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三月的屐痕:蒿子粑粑可飘香?

2020-09-24叙事散文杨冬胜

三月的屐痕:蒿子粑粑可飘香?正月立春,二月惊蛰,三月清明,节气一步步踏歌而来。除逢闰月之外,清明节几乎与土家族的三月三相近,也许是被清明节缅怀的情愫感染,在三月刚透头,土家苗寨便弥漫着一种近似过节的气氛,弥散着一种馥郁的芬芳。“三月三,蒿
三月的屐痕:蒿子粑粑可飘香?
正月立春,二月惊蛰,三月清明,节气一步步踏歌而来。 除逢闰月之外,清明节几乎与土家族的三月三相近,也许是被清明节缅怀的情愫感染,在三月刚透头,土家苗寨便弥漫着一种近似过节的气氛,弥散着一种馥郁的芬芳。 “三月三,蒿子粑粑扎蛇眼。”――这是先民的叮咛,我们一直吟唱着这古朴的民谚长大。 土家山寨山高林密,毒蛇较多,时常伤人。为防蛇出山伤人,先民研制了一种以艾蒿为主要成份的药物,拌上香甜食物,在这天扎入蛇洞让蛇来吃,蛇吃了就会死去,这种风俗叫扎蛇眼。而人们则用蒿子拌糯米粉做成粑粑吃。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被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做蒿子粑粑的习俗不知起源于何年何月,是何人为始作俑者,至今已无法考证,只是世代相传,承袭风俗,每到三月三的前后,人们便开始竞相做起蒿子粑粑来。 记忆里,清明前后,田间地头,林野山坡,柔嫩的白蒿子一片繁盛。此时,年老的妇人、年轻的少妇、可爱的小孩纷纷背着背篓,拿着镰刀割白蒿子。这时的白蒿子,嫩得可以掐出水来,一片片,一丛丛,在雨雾中,沾湿着,静默着,仿佛在等纯朴的人们前来采摘。 母亲是做蒿子粑粑的好手。每年农历三月,我们都可以大饱口福。 今年三月初一,我回到了家,发现母亲早已准备好了白蒿子。看我回来了,她满心欢喜,似乎有些轻松地说道:“今年做蒿子粑粑有人帮忙了。”听母亲这样说,我总觉得有些莫名的感伤和惆怅。 母亲和我相对而坐,将采摘来的白蒿子的嫩叶,一片片摘下。母亲细致而认真,只留下白蒿子的细梗,而我却有些粗枝大叶,母亲只好捡起来重新再摘。看到母亲这样做,我有些愧疚,我居然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在白蒿子摘好之后,需要放到碓码里舂。在舂的时候,母亲絮絮地向我倾诉了起来:“父亲早就想扔掉那破旧的碓码了,嫌它太占地方,是她苦苦哀求才得以留下来的。”母亲的话像温婉的歌谣,让我体会到一种古朴的温馨。 我已经好久没有舂堆码了,略显得有些吃力,腿有些生疼,但我没有作声,而是顽强的坚持着。母亲则用木棍在碓码窠里不时的翻动着蒿子。舂杵声声,时光仿佛被击碎,点点散落。母亲神色从容,动作灵活,似乎陷在传统的声音里渐近陶醉。 白蒿子的清香,在空气里弥散,那来自原野的气息似乎被带到了家里,绿色,诱惑着我作无限的遐想。 我舂了好久,母亲才把舂碎的白蒿子从碓码里挖出来,使劲捏出它丰盈的水份。捏好后,仍旧放到碓码里再舂,直到很为细碎,母亲才取出来,拿到河里去洗,一遍一遍地将那绿绿的水洗掉。 母亲蹲在河岸,伛偻着身子,像岁月之河里的一朵浪花,撞击着我记忆的岸――而母亲的青丝,却在劳累中在时间的流逝里渐成霜雪!那哗哗的流水兀自打着节拍,白蒿子的绿水悄然漂去,一切显得自然,仿佛与风霜无关。我有些怆然。 洗好蒿子,还需要把掺杂籼米的糯米磨好粉,而父亲已早早准备好了。这些年都用磨粉机,没有人用碓码舂了,母亲说碓码舂的糯米粉味道会更佳。 母亲叹了一口气,然后将白蒿子与糯米粉细细地搅拌,再放水和匀,揉捏,做到柔软有度。 揉捏好糯米面团,就只差准备馅了。馅的准备,因人而异,有喜欢吃腊肉馅的,就用腊肉丁和蒜;也有喜欢吃甜点的就用芝麻、花生炒香捣碎做馅。而母亲一直为我们做腊肉馅,腊肉是用上好的猪后腿肉,细细的切成丁,多放点盐,炒好,然后与洗净切好的蒜搅匀。 准备好了馅,母亲才一个个地做。那一个个比拳头稍小的粑粑在用粑粑树叶包好之后,绿绿的外形,显得诱人而美丽。做完后,在锅里倒好水,把蒿子粑粑整齐地放在锅里的竹苤上,盖好锅盖,烧好火。 那红红的火苗,在灶膛里乱窜,火,一拢接一拢,水蒸汽一小会儿就弥漫了整个屋子,蒿子粑粑的清香,就在空气中飘散开来。在母亲确定蒸好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掀开锅盖,取了一个蒿子粑粑,狼吞虎咽,可是没有体验出味来。我赶紧又吃一个,方才细细品咂――蒜叶与蒿子的清香,浅浅入喉;腊肉,在蒸过后,已不油腻;糯米细腻柔软,唇齿留香。 刚蒸好的蒿子粑粑,一个个晶莹如翡翠,温润而有灵气。细软带糯,嫩香味美,柔软暧心,在热气飘缈中,那自然的清香,真是沁人心脾! 对于母亲的手艺,我大为赞赏,母亲一脸幸福。但在我的赞叹之余,母亲却又仿佛回到从前,给我说起发生在苦难岁月里的事来―― 在农业合作化时,每逢三月三,也会做蒿子粑粑。那时没有糯米就将饭捣烂拌些白蒿子,蒸着来吃,过一把瘾,过一次节。想不到有一回,居然将蒿子放得太多,不想,便秘了好几天。

说完这些事,母亲无限感伤,只见她用衣袖揩了揩眼睛。我也觉得有些伤怀,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细细品咂着母亲的杰作,我觉得有一种庆幸,有一种幸福在弥散,同时又隐隐有一种失落。

此时,三月初一的事,让我蓦然想起。那天上午乘车时,听到两位中年妇女在这样谈话:“蒿子粑粑是好吃,可是怎么将蒿子捣碎呢?去哪儿买包的叶子呢?”我感到有些惊异。他们旁若无人,唾沫飞溅,掷地有声,像一只只木屐沉沉踩过坚实的地面发出的声音,那声响直击我怀旧的柔软的心灵,留下了一道道无人凝睇的痕。 想起这些,我就觉得有些悲凉。传承了千年的土家风俗是否就要在文明的步伐中渐渐湮灭呢?做母亲的不再是巧妇之时,茧,恐怕也要成为一种奢侈的物证。我细细一想,有些害怕。 我赶紧一一询问母亲,小心记录好做蒿子粑粑的全过程。 三月的乡村,寂寂的飘着雨,淡淡的花香在三月的空气里弥散,然而季节的风景始终粉饰不了我心里的阴翳。但那清香四溢的蒿子粑粑,却连同母亲的形象,沉沉地烙在我的心灵深处。

[ 本帖最后由 杨冬胜 于 2011-4-12 16:42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