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送她一把伞

2020-09-24叙事散文官舟寨
因为我突然落难,几个朋友约我到茶馆喝茶以安慰我。虽然我是一派若无其事的样子,还故意说几句笑话,但大家还是笑得很沉重,可以说笑得比哭还难看。我也就不再说笑话,四个男人陷入了凝固的空气之中。李君大约觉得这样不仅不能安慰我,反而让我和大家更难受,

  因为我突然落难,几个朋友约我到茶馆喝茶以安慰我。虽然我是一派若无其事的样子,还故意说几句笑话,但大家还是笑得很沉重,可以说笑得比哭还难看。我也就不再说笑话,四个男人陷入了凝固的空气之中。

  李君大约觉得这样不仅不能安慰我,反而让我和大家更难受,便用手机约来了两个女性朋友。男人之间有了女人气氛就不一样,玩笑也就有了幽默的力量。李君说,二位怎么不带玫瑰来呢?今日是七夕情人节啊。梁女士说,应当你们男士送鲜花给我们,哪有女人送男人玫瑰的?宋君说,洋情人节是男人送女人玫瑰,中情人节则女人送男人玫瑰,有来有往才和谐。大家嘻笑起来,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

  氛围一轻松,思维便活跃,大家热烈地讨论起七夕送什么最好的话题。其间,宋君说他老婆最讲实惠,不要他送玫瑰,认为与其这般,还不如买只猪脚。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送一把伞最为妥当。送玫瑰,浪漫有余,实用全无,玫瑰花吃不得用不得,更严重的问题是摆在家里看着她迅速枯败,内心焦急,却无计可施,不用多时就只得弃之如敝履,美好的东西迅速成了垃圾。这西式的浪漫在浪费钱物时,平添了惋惜和忧伤,这也正是这个太物质化、太世故炎凉的时代之缩影。在中国,玫瑰送给有妇之夫或有夫之妇,显然是一个不好处理的事,家里是不能带去的,只能在短暂的欣赏之后,抛弃于家外,玫瑰再新鲜,再有寓意,也只能到垃圾桶去。对于玫瑰而言,这也是一种悲剧。送猪脚则过于实惠,其浪漫仅仅是过日子的精打细算和一家围桌饱腹的快乐,是一种低层中国老百姓的实诚,显然可品位的空间过于狭小,全无诗意。其实,西方的节多在精神层面着眼,而中国的节多在实惠上切入。中国的许多节原本也是有着优美的故事,甚至像七夕这样的节,本来就是神话的东西,但到了后来都是吃一顿了事,这大抵是因为中国的老百姓苦难的日子过得太久太多,不能奢望传承古人愉悦精神的传统,只能求小日子打个牙祭。一切都是历史造成的。

  送一把伞,既浪漫,又实用,带回家也不尴尬。

  白娘子与许仙邂逅相识,因一把借伞而定情。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描述道许氏对伞的强调:“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不曾有一些儿破,将去休坏了!仔细,仔细!”

  这种正统的说法因为没有故事,便太死板,老百姓不买帐,在老百姓的心中自然早亡。民间关于伞的发明的传说是很有诗意的:一个孩子在野外,突遭大雨,无处可避,幸好旁边有荷塘,他采下一片大荷叶,头顶着冒雨行走,这给了他灵感,他便成了伞的发明者。这个很具草根意味的故事,让老百姓觉得亲切。

  还有一个传说,介于专业与草根之间。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随人移动。再说,春天是个孩童脸,一日三变,而夏季的雷阵雨往往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跟鲁班说:“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是一个情种,爱情的力量让他造出了可移动的亭子。这个《玉屑》里记载的故事,把伞说成是夫妻恩爱、相互关心的产物,既有浪漫情怀,又有实用价值。

  在民间传说和古代文学作品里伞是浪漫的,浪漫的故事也需要借伞来展开。其实,伞的发明,也有着浪漫的元素。据说,雨伞最早发明权属于中国,至少有 3500多年的历史。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就是一种有柄的笠,可见伞从笠演变而来的可能性极大。

  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因伞面是用绫罗所做,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遮阳、挡风、避雨,但假惺惺地称这是为了“荫庇百姓”。伞在中国诞生之后,慢慢传到了日本和欧洲。其实,西方人有时一点浪漫都没有。据记载,1747年,英国商人汉威到中国旅行,发现中国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回去后不久,正逢一个雨天,他便撑开带回去的那把雨伞在伦敦街头行走。按当时英国的宗教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他因此受到嘲骂和诅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掷鸡蛋。但是,雨伞的好处却是人人可见的,反对则反对矣,它还是在欧洲逐渐盛行起来。到19世纪中叶,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

  到了戴望舒生活的近代,伞仍然有着浪漫爱情的象征意义,诗人在《雨巷》里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这样的诗歌,曾经令多少人着迷,因为诗人用伞营造了极其浪漫而忧伤的情境。在这个灯红酒的社会,这种情怀已经没有了,它与这把结着愁怨的油纸伞一同消亡。

  在我们中国,自古至今伞在文艺作品中都没有缺席。新中国成立后,伞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尽管被赋予了社会学或政治象征意义,但仍然还是一种艺术元素。刘春华在文革中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画面上乌云蔽日,山雨欲来,毛泽东手执雨伞,踏着蜿蜒的山路走来。此画多次创造奇迹,该画自1968年7月1日随“两报一刊”发往全国,并印成彩色单张和搬上邮票,印数累计达9亿多张,成为世界美术史上印数最多、流传最广的美术作品。1995年10月,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以605万元人民币拍出该画原作,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在湘西南会同,伞的象征意义也是深厚的:伞是一种责任、一种保护、一种待遇。一个男人接纳了一个女人,人们就说:“他接了这把伞。”一个人给另一个人的承诺有些虚幻,则说:“这是一把长把伞。”意即把过于长的伞,看起来有价值,实际上没有多少用。接新娘子一定要打红伞,一定要一路庇护她到新家,这也是会同的习俗。可见,伞不仅深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还深入到了民间文化之中。

  伞既有着这么浪漫的历史和内涵,又有着这么实用的价值,我们中国人给自己心上人送礼物为何不送一把伞?从茶馆回来,我反复琢磨着这个问题。为了解答它,我打开电脑百度“可以送伞给心上人吗”,竟然得到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一是“伞”是“散”的意思,不能送;一是伞表示遮阳挡雨,可以送。这令人啼笑皆非。曾经从帝王到百姓都认为美好的伞,如今竟被附会成“散”了。

  好在,我们四男二女都认为送伞最好,这正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既浪漫又实用。

  回到家里,我躺在床上,想着如果七夕需要给“她”送礼物,我肯定选择一把伞。一幕场景涌现于我眼前:她在路艰难地行走,烈日下,我不能为她遮挡阳光,有我的伞给她一片荫凉;风雨中,我不能牵着她的手同行,有我的伞给她遮风挡雨……


2011年8月7日晨

Email:yhanli@126.com
http://blog.sina.com.cn/yanghanli

[ 本帖最后由 官舟寨 于 2011-8-12 21:55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