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本色生活系列之十四:拉箩箩,擀面面(散文)

2020-09-24叙事散文于文华
本色生活系列之十四:拉箩箩,擀面面(散文)■ 文/于文华拉箩箩,擀面面,舅舅来了擀长面。擀白面,舍不得,擀黑面,舅舅笑话哩……——选录自河西民谣民谣里唱的“拉箩箩”,是说过去用石磨磨面的场景。用人力和驴子,拉动一根粗实实的木棍,拉动两片严丝



本色生活系列之十四:拉箩箩,擀面面(散文)


文/于文华

拉箩箩,擀面面,

舅舅来了擀长面。

擀白面,舍不得,

擀黑面,舅舅笑话哩……
——选录自河西民谣


民谣里唱的“拉箩箩”,是说过去用石磨磨面的场景。用人力和驴子,拉动一根粗实实的木棍,拉动两片严丝和密的石磨转动,将磨盘上面的麦子顺磨眼里流出来,磨出来的叫麸皮。麸皮用簸箕倒入细细的箩儿里——其上放擀面杖或一根棍子,拉动有纱网的箩儿摇动,便有白白细细的面粉,像下雪般,从纱网里落到案板上。箩儿上箩下的麸皮,再倒入石磨上,磨呀磨,一直磨到面粉黑的不能再黑为之,磨好了面,居家过日子心里就有了底。但这样的日子不多,何况磨的面粉盛了那么大面柜的四分之一不到,其余的日子,是无麦子可磨的岁月,是无面可吃的记忆。尽管面柜扫了又扫,像狗舔过一般干净,但骨头主儿舅舅来了,无论如何也得做顿硬爽爽、鲜溜溜的手擀面,做一顿像样的饭给他吃,不说白面,黑面也成。

因此少不更事的我们一遍一遍唱着“拉箩箩,擀面面,舅舅来了擀长面……”的童谣,一边眼睛向大路尽头遥望着,望眼欲穿地盼望有客人来,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单纯的年月,有客人来,好要面子的农人,总要想方设法做碗手工擀面。故此能吃上一碗手工擀面,在当时是无比高兴和幸福之事——这是旧话,不提也罢。历史早已掀开了簇新一页,如今的生活是舅舅来了有米有面,有菜有油,想吃啥,便做啥,随心所欲的日子。但看到行色匆匆的家庭主妇,或是烟火男人,走进街头一角韩师傅手擀面店里,秤些手工擀面,走向大街小巷、街头巷尾的家中,过属于自己的那份恬静平实生活,心中不禁产生一丝莫名的触动,一些温馨生活的感悟。

有劲道,有嚼头的手工擀面从乡村阡陌纵横,烙满先祖足印的土路走来,从泥墙泥屋,飘绕着袅娜炊烟的农家小院走来,从憨厚实诚,有几份羞涩、有几份素朴的农妇手中走来,从散发泥土气息,荡气回肠的民歌小调走来——走进返璞归真城里人的餐桌,走进时常咀嚼回味乡下母亲家常饭味道的肠胃。

县城里,善于捕捉商机的南方人,率先开了家压面铺,品种多样,满足了喜欢面食,但不善于做面人们的需求。面有韭叶面、旗刀面、拉条面、转百刀、行面,但都出自冰冷机器,久吃了,感觉有些发腻,便格外怀想那种纯粹手工擀成的面。和面,揉面,擀面,切面,一番力气,几股汗水,才换来劲道十足,滋味悠长的手擀面。这面做起来费劲,但吃起来过瘾!

这种面取自优质精良面粉,和面时可用冰水,亦可用温水,且水不能一次倒入太多,得一点一点,循序渐进。水多了,成伤水面,即使再加面,也于事无补。水少了,太干,擀起面来费劲。榜样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榜样总会潜移默化影响人。从附近乡下来的韩师傅,仿效南方人,瞅准时机,摸透城里人喜食手工擀面的心理,在繁华地段开了家手工擀面铺,专门加工纯手工制造的细面条、利面、行面(可做成揪面片、烩面片、拉条)等多种,供人们自由挑选,满足多样需求。

城市还在酣睡,路灯尚未绽亮,小两口就从家里出发,到店铺。先和面,再揉面。像行面,得用力反复揉,拉起来才滑顺,才悠长。否则非折即断。一次取的面团不能太大,既揉不开,也费力气。男人力气大,取不大不小一块,使劲揉,揉长,再慢慢揉成圆形,不停地将外层的面揉到里面,间或再洒些干面粉,调控着面的干湿度。两三个来回,交与女人,再揉揉,待估摸着揉匀了,面性完全释放了,切成小面团,先捂一捂——有些抹点清油,做行面。有句话叫做百炼成钢,面也一样,得反复用力气揉,吃起来才会有劲道。揉不均匀,拉细细长长的拉条子非折即断。有些撒些面粉,擀成面张子,一块块摞起来,好用切到利成利面。

擀面是女人的强项。揉好了面的男人,取出小毛刷,一块一块加工行面。女人手执擀面杖,一推一卷,一推一卷,面张在手中越来越薄,越来越大,撒些面粉,再擀擀,一层层叠加在一起。喘口气,再擀。连续擀了六七张子面,身子微微发汗。男人接过擀面杖,继续擀面。俩人相互接替,配合默契——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一个眼神,一声喘气,一丝轻微的身体语言,都了如指掌,知根知底。擀好了几十张子面,天已经透亮,再回家做早餐——家里有老人,有上学的孩子,几张嘴等着他们伺候,不能懈怠,更不能掉以轻心。人都是这样,下有小孩抚养,上有老人孝顺,就像树木向下汲取营养与水分,向上展露枝叶、花朵与果实,延续着生命,传递着信念。

女人炝锅做饭的档儿,男人赶紧抓紧时间迷糊一阵,补上一觉。充沛的体力,良好的身体,是养家糊口的首要,也是基本。一忙起来,中午饭无法按时按点吃,早餐就得实在些。干的是力气活,吃不好身体可吃不消。或是臊子面,或是捞面,或是炒菜馒头,吃碗热乎乎、香喷喷的早餐,一天才能熬下来。

先让上学的学生吃,接下来是婆婆和男人,最后女人才吃——让男人先打理生意,女人要收拾屋子,准备中午饭。摘菜,洗菜,切菜,准备妥当了,给婆婆吩咐清楚了,才急匆匆赶往店里。十几张面张子叠在一起,握刀在手,一下一下,使劲利,这样的面叫利面,是人人爱吃的面。人上一百,口味各异。有人要切的毛毛细细的,有人要稍稍宽且长的,有人要不窄不宽刚刚好的。各样的利些,预备在一边。边边角角也不浪费,有的切成细面条,有的切成转百刀,有的切成碎碎的疙瘩子——谁有谁的用处,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女人进了店,赶快换了工作服,顾不上和男人搭话,也取出一张一张的面,仔仔细细利起来——几十年的做饭,利面早已是烂熟于心,轻车熟路,那时即或过年过节,最多也就几张子面,轻轻松松利开,这么厚的面,利起来是有些费劲,可为了生活,为了日子过得好一点,有什么法子呢?只能咬牙往前奔。老百姓的光阴,只能靠自己多流些汗,多吃些苦,才能过得滋润些。

干了一年多,小姨子见姐夫们虽说苦点累些,但手头有余钱,央求姐姐,也如法炮制,到县城租了房子,开了家手工擀面连锁店,虽说位置偏僻,销量不大,但房租便宜,赚头还算可观。

十点多一些,家庭主妇们开始张罗着做饭,先买菜,再买面。既然有了手工利面,又滑顺,有好吃,何必要手伸到水里和面,麻烦不说,还不一定好。或秤些利面,或买些行面。十一点多开始,小小的面铺,人满为患,上班族蜂涌而至,先前利好的面业已售出,只能旋利旋买,好在有人要行面,有人要面条。俩人轮换着一人利面,一人秤面、收钱。

下午买面的人较少,能喘过气来。要是和的面少了,男人又需和面,擀面。那天,我有意问了一下“师傅,一天能买多少袋面粉”,我想验证一下我的判断。男人言语短,女人开口道“说不准,有时一天四五袋。有时八九袋,过事情,或宾馆要就多些六袋面”。”她言语里满是自豪。“手擀面地道,好吃,就是如今的年轻人大多不会擀,也没有兴趣,连大多数的家庭妇女都嫌唠叨,不大愿意自己做了……

河西俗语里说:儿女夫妻面和油,半路夫妻一对牛。说的多好啊,好的夫妻就像西北人百吃不厌、无法割舍的面,天天顿顿过日子差不了的油。有些地方揉面和面用的劲道再大些,和的面再多些,加工成为长长的手工挂面。我县的盈喜堂公司,利用传统工艺,采取先进技术,加工出售纯手工挂面,反响很好,广受欢迎。一天不吃面,感觉少些啥,浑身不自在。两天不吃面,干啥没精神,走路疲踏踏,三天不吃面,身乏心又困,肠胃不舒服。有些习惯,一旦养成了,就难以抹除;有些滋味,一旦吃惯了,就无法改变——骨骼里,血脉里,甚至身体的每一部分早已渗透了麦子的精华麦子的滋养,无论走到哪里,也无法摆脱面的呵护和喂养。

千百年的磨练,面和油早已水乳交融。有了面和油的和谐相处,才有日子的美满如意,有了夫唱妇随,才有子女孝顺,家业兴旺。而夫妇同甘苦、共患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会白头偕老,爱情幸福。倘若一对牛搭伴耕地,虽则犁地时能齐心协力,但地犁完了,往往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日子像排好队伍、振翅翔飞的大雁,一天天按部就班,真实细碎地如约而来。身居闹市,心无杂念,放下欲望,清静无忧,自然心胸开阔。韩师傅两口子,长年累月忙的团团转,哪有时间和精力争来吵去,他们咀嚼着、品尝着面饼上撒点点滴滴的芝麻粒儿,就像感知着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有位哲人说过:“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说的多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像韩师傅一样的普通人物,在帮助他人,为他人提供方便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生存的资本,做人的尊严与活着的价值。“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力量来报答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仍领受着的东西。我也相信简单而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而人活着,谁说又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其实,说到底,人们青睐手工擀面,在于能够回味到乡下老母手工擀面的醇厚、甜香、悠长味道,在于能够触摸到麦子淳朴、本真、甜美气息,在于能够体味到原汁原味的本真生活!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1-11-20 16:05 编辑 ] 本色, 感悟, 散文, 生活, 手工擀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