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总有一种暖意在心中

2020-09-24抒情散文ylruohe
人生的暖其实是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的感动,譬如一个简单的问候,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含情的眼神,有时是一种执着的精神。一位姓张的同乡,总是给我一种暖,那是对家乡发自内心的挚爱。认识他已经很多年,当时他是我们乡的党委书记,我是在回乡帮助母亲农忙的时
人生的暖其实是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的感动,譬如一个简单的问候,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含情的眼神,有时是一种执着的精神。一位姓张的同乡,总是给我一种暖,那是对家乡发自内心的挚爱。
认识他已经很多年,当时他是我们乡的党委书记,我是在回乡帮助母亲农忙的时候,在田间遇见下乡的他的,一身的尘土,背着一顶草帽,脸上满是汗水,来看村民的春耕生产的,说要改变这种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动群众种植烤烟。我当时是一名教师,并不了解乡镇干部的辛苦,但他出现在我们家的地里,心里很是暖和。这样一个人,我无法将他与如今一个酷爱地方文化研究的人联系在一起,然而他却已经出版了诗文集、白族民歌集,如今又将自己出生的那个白族村的风土人情记录成书,当他将文稿拿到我们办公室请一个同事修改时,我又一次被感动了,被他的坚持的精神所折服。
我知道那个村,到过很多次,在山区白族的聚居村落中,属于较大的村落之一,究其历史,其祖先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到这山里任土官,从洱海边的坝子迁移而来的,已经六百多年,村子里有一个古老的戏台,每年春节都要进行为期几天的社戏,古老的白族传统剧种吹吹腔在这里流传,村民的表演多次参加各级的文艺汇演,是一个以耕读主要生产方式的典型白族古村,这个村叫大达,是以始祖的名字命名的。教书的时候,我曾到过那儿一次,是去采写学校毕业的一名学生,这位学生其实是我初中的同学,回乡几年后又进入职业中学读书,成为我们的学生,他领着我看了他的瓦窑,跟着他帮助农户治疗牲畜,在石板铺就的巷道上穿行,他还专门带我看了古戏台,村子里古老的院落相互连接,居住很密集,生活水准不是很好,但与人交谈,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可以摆古,谈吐不凡,这就得益于这里传承了五百多年几乎每个人唱上几句的白族“吹吹腔”。我写了一篇《满腔热血向红土》的人物通讯,后来发表在《云南教育报》上,作为学生回乡创业的典型来鼓励在校的学生,如今,这位同学是饲料经营户,充分发挥了兽医特长,有房有车,成为农村能人,我想也是这片厚土给予的力量。
我看了同乡的文稿,写的是故乡大达的风物与民俗,在他的笔下,故乡的一树、一草、一个石头都是有生命的,作者将博大无私的爱融入到乡土中,有一种至真的乡土情结,这对于当过很长时间领导干部的人来说,极为难得。几年前,我曾看过他写的一篇散文,意象就是那如今已经逐渐消失的农具和农村劳动场景,主人公是他的妻子,可以这样说,他写活了乡土,写出了对身为农民的妻子的挚爱,真真切切,没有半点矫饰,让人看后有一种全身心的共鸣。他是在任文化局长的时候才开始动笔写作的,这对于他一个只读过初中,拥有函授中专学历的人来说,是一种生命负重的攀登,个中甘苦,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写文字是辛苦的,但他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离开喧嚣,静心耕耘,在写作、书法、整理民间文化遗产方面都有成果,写下了许多散发出田园幽香的文字,尽管有些文字读起来是涩涩的,但却有着头茶一样经久的回味。
我看过他们村表演的戏剧,尤其欣赏欢快的田家乐表演,在唢呐声声里,一幅犁田、栽秧的生活场景在不同角色的活灵活现表演进入眼帘,唱腔洪亮悠远,这片土地主人敬重天地、勤劳达观的生存观就这样在热闹中体现,或许就是他坚持写作并甘于耕耘的动力之源。
我喜欢他的作品,而且感觉其中许多关于民歌、民俗类的文字很有内涵,但我没有资格去评价他的著作的价值。只是,我敬重他的为人,佩服他的坚持,惊叹他成果的丰富,感觉有一股暖意从心底产生。
[ 本帖最后由 ylruohe 于 2011-9-12 20:2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