面,粗如胳膊,形如青筋。其中一段根的中部出现了一个圆洞,大如拳头,圆似牛眼,在圆洞周围不知何原因出现了一圈类似眼皮的褶皱,仔细看来这不就是一个“天眼”吗?想必千百年来村民们的善恶美丑被它偷窥了吧!
  夕阳西下,满天的晚霞映照着小桥,映照着人家,两棵古槐也沐浴其中,我不由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几天后我又一次与古槐对话,巧是一位老者在树下乘凉,看样子已有七旬,花白的头发半掩着古铜色的脸,一身的青灰衣着,破旧的布鞋,与身边的红男绿女显得有点另类。一根拐棍,一个马扎,加上一副怡然自乐的神态让我有了几分好奇,上前几步俯下身子与他攀谈起来。据老者讲,本村居民都姓李,是明朝时从青岛即墨迁徙到的,至今已有600多年了。说道这两棵古槐还有一个传说,当年李氏先祖被迫从家乡一路跋涉来到鲁北平原,在四女士碱河(今漳卫新河)东畔稍作休整准备第二天继续向北行进,当晚在河边过夜,劳累一天的人们很快进入梦乡,似梦似醒中听见有人在远处喊“家,家,家”,他们便从梦中惊醒,一个“家”字在别人心中算不了什么,可在背井离乡的人心中是何等的厚重与心酸,寻声觅源,声音来自三棵大槐树的下方,众人无比惊恐以为是神灵显圣,纷纷跪地叩头虔诚祷告。正因为“神灵显圣与恋槐情节,”李氏先祖第二天便在大槐树下建房置地繁育生息。几百年后一个几百人的村子——李家桥村便墨点在中国地图上了。
  传说归传说,但听老者讲每逢大雨过后,树下面便传出“呱,呱,呱”的叫声,持续上月的时间,“呱”与“家”声音相近,那当初李氏祖先听到的是不是蛙叫我想是无从考证了。但在民间相信古树被鬼灵精怪占据的说法早已根深蒂固,尤其是古槐是断然去人敢砍伐的。据说本村原有三棵古槐,在上世纪村中架电线时,被人砍掉一棵,砍树的年轻人不到三年便鬼使神差的自杀身亡。在城镇人们懂得去保护古建筑和古树,给后人留下宝贵遗产,而在农村人们是绝对没有这种意识的,恰巧迷信却充当了保护树的使者,这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古槐虽已到耄耋之年,但仍然用它的清纯与博爱守护着这方土地上的生灵。盛夏来临古槐下成了最好的乘凉场,忙碌一天的村民将一身的疲惫,燥热交给古槐,带走无限的轻松与清凉。树旁一七旬老太生活很是贫苦,每年春天古槐就用满树的槐花周济她(摘下的槐花可以卖钱)。尽情演绎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传奇。
  当我第三次来与古槐对话,发现树旁原来坑坑洼洼的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3米半宽的柏油路,柏油路横穿全村,东连公路主道,西翻过大堤直铺至桥头上。有了这条公路本村和过往的行人都免去了颠簸,人人称快。问所从来,答曰,本村在外一名官富所修。我想此人品质与精神不正是古槐精神的延续吗?此人的功德记在人们的心中,同时也将记录于2010年古槐的年轮木简中。想必那1000道环环相扣的年轮也记录了1000年的风风雨雨,1000年的是是非非吧! 文;张小刚 [ 本帖最后由 张小刚 于 2011-1-16 19:54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