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宁津传统品质名吃——潘家窝头

2020-09-24叙事散文圆圆饼干

宁津传统品质名吃—潘家窝头“热窝头,小米黑豆窝头,黄豆窝头——”每天清晨和傍晚,这种嘹亮的吆喝声,几乎会响彻整个宁津县城的大街小巷,成了小城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道风景的主题就是潘家窝头——一种地道的、更让人称道的宁津传统名吃。潘家,是宁津城
宁津传统品质名吃—潘家窝头
“热窝头,小米黑豆窝头,黄豆窝头——”每天清晨和傍晚,这种嘹亮的吆喝声,几乎会响彻整个宁津县城的大街小巷,成了小城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道风景的主题就是潘家窝头——一种地道的、更让人称道的宁津传统名吃。 潘家,是宁津城南的一个村庄。吆喝声的主人,是潘家窝头的老板兼员工,他叫潘永琢(以下就称潘大哥),一个淳朴善良的已过不惑之年的农村汉子。常年走街串巷风吹日晒大抵如此的黝黑微红的脸膛,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但他微微发福的体态,气场宏大而浑厚有力的声音,掩饰不住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他的坐骑就是那辆有些发旧的电动三轮车,说是三年前刚换的。(之前的二十几年,都是加重自行车后座五花大绑一个半满不浅的笸箩)。后车厢里,厚厚的洗的白里泛黄的棉被覆盖着一个大笸箩(用柳条或篾条编成的器具,帮较浅,有圆形或长方形的),掀开棉被,顿时热气腾腾,米豆特有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一个个浑圆丰满的窝窝头整齐的排列着,肩靠着肩,背贴着胸,像极了一群整装待发的士兵,只等命令一下,立即行动。 一九八二年,潘大哥继承祖母的衣钵,开始了窝头生意的,也算是三代祖传了吧。三十年,潘大哥和他的潘家窝头,以品质和信誉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了小城的一张名片。吸引着外县人也慕名而来,满载而归。宁津人外出去北京、天津这些大城市,也要带上满包的潘家窝头,做为馈赠亲友的特殊的礼物。 在慕名造访之前,我以为潘家窝头有如此的声誉,绝对是有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的窝头房了。但当我和《宁津报》王主编、县作协主席高迎春老师一起来到潘大哥的“窝头房”时,才知道与想象得大相径庭。

二十来平方的房间,干净整洁。一个角落是灶台,农村最常见也最传统的那种,只是不烧柴火,而是烧煤,再加上一个鼓风机的助力作用,潘大哥说,这样的火急,火硬,蒸熟的窝头品质才好。灶台边上还有一个小闹钟,看来这个小家伙也是必不可少的宝贝呢。另个角落整齐的堆放着或满或浅的各种米面袋子。墙壁上挂着一杆称,展翅欲飞的称提线,也像在随时待命一般。屋子中间的一张方形矮桌上放着一个刷得锃亮的面盆,内行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种高度来和面,姿势和用力能恰到好处。一张铺好湿麻木的箅子端放在矮桌旁的凳子上,看样子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正遇潘大嫂提着一个塑料小桶进来,潘大嫂是个既朴素又勤快的人。她一边寒暄,一边忙着手里的活:用碗从米面袋子里往小桶里挖面子。告诉我们,小米面和豆面两种材料比例是一比一。这个比例蒸出的窝窝头是味道最好的。一锅用量各为一斤六两。说着顺势摘下那杆秤,称好一锅的用量,接着倒入面盆,又捏了适量面起子与米面充分搅拌。然后就是舀水和面团。她手脚麻利,动作娴熟。说话间,面团已经揉好,光滑而细腻,面盆周围照样干净的发亮,她的手也只是沾了极少量的米面糊(这看似简单的程序可不是轻易能做到的,一般人不是面盆擦不干净,就是手粘着很厚一层米面糊,我是亲手试过的哈)。接下来做窝头的速度更是快得让人目不暇接,一个小米面团先像长在她的手掌心里,而后几秒钟的揉团,就变成了一个有顶有盖的漂亮的窝头坯子,大小几近相同,摆在箅子上,错落有致,简直就是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米、豆特有的馋人的色彩令人满口生津,近乎完美的造型更令人赏心悦目。从称量米面到三十几个窝头制作完成,只用了十分钟的时间。而接下来是马上入锅,此时锅里的水已沸腾。入锅、盖盖、大火。潘大嫂再挖米面、称量,和面,做窝头。又一个十分钟后,箅子又已装满窝头时,冒着米豆香气的窝头出锅……如此循环往复,潘大嫂一天要做三十锅,潘大哥呢,负责添媒,装锅,看准时间掀锅,然后便把窝头整齐的排列在笸箩里,盖上棉被。夫妻俩分工明确,所有的劳累和辛苦也被他们合理而亲密地配合冲淡了…… 无论从营养学的角度,还是从口味等感官学的角度,窝头,一直都得到老年朋友的青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三高”等富贵病不约而至,成了威胁人们健康的最大隐患。所以很多中青年人的的养生意识越来越强,不但吃得要好,还得吃得健康,尤其是小米和大豆,经过几道传统工序的精良加工、制成的窝头,就营养价值、与味道绝对超过大米和面粉,这也是潘家窝头一直走俏的社会原因。从潘大嫂魔术师般的手掌里,我大略概括了潘家窝头制作过程的精髓:“材质要好,比例要当,揉功要巧,火候要到” ,我想。窝头的品质之一也就在此吧。 没有粘连情感的东西,只能徒有表面的浮华,就如风景,若只是视野里的物象,那它只能称为美丽。而只有思维和心绪里中的意象,才能称为魅力。而潘家窝头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但因为主人有魔术师般的手掌,更因为,他们是倾注了心和情的。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里,多少知名大品牌的食品却经不起时间的考核和检验,被勒令下架或停产,添加剂、染色剂这些词语让人望而生畏,谈之色变。潘家窝头,若是与那些大品牌效应并提,或许太不量力,但,三十年如一日,一如既往,品质不变,声誉极好的农村小吃,又有几家能比? 我也提出疑惑:这么多年,若是开店,规模必定更大,生意会更红火吧?潘大哥告诉我们:窝头,纯良心买卖。材质要好,要新鲜,但大小和价格都不能变,利润太薄啊。人家认准咱的窝头,就是认准这个味道,咱农村人做买卖,宁可薄利,也可以赚不着不做,决不能坑蒙别人啊。俺一天就蒸三十锅,不等凉了,就全部卖完了,吃,就得吃个新鲜! 潘哥收拾好装满窝头的笸箩,又要去走街串巷了,潘嫂还提醒着:“别忘了,老李家的要送到门口去。”潘哥回应着:“老李家老张家,送货到门口都好几年了,这还用说?”原来,一些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或糖尿病患者,乐意天天吃潘哥的新鲜窝头的,家属就和潘哥商量能不能送货上门。这可是纯义务服务,潘哥却也答应着,每到这时,就只能把车子停靠在路边,进胡同或上楼去送,这一送就有好几年了。用他的话说,“自己正当年呢,多跑些路算啥?” 窝头,是一种简单的饮食。潘家窝头,简单的只是“一灶,一桶,一盆,一箅子”而已,而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品质!潘家窝头,已经用品质和信誉赢得小城的尊重、认可和深爱。 品质决定出路,信誉成就未来。听,“热窝头,小米黑豆窝头,黄豆窝头——”浑厚有力的吆喝声已经在大街小巷中响起,也必将会经久不息……
[ 本帖最后由 圆圆饼干 于 2011-7-3 19:30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