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一本书的重量——记我的老师孙建英先生

2020-09-24叙事散文李修玲
一本书的重量——记我的老师孙建英先生其实我这几年里,一直都想以文字的形式,来写一篇文章,哪怕是一章读者感,来表达我对孙老师的感激之情。但几次提笔,却终不能成行。正如一个作者说的,太过厚重,以至于笔力不能及了。记得刚认识孙老师的时候,我正年少
   一本书的重量
   ——记我的老师孙建英先生
  其实我这几年里,一直都想以文字的形式,来写一篇文章,哪怕是一章读者感,来表达我对孙老师的感激之情。但几次提笔,却终不能成行。正如一个作者说的,太过厚重,以至于笔力不能及了。
  记得刚认识孙老师的时候,我正年少轻狂。那时我正兴致勃勃地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文字,有不着边际的诗歌,还有我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的散文诗。也有情感之类的散文,但决不是现在我写的这样子。正如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却还总想模仿着别人的模样而舞蹈。我拿着几篇自以为得意的文字,让孙老师看。之前我对孙老师并不了解,只是从刚刊发的南阳《躬耕》杂志上看到他写的散文《驻队笔记》,其中记录那个年代下队劳动的几个片段,许多年过去,那篇文字中的场景在我的记忆里却依然清晰,比如遗留在岁月深处的门板宴,还有我们当地的一种劳动工具叫箢子,箢子后面的系着的一个“绊儿”,担着青青的秧苗,如泼水节一样生动活泼的打秧把。这些情节被他土香土色的文字描绘着,其中人物有可亲可近的白大叔,和有着一副热心肠的队长……
  只是这些语言的表达方式跟我当时的写作不大一致,用旁人的话说应该不是一路人。但那些生动的叙述,与文字的穿透力却是颇具魅力的,那一刻我忽然感觉自己的写作路子在某些地方出现了偏差,因为真正的文字是具有感染力的,让读者无形之中就能感受到文字存在的价值与分量。也正是那篇《驻队笔记》,让我对老师印象很深,后经朋友介绍,终于认识了这位至今令我说起来就有说不完的话题的孙老师。记得当时老师看着我的递过去的草稿,指出许多的不足,说起文字的写作方法。他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千锤百炼才是精品。
  虽说孙老师的的文字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不喜张扬,为人也很低调。记得与他还不相熟之前,我曾被文友们怂恿着出书,因为在文化人的意识里,出了书,就标志着你就是作家了。为了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作家,我迫切希望展示自己,甚至开始着手整理出书的诗稿。后来认识孙老师,我兴冲冲地将这想法告诉他,他淡淡的一句话,顿时让我兴致锐减:你刚开始写作,就忙着出书?我说孙叔你也该出书了吧。他说还早着呢,文字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有些纳闷,作为国家二级作家的前辈,许多稿件都在各种刊物上发表,面对当前的出书热,他竟然无动于衷,这让我顷刻之间感觉到自己的浮躁,越来越觉得,跟着这样的前辈学习,一定错不了。
  在后来的日子,我的许多不成文的稿子,大多都经孙老师过目。回过头去看看之前被孙老师指导过的文字,字字推敲句句用心,这些都与老师的为文严谨有关。可以这样说,没有孙老师的指导,我的写作就坚持不到今天。有一阵子,为了生计,我曾对写作处于漠然状态,觉得文字这东西太枯燥,写了那么多,能走出去的却很少。一向低调的老师却鼓励我说:有些杂志是不讲关系的,比如你曾投过稿的洛阳《牡丹》,就很讲究纯文学。想想是了,我曾在《牡丹》投过几篇稿子,不久就采用了我的一篇短篇小说《俚歌》(这章文字的标题就是孙老师给帮着起的),且得了一百四十多块钱的稿费。这次文学上的肯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谓为我文字路上的无形动力,对我今后的写作影响很大。
  先做人,再做文!这是老师送给我的座右铭。此句经常在我的文章里引用,也成为我结交人际关系时衡量一个人的标准。看惯了太多的尔虞我诈,领略了太多的口是心非。与孙老师交往的这些年,他的厚道,他的清高,他的倔强与任性,都让我从不同角度地去欣赏,并愈发地让我尊重。他对如我这样的后辈的无限关爱,是无法用有限的文字去衡量的。我只能怀着感激之情,除了关注他生活中的小细节,再就是仔细品读他的文字,正如品读他朴实厚重的人生。几年前他出的三本书,我一直精心保存着,故事集《千年等一回》通俗易懂,自以为聪明的我却是怎么也不能模仿;小说集《走出雪谷》读来平易近人,闲下来的时候,时不时地从书架上抽出来翻看学习。散文集《与山对话》这本书里记录下的大多都是家乡桐柏的风物与人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最值得牢记与珍藏的精神财富,至今还摆放在我目力能及的书桌前,以便于写作时的参考与引用。
  他说,将自己还算满意的文字整理成册,留给后人就知足了。
  最近老师又出了一本长篇小说《御赐剑》,高山流水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千转百回之处令人击节叫好。正是盛夏时节,窗外的蝉此起彼伏扬喉高歌,将这个火烧的季节渲染得淋漓尽致。我沉醉在书案前,在风扇吱吱咛咛的摇摆中,从散发着墨香的书页里徜徉的那刻,忽一阵感慨袭上心头:这样一本厚重的书藉,要耗费他老人家多少的时间与精力,其间又蕴含着多少年的知识积累,与几经磨练的丰富人生……
    
   2011年7月27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