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追寻教育的快乐

2020-09-24叙事散文王之了
自1969年入小学读书,至今已四十余载,我的人生几乎全部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里有枯燥乏味苦痛,也有获得新识的快乐;有应试教育的苦痛,也有创新成长的快乐。不论是做学生,还是做老师,我都力争走出蒙昧的苦痛、应试的苦痛,去追寻教育的创新、教育的
自1969年入小学读书,至今已四十余载,我的人生几乎全部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里有枯燥乏味苦痛,也有获得新识的快乐;有应试教育的苦痛,也有创新成长的快乐。不论是做学生,还是做老师,我都力争走出蒙昧的苦痛、应试的苦痛,去追寻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快乐。
懵懂小学,遭遇“文革”,但家居山野,纯朴的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掌握一些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并给了我人生初起时的读书快乐。梁海云老师是我初小的启蒙老师,对我关爱有加。一次我在校生病,她便将我抱到她寝室,睡在她的床上。每当忆起此事,至今我仿佛还能嗅到她绣花枕巾的芳香。石凤山老师,是我高小的语文老师,表面严厉,内心却充满爱意。我的字写得潦草,交上的作文他认不清。他便将我叫到办公室,让我念给他听。听完后,他再给我写评语。正是他这种宽容和不放弃,才使我提高了作文水平,工作十几年后还加入了省作家协会。李殿忠老师,教我数学,尽管他的字母发音不标准,但他教的数学却是精准的。张哲良老师在教我批判“三字经”时,反弹琵琶,让我懂得了读书的重要,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音乐老师赵玉珊,虽是一个右派,却自编了许多歌颂毛主席的歌舞和剧作,我是他得意学生,我表演的舞蹈《我们是小骑兵》,多次被选送到公社和县里去汇演。初中时,我是在“半耕半读”中度过的,学校的三千亩荒地和果园便是我们师生共有大“作业本”,一切作业都是在这三千亩地上完成的。徐淑香老师的语文课能让我感受到一个母亲般的细腻与仁爱,孙树德老师的数学课在教会我如何计算粪堆、土堆体积的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维,班主任陈宝林老师教的是化学,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每天早晨都给我们读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体育老师高学伟,除了教我们体育,还带领我们用稚嫩的双手在一年时间修建一个供我们玩耍的大操场。我的初中生活都抒写在这三千亩荒地上,短暂的高中生活(两年)正踩在“文革”的尾巴上。班主任孙广达老师,长得瘦小,声音很高,既有师者风范,又有父母般的高德。他培养了我吃苦、严谨、认真的精神,教会了我如何做人。王树义老师有蒙古人的豪爽,他用他的真性情教育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去闯荡社会。数学老师温国忠,上课吸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化成了轻纱一般的烟缕,丝丝缕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物理老师葛宝林,上课时隔着一层玻璃看我们(戴高度近视镜),下课隔着三层玻璃看我们(经常给我们照相)。政治孟庆昌老师,脸上有几颗麻子,走路跛脚。哲学讲得最好,把全面客观发展的观点运用得恰到好处。他上课时手里总是夹着一支自卷的时熄时燃的纸烟,似乎不在于吸,而在于品。地理老师王福义是教其它年级语文的,兼我们地理课,第一堂课用“世界地理之最”震住了我们。我们在共同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高考时我们考出了全县的高分。历史老师范晓林,是学校的校长,但却没有校长的架子。他把历史知识精练成诗,上课时用他那四川腔念给我们记,我们终生记住了他的历史中的诗、诗中的历史……
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老师们用他们的勤奋和智慧把我送进了大学。我是全县考上大学为数不多的几十人中的一个,这在农村高中是一个突破,同时也是我们下店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我获得了读书的成功和快乐。
师者大爱,深植我心。读师范是我的选择,当老师是我的愿望。
几年后,我师范毕业,如愿以偿的做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年轻的我走上了讲台,获得了教书育人的快乐,语文课成了我和学生快乐的天堂。短短的四年时间,我从普通的青年教师走上了学校教导主任的岗位。名声鹊起,仕途上的橄榄枝便向我频频招手。县委宣传部、报社、广播电视局、公安局、工会等几家重要部门纷纷向教育局伸手要人。局长无奈,一纸调令便将我调到教育局人事秘书科,将我这个“招摇”的人垄断自己身边保护“重用”起来。两年的局机关生活,我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学生,离开了语文,也离开了快乐,感到诸多的不适应。抢“人”的风波两年后逐渐平息,在我的极力请求下,局长又悄悄地将我送回到学校。我终于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校园、回到了快乐的课堂。
庠序千年,风雨无常。在二十世纪末期,社会的大潮将中小学教育推向应试教育的苦海。师生们苦苦地在苦海里挣扎,一时找不到解脱的办法。升学考试是一座无法绕过的高山,只能面对,不可回避。于是我便与我的学生一起,探索快乐学习的方法。我从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中寻找快乐的源泉。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论述,荀子的“善假于物也”的教诲,陶行知的“行”和“做”的理论实践,魏书生的“科学与民主”的教育思想,李希贵的“大语文”教育观,刘京海的“成功教育”,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英国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杂糅在一起,自学整合,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的实际行动中,渐渐形成我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快乐教与学:用智慧去寻找教育的快乐,用创新去创造教育的快乐,用真爱去感受教育的快乐……生成快乐的课堂、创新的课堂;生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生成快乐的生活、诗意的生活。
语文是生活的高度凝结,生活是永远的老师、永远的课堂。我的语文教学座右铭是:“生活是海,语文是船,我与我的学生一起奋橹扬帆!”通过设置多种生活情境,师生共同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我的语文教学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唯一的教材,没有唯一的老师。有的是感悟,有的是发现,有的是创新,有的是快乐!
我与学生平等,平等中可见真诚。虽年近知天命之年,亦不觉老。我跟学生在一起,永远年轻。学生在下课时呼我“凤林哥”,我亦甘心领受,曾作一诗戏曰:“人人呼我凤林哥,暴走津沽动口舌。莘莘学子眠睡少,切切师尊白发多。三载高中同奋斗,一家老少共拚搏。鲲鹏有志飞千里,小我无才助万波。”在与学生平等交流中,我把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学生:在学业(业务)上,创新创造才有快乐;在生活中,遵守规则才有快乐!
对待年轻的同仁,我更关心他们的做人成长和专业发展,至于工资多少,补助高低,衣食住行等问题,则被我略去了。非不会也,实不为也。大仁大义成大业,小恩小惠有时会让人变得猥琐。
授徒须有智慧,教子亦有快乐。吾有一女,性情愚钝,初入学堂,懵懂无知。授之以故事书类,引读书之兴趣。从五集《敖木伦河的珍珠》到《福尔摩斯探案集》,从《故事会》到《读者》,一一读来,读至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读至西方文化经典……读书习惯已成,人生志向已立。学业不必过问,高考顺利过关。在中国医科大学,枯燥的医学学术专著她也读得津津有味。求知,入党,发表文章,获奖学金,做学生会干部……样样做得漂亮。最让我感到得意和快乐的,是我们父子俩的诗词交流。因此,我也写下了一些教子诗,使我们的父子交流变成了诗意的生活。
些许年来,做教师、做组长、做主任、做校长,再做教师,除了上课,也听了许多的课。我用旧体诗的形式,记录了听课的情况和感悟,也记录了听课的快乐。这些都成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应试教育的苦海中,我追逐着教育的快乐。尽管我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至少我能改变我自己、改变我的课堂、改变我的学生。这些年来,我将自己追寻的足迹(实践),追寻的收获,撰写成文,或者在教育报刊上发表,或者做成节目在央视和地方电视台播出,或者与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讲座交流,让更多的人分享我的收获、我的快乐。
从教师到校长,从校长到教师,从东北到齐鲁,从齐鲁到津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我一直在探索着、追寻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