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暗殇马蹄寺

2020-09-24叙事散文adiao

暗殇马蹄寺那是我第二次去马蹄寺,是七年前的事了。单位的同事说到马蹄寺去玩儿,商量了一番择了个晴天的日子就一起租了辆车去了。那时正值夏季,天不亮我们就出发。因为是听了天气预报知道没有雨,也就大胆地出行了。车行八点多钟就到了张掖。出了张掖城又
暗殇马蹄寺 那是我第二次去马蹄寺,是七年前的事了。单位的同事说到马蹄寺去玩儿,商量了一番择了个晴天的日子就一起租了辆车去了。 那时正值夏季,天不亮我们就出发。因为是听了天气预报知道没有雨,也就大胆地出行了。 车行八点多钟就到了张掖。出了张掖城又往南,足足走了六七十公里的路程,才进入肃南县境。视觉上先是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从车窗里呼呼闪过的不再是那些土黄的山,而是一些像得了斑秃一样有了一些绿色的山,到后来那些青绿就变成了一片一片的墨绿。山渐渐地变得清晰了,水变得透彻了。时不时从山涧
里流下来一条小河,河水隔着车窗也能听见哗哗的流淌声。随着山体颜色的加深,那种清凉的感觉也就越来越逼近了。就像荫凉是从那些绿意里延伸出来的。眼目便不失时机地捕捉着一个又一个青翠鲜活的印象。慢慢地山上便出现了一些低矮的灌木,随后就有松树丛立的山林映入眼界。

有人说了声:“马蹄寺到了。”连车上打瞌睡的人也都从梦中醒来,一个个将头伸向窗外。果然在车子绕了两道弯后,就看到了一片草原,沿着路的方向,远远地看到用五彩花布布置的彩门。想必那就是马蹄寺旅游景区了吧。我在心里想着。作为第二次来的我,似乎对这里的一切仍然感到陌生,因为那时随父母来,太小了,只是记着一些游历的片段,比如在三十三天的情景,在千佛洞的情景,还有就是爬山的情景,至今也还历历在目,但这些路似乎对我已经变得陌生了。 在众人的要求下,车就停在了靠近草原的路边上。一伙人就下了车,狂奔向草原。因为草原瞬间变成了可触可摸的。有人呼喊,有人躺倒,有人就地打几个滚。我看到一片碧绿的草原延伸向遥远的东方。天空蔚蓝,白云朵朵,如诗如画。

放眼望去,草原上时不时地冒出几个像雨天里长出的蘑菇一般的蒙古包,还有羊群、马匹,偶尔也能看到一两个骑马的人。羊儿悠闲,马儿也悠闲,连天空的云朵也悠闲,自在地漂游着。牧民无意地挥挥羊鞭,一会儿把羊赶向这里,一会儿又赶向那里,连天上的云朵也像受着牧民的驱赶,一会儿飘向这边,一会儿
飘向那边。牧民唱着悠长的歌,歌声顺着山坡一路飘荡。 忍不住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微微地闭上眼睛。味觉中也像尝到了草原的味道,是那种夹着青草的道,和雨的味道。旁边的那个人伸展双臂做拥抱状,恨不得将草原整个地揽到怀里,就像草原是他最亲爱的人。 我站在那里,环顾四周,从它最开阔的东边望到南边,又从南边望到了西边,慢慢地从记忆里摸触着它的影子——它的东边地势较为平坦,几乎都是平原,而南边可能是受祁连山体的影响,也就渐渐地出现了一些缓坡,或丘陵。丘陵上的绿色也就更加引人注目,特别是那些丘陵上大大小小地挖了一些洞,像一只只
深邃的眼睛,在瞅望着来这里的人。在欣赏着这些草原风光的时候,我对那些小小的山洞产生了猜想。我在猜想那些洞是否也有佛,在历行千年的风吹日晒,和战争的洗劫,这些洞窟或被烧抢一空,或被挖掘偷盗。在这寺庙广布得到处都是的地方,难说这里或那里不是藏经洞,不是那些小型佛像栖身供民间牧民敬奉的地方。或者,它根本就是做别的用途。比如牧民躲雨,或是放置先人的骨灰或尸骨的地方。因为这一带住的是裕固族牧民,他们的风俗和我们不一样。在这个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不论这些山洞做什么用,它们都是这里的一处美妙风景,就像这里穿着裕固族服饰的牧民本身就是一处绝美的风景一样。 我的眼界继续转向南边最后的那点风景时,丘陵最后消失在了草原的身后,被身后广阔的草原上一道又一道起伏的山坡所取代,最后隐在祁连山模糊的身影里。而西边同样被祁连山环抱着。草原一路奔赴,倾倒在祁连山脚下,远远就能望见祁连山上覆盖的白雪山顶,和郁郁葱葱的茂密山林,好像在这远处也能听到
松涛阵阵。当草原最后收敛在一座并不高大的山脉前时,就看到了那座著名的马蹄山,而马蹄寺的主要寺堂庙宇就建在这座山上。远远望去,它云雾缭绕,就有了佛国胜景一般的景象。据传马蹄寺的修建就是因了一匹天马踏在了这座山上,留了一只马蹄印,而使这座山名扬天下,后人因此建寺,使马蹄寺至今名扬天下。可能正是由于那匹天马的神威,而越发地使马蹄寺名扬天下了。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那天马,未尝不是一个神仙呢。 一个多小时后,大家玩够了,也玩累了,才重又坐上车向马蹄山走来。在车临近马蹄寺以后,远远地就看到一些在山体上凿开的窗口一样的洞窟,洞窟的上方还带有窗体护栏,挂有各色的窗帘。这就是马蹄山。远远望去马蹄山嶙峋的山体裸露着,一些石头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琉璃,一些灌木和松树就从那些石缝里生长出来。偶尔也在山体上看到一两个洞窟,这很可能就是当时没有开凿成功的,还有一些奇峭的陡壁处也留有一些,洞窟的周围还雕出了一些浮雕,那些都是艺术,都是让今天的人们叹为观止的奇迹。今天的我们只有啧啧赞叹的份。让我不禁想到了敦煌的莫高窟,是不是这两个石窟在艺术的传承上都是如出一辙,因为最早都是魏晋时期开凿,又同是用石雕艺术来彰显佛教文化,而且最初建造这座石窟的郭瑀也是敦煌人,就更让人想到它们如出姊妹,还是相互都有传承。从后来我翻阅史料来看,马蹄寺是继麦积山石窟、炳灵石窟、敦煌莫高窟三大石窟之后,也算是甘肃比较大的几个石窟之一。难怪当时的马蹄寺这样赫赫有名,让青海云游的喇嘛因不能到寺内一拜而遗憾不已。 车停在了停车场。我们下了车,就直奔山上而去,起先是一段柏油马路,后来就成了石阶。在油路与石阶的交接处就是马蹄山的山门。山门是古时的那种建筑风格,雕凤龙舞,朱漆门柱,底衬一块圆形的石块,轴立着上方的雕花廊檐。这座大门现在成了售票处,旁边立一座小房子,门口挂着写有售票二字的牌。等买了票就又像那条石阶山路前行。 都是由一块一块一两米长的石块铺砌而成,想象当时为铺这条山道可能也死了好多人,因为在那样的年代不可能有专门的工匠来修,要么就是百姓,要么就是军队。而军队在那个年代忙于打仗,也无暇顾及些。那只有百姓了。那百姓的修就有一部分是不情愿的,被逼迫的,所以也就有被打和死亡的。当然起初的修建,据书上记载说马蹄寺是由魏晋时的一个隐士郭瑀修和他的弟子建的。起初是作为了他的讲学和隐身栖身之所,后来因其山名和他的弟子开凿的大量石窟,石窟内又有大量的石雕佛像和壁画,当然也都是与佛有关的。后来才演化成寺的。我想这个郭瑀在起先凿这些石洞的时候肯定想不到这里会演化成一个佛教圣地。 我一边走着,一边仔细打量着这些石块。这样一个半吨重的石块用怎样的器械才能搬运到这里呀。石块上留下的深深的卧槽,可想而知这上面不知道已经走过多少只脚印。有的石块上还锯成一些纹状的线条,估计古人是为走在上面防止打滑。 走了很久,才到了一处山顶,已经时气喘吁吁。坐在山顶上休息就看到了立在山顶上一块刻有马蹄寺简介的石碑。就看到了天马,看到了起先建寺的隐士郭瑀的名字,以及他身后的那些历史。当然也提到了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使马蹄寺遭受到的烧毁和损伤。多少有些让人不堪目睹。在山顶休息了十几分钟,就在顺着山路引导的方向向北走去,就看到一处石窟里的壁画,确实如石碑上介绍的那样,多为残损毁坏的,有的整个被揭下来,说是放到某处的博物馆或别的地方保存起来了。眼前的这幅观音送子图,观音的左眼睛就成了个凹坑。在我们找三十三天洞窟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那里早已不再向游人开放,已经被封锁了好几年了。我们一听遗憾不已,好在我十几岁时曾同父母也来过一次。还登了三十三天洞窟,看了千佛洞。那个时候,三十三天还开放,记得狭窄的走道,只容得一人转身,每走一阶就有一间回廊,外凿有窗口,就是在山下看到的那些石窗户。洞窟的最上两层一层就摆放着那块马蹄神石,一层摆着那位建寺的郭瑀隐士的像。还有千佛洞里的佛像,佛像生态逼真,有怒目张弛凶神恶煞的,有安详宁静慈眉善目的,有笑意盎然无忧无虑的,百座佛像百种神态,各不一样。但现在什么也看不了了,不由得遗憾多时,只好钻到蒙古包里喝喝青稞酒,尝尝手抓羊肉,和裕固族的姑娘们跳跳舞,也就如此了。 而对于一个曾经熟知它的由来和真实面目的人来说,这种到来那种难以言说的,也是难受和忧伤的,这种伤心算不算对我们仅存文化的一种反省? 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好起来,我仿佛看到马蹄寺那黯然神伤的眼神,一下一下在锥扎着我的心灵,我仿佛听到了它内心深处的那一声低沉的哀鸣…… [ 本帖最后由 adiao 于 2011-3-1 08:44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