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纸鸢翩翩

2020-09-24叙事散文堂珂
文/堂珂“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寇准的这首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而情与景却交融得浑然无影,手法极其高明。我对风筝的兴趣与好感因为此诗而愈加难以忘怀。众人公认风筝产生在中国,可是最早的风筝是

  文/堂珂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寇准的这首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而情与景却交融得浑然无影,手法极其高明。我对风筝的兴趣与好感因为此诗而愈加难以忘怀。
  众人公认风筝产生在中国,可是最早的风筝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1977年,在湖北随县发现了战国曾侯乙墓,从这里出土的青铜编钟轰动了世界。而墓中漆箱盖上有一幅不起眼的图,画面上,一个人站在两棵树中间,手持弓箭,从树上射下一只大鸟。这就是所谓的“弋射图”,它反映了一种古老的狩猎方式,通俗地讲,弋射就是用绑着线绳的箭射击飞鸟的。
  山东大学的刘敦愿教授在看到一幅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代青铜器上拓制的“弋射图”时,突发灵感,认为这个极有可能就是风筝的起源。
  从曾侯乙墓的发掘情况看,“弋射图”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刘敦愿提出假想依据的弋射图却是汉代的。因此,如果把“弋射”看成风筝的雏形,风筝出现的时间就不应该是汉代,而是更早的战国时期。
  关于谁是真正的风筝都,争论由来已久,法国、中国、美国各执一词,并且言之凿凿。在此我不想耗费笔墨罗列一些繁琐的证据,我只想说说最后一锤定音的情节。
  1988年,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代表团齐聚山东潍坊,举办盛大的世界风筝会。代表们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法国迪埃普、美国西雅图、中国潍坊等城市中推选出惟一的“世界风筝都”。
所有参选城市的风筝制作水平旗鼓相当,竞争非常激烈。正当评委们举棋不定的时候,潍坊市出人意料地推出了惊人之举——亮出“公输般”这张底牌,最终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世界风筝都”的称号。
  在潍坊,有一尊造型奇特的鲁班雕像颇引人好奇。鲁班手里握的既不是铁锯,也不是板斧,而是像鸟一样的器物。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这个“鸢”字,在潍坊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非常普遍。基于这个渊源,潍坊对“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进行了一番巧妙发挥。“鸢”读“渊”,即人们常说的老鹰。而“公输般制木鸢”的意思就是:鲁班曾经用木头制造了鹰一样的器物。
  另外,《墨子》也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不难想象,木鸢和木鹊,都是类似飞鸟的仿生器物,称谓虽然有所差异,形体却和风筝非常相似。
  因此,潍坊的学者们认为,鲁班制造的木鸟是风筝的早期形态。换句话说,是鲁班制造了中国最早的风筝。
  潍坊学者的观点,使学术界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再次升温,“木鸟能不能飞起来”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又一个焦点。这不但是回答“木鸟是不是风筝”的关键问题,也是一直以来悬而未决的谜题。
  《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也就是说,鲁班制造的木鸟连续飞行了整整3天。用木头做的大鸟,仅仅依靠风力而不借助机械动力就能在空中飞行,如此离奇之事,除文献记载外,人们并未亲眼见过。对这一点,东汉学者王充曾经做过考证。他认为,鲁班的木鸟在空中飞行,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说飞3天而不降落,就未必可信了,很可能是后世文人的添加附会。
  今天的学者们,同样将怀疑的目光聚焦到了这一点。为此,人们不止一次试图从其他的文献资料上寻找突破口,但都无功而返。
  山东潍坊的孙继和干过16年木工,从小就迷恋风筝。2003年,他查阅了许多史书,潜心研究,同时吸收前人的成果,依靠多年的木工经验,费时3个月,全部采用竹木材料制造了一只“木鸢”。这只木鸢,重约二斤半,两翼展开将近3米宽,高0.7米。
  孙继和准备把竹木材料的木鸢放飞到天空去。实验地点选在了潍坊的潍北放飞场,风力大概三级半。第一次放飞,可能由于风向不稳,木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暂,不足以说明问题。在人们的期待中,第二次放飞开始了,木鸢平稳升空了,并且持续了15分钟。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木鸢实物第一次成功飞行。它验证了古老文献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谜题——“木鸟能不能飞起来”。由此也可以推断,鲁班制作的木鸟,不仅能飞起来,在风力允许的情况下飞行3天不降落,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鲁班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风筝,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境内,这些判断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新唐书·田悦传》记载,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唐将张丕被叛军田悦的军队困在临名,情况危急,张丕“急以纸为风鸢”,其上书有“三日不解,临名士且为悦食”之言,风鸢升空后“高百丈,过悦营上”,田悦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求救书终于由风筝送达援军,因而解围。到了唐代中期,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能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造纸业的发展,使得风筝的制作材料由丝绢转向纸张。风筝由此走向民间,风筝的类型也多了起来。
  近年来关于名人或事件的出生地或发源地的争论如火如荼,也许人们深知名人的经济效应,所以才会倾巢而出,甚至不惜血本,或者口诛笔伐,大打出手。而“风筝都”花落潍坊,靠的是确凿的证据,当之无愧。
  写到这里,陆游的两句诗“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突然窜出记忆的闸门,飞溅起一朵朵洁白的浪花。而后,这十四个汉字排列成了一只长长的蜈蚣风筝,在蔚蓝的天幕上翩然飞翔。我喜欢这两句诗,是因为其手法与众不同,写得极富动感。作者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说风筝挟持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把个小小的风筝写得活灵活现,给人留下难为忘怀的印象。

[ 本帖最后由 堂珂 于 2011-11-21 15:0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