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牛耳之争

2020-09-24抒情散文李修玲

牛耳之争一春秋时期,经常上演牛耳之争的节目。所谓执牛耳者,就是诸侯之间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齐桓公就是执牛耳者之一,因此他被历史记录为春秋五霸之首,接下来的就是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里要说的
牛耳之争
   一
  春秋时期,经常上演牛耳之争的节目。所谓执牛耳者,就是诸侯之间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齐桓公就是执牛耳者之一,因此他被历史记录为春秋五霸之首,接下来的就是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这里要说的是也算是执过一次牛耳、却并不很成功的宋襄公。宋襄公是宋桓公之子。桓公在世时,可谓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管理自己的国家,坚决响应霸主齐桓公的号召,“尊王攘夷”,倒也过得顺风顺水。襄公执政后,就有些耐不住寂寞了,如一切贵二族常爱做的发迹梦,他想将宋国打理成一个强势集团,他要过一把霸主的瘾。
  在春秋诸侯之中,牛耳并不是好执的。首先要有实力,也就是足以令诸侯听话的铁拳头。襄公深切明白,自己的拳头还铁不到令人怕害的地步,但宋国是周天子封的公爵国,这对他而言感觉是良好的,至少他认为自己在诸侯之中也该是有说服力的。再就是做为霸主必须该具备的德。襄公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帮助齐国平定了一场内乱:齐桓公重病时,他的五个儿子为争王位相互攻击闹成一团,而真正的太子公子昭却无用武之地,因为他老爸桓公生前最宠爱的易牙、竖刁与开方三个小人趁机作乱,另立公子无亏为君。公子昭只得逃到宋国避难。宋襄公觉得机会来了,他不能坐视不管,于是招集了几个诸侯带着兵马气势汹汹杀向齐国的首都临淄,顺利地将公子昭,也就是历史上的齐孝公,扶上了齐国的宝座。
  自那之后,襄公颇为自己的义举自豪了一阵子:现在霸主之位空缺,总该有人出头了吧?何况齐桓公生前就那么看重他,将公子昭托付与他,让他帮着照应,这无形中就等于原霸主已悄悄地将接力棒传递到了自己的手中。现在公子昭已顺利继承了齐国的王位,他该不会反对自己称霸吧。于是,周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决定要在诸侯之中确定一下自己的位置,他派使者去楚国和齐国,让楚成王还有齐孝公来参加同盟会。在他看来,只要这两个大国的元首点头,自己的霸主地位就稳固了。
  齐国鹿城,宋、齐、楚三国元首相聚一堂,宋襄公清了清嗓子,意气风发地发表了一通演讲,无外乎就是依了桓公在世时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口号,诸侯一心,共扶周天子,只能相互提携,不能你攻我打,最终的目标就是共同攘夷……最后,齐襄公意犹未尽地又宣布了下一次的会盟时间:秋天。还没等齐孝公与楚成王回过神来,会议就在他的宣告声中结束了,当然,两位元首在离去之前也还是要签字表示赞同的。
   二
  其实想当霸主的并非他宋襄公一个。春秋伊始,郑庄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小霸,只不过他没有真正地覆行割牛耳歃血仪式,更何况他处处总是跟周天子对着干,颇有大逆不道之嫌,因此春秋五霸里没有他的名字。郑庄公之后,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时不时地为诸侯排忧解难,维护周天子的利益为己任,因此,“尊王攘夷”的策略很得人心。
  只可惜生者管不了身后事,齐国终究又走了郑国的老路:老霸主死后,不肖子们因了王位之争,生生将一个强势之国折腾出一场虚脱,以致于逐渐淡出霸主的视线。现在,宋襄公因了有恩于齐孝公等的诸多原因,将自己高傲不可一世的身躯摇摆到霸主的位置,颐指气使,他俨然以霸主自居了。但那些小诸侯也不是好说服的,个别有个性的也曾对于拥立盟主之事提出不同的观点,但他们很快就受到了宋襄公的武力惩罚: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滕宣公迫其就范;相约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时,襄公为了使东夷臣服,鄫国国君的人头竟然成了此次会盟的祭品;曾经跟屁虫一样帮着宋襄公攻打监淄的曹国,忽然也反水了,宋襄公大怒之际,发兵包围了曹国……
  宋襄公的这些做派很快激起诸侯们的强烈反响。于是乎,这年的秋天,会盟的日子,宋襄公盼望着的齐孝公没有来,还有鲁国国君也不见露面。失落之际,宋襄公发言了:“诸位,我们会合于此,是仿效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共同协助王室,停止相互间的战争,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认为如何?”
  宋襄公的发言很得众人响应,只不过大家响应的并不是他,而是另一个跟他一样想称霸的楚成王,襄公提出的这些个建议,俨然就是为楚成王打的免费草稿,他甚至得不到一声善意的谢谢。傲慢的楚成王朝着襄公投去了轻蔑的一瞥:说得好!——但不知……这盟主由谁来承当?
  这话问的。在襄公看来,会议是由自己发起的,诸侯也是自己招来的,牛耳也是由自己的代表盛在盘子里的,而他理所当然就是执牛耳者……只是楚成王太咄咄逼人了,宋襄公不得不强压怒火,耐着心思解释说:“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这里谁爵位高就让谁当盟主吧。”他的话音刚落,楚成王不由分说一屁股就坐在了盟主的座位上:“楚国早就称王了,宋国虽说是公爵,但比王还低一等,盟主的这把交椅就该我来坐。”宋襄公料不到楚成王会跟自己来这一手,他气急败坏地指着楚成王的鼻子骂道:“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你那个王是自封的,你有什么资格做盟主?”
  楚成王哈哈大笑,当然,他除了笑襄公无知,更笑襄公的不自量力:既然人家的王是自封的假王,你请人家来做什么?就是为你所谓的盟主鼓掌么?
  宋襄公哪里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已触怒了诸侯,就连当初跟在他屁股后面跑路的陈穆公也看不下去了,就在当年的冬天,陈、蔡、楚、郑在齐地结盟。而宋襄公却还蒙在鼓里,不听庶兄目夷的劝阻,洋洋自得地做着他的霸主梦。
   三
 
  楚成王扣押了宋襄公,指挥着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宋国。好在从会场上逃出了公子目夷还有先见之明的,宋国军民拚命抵抗,使得楚成王的侵略之心终于没有得逞。宋襄公在楚国被囚了几个月,楚成王看着这个只吃粮饭,却榨不到的一丁点油水的家伙很是生厌,正巧齐鲁国两国前来说情,便抖了抖袍袖,放了宋襄公。
  归国的宋襄公心里那个火啊。他知道凭自己的实力是打不过楚国的,却又不能咽下胸中的那一口恶气。他听说郑国很是支持楚国,于是决定重拳出击,打郑国这条狗让那个楚国的主人看。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趁郑文公拜会楚成王的机会,出兵伐郑。当然,他的这种做法很快又触动了楚国的神经,原本脾气就不大好的楚成王不能由着宋襄公的性子胡来,接到郑文公的求救信后,他没有发兵救郑,而是带着人马直接奔宋而来,他要抄宋襄公的后路,玩后院失火的游戏。
  宋襄公接报后一下慌了神,自然是顾不得再继续攻郑,掉转马头,急匆匆回国抗楚。
  宋军在泓水边扎营,等着楚军来攻。襄公还特地命人做了一面“仁义”的旗帜,说明自己是仁义之师,而楚军是不义之兵。在他看来,自己的霸主梦之所以被楚成王搅了,就是因为在那次会盟中被楚成王揪着尾巴不放,历数自己的无德之举,不该欺负那些小诸侯……现在,他要洗心革面,他要用真正的仁义之举说服诸侯,让他们打心眼里接受自己!
  眼见着楚军就要过河了。大司马公孙固劝宋襄公说:敌强我弱,待楚军过到一半,我们就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不同意公孙固的意见: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于是宋军只能眼睁睁瞧着楚军过河。待到上岸,公孙固说:他们正在布阵,我们应该趁乱冲过去!宋襄公听完这话竟然骂了起来: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就去打,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或许能够猜到,这场泓水战役的结果,并非如宋襄公设想的那样,仅仅扛着一面绣着“仁义”二字的大旗,再加上自己的仁义之举就能鼓动军心而获胜。宋军不但被杀得一败涂地,宋襄公在这场战役还受了伤,他的腿被箭射中,最终因伤势发作而丧命。
  临死之前,面对众人的抱怨,宋襄公并不为自己的仁义之举而后悔,他说: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
  襄公的顽固不化不但没得到宋国人的好评,在后来的日子里,又很是为后人批判。人们纷纷说他不该不切实际地空谈君子风度,不该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受辱并赚来笑料。后来,一个伟人评价说,这场泓水战役中,宋襄公施行的简直就是“蠢猪式的仁义”。
  历史早已走远,泓水之战留给我们的思考仅仅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宋襄公所倡议的“礼仪之兵”自此宣告终结。然而,当战争真正降临,当那践踏无辜民众的狂魔不管不顾地入侵别人的家国、洗掠邻人村庄的时候,那些无辜者们声嘶力竭的呐喊声里,又充沛着多少期盼的声音,他们期待的,难道不是真正的“仁义之师”从天而降吗?
  
   [ 本帖最后由 李修玲 于 2011-8-16 14:5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