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六十七年后的感佩与思考——祭范筑先将军[卫国征文]

2020-12-14叙事散文武俊岭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0 编辑

  在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边,山东省的西北部,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做聊城。自宋代熙宁以来,聊城四周渐渐形成了一个人工湖泊,面积与当今的西湖差不多。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0 编辑 <br /><br />  在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边,山东省的西北部,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做聊城。自宋代熙宁以来,聊城四周渐渐形成了一个人工湖泊,面积与当今的西湖差不多。其湖光水色,在缺少水源的北方显得弥足珍贵。聊城古城只有四平方公里。古城中央,有明代洪武七年建筑的一个木结构楼阁——光岳楼。此楼兴建的目的,是为了“窥敌望远”。这一楼一湖,几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登临、游玩的佳好去处。
  明代建文年间,铁铉、平安、盛庸三路兵马团结作战,大败燕王于聊城。其胜利,原因固然很多;但聊城四面皆水,只有通向城门的四条道路,却也算得上是原因之一。
  1938年11月15日,爱国将领范筑先率领700多名将士固守聊城,与装备精良的日本军人竭尽全力较量。前后一天多的时间,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而全部阵亡。易守难攻的地利因素,没有能够用上。
  六十七年的时间过去了。每当我沿着古城墙漫步、围着光岳楼徘徊之际,便会想到当年发生的激烈战事。心绪,也就随之难以平静了。
  虽然相隔着六十多年的时光,但我感到我对于范筑先将军的精神,还是有所理解的。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常人少有的虎视鹰扬的胆气、阔大宽广的胸襟,让我感佩不已。他的失误与遗恨,我每每想起,亦为之扼腕不止。
  想当年,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军队的基本动向是从北往南、从东往西退却。而身为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监察专员、保安司令的范筑先,却是两次拒不执行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催其南撤的命令。这个行动,是需要胆气的。因为,当时的日本军队已经占领了聊城之东的济南,之北的德州、临清。聊城,差不多是“百里危城”了。如果是对于子女玉帛沉溺之心极重的人,早就远走高飞了。但是,年已56岁的范将军,胸中却充满了抗战到底的激情。他通电蒋介石、韩复榘及全国,表达誓不南渡的决心。那电文拟得极好:“职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以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惜”。
  全国上下闻之之后,群情振奋。这无疑对于当时的抗战,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范筑先将军极快地进入角色。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收编土匪,收留残兵,整顿兵马。支持共产党人创办《抗战日报》,兴办干部学校等等。并且,真刀真枪地与日本军队拚杀起来。从1937年10月开始,一年多的时间,他指挥了大小八十余战。几乎每战必胜。最多的一次,歼敌一百余人。他手下的队伍,也发展到35个支队,6万多人。
  我曾听老人们说,范将军带着部队行军时,经常在战马的旁边徒步而行。他有一米八的个头,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半尺长的美髯,只有一点花白,于胸前轻轻飘浮,很潇洒。看他的后影,像一个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似的。
  范筑先将军心中只有国家,只有抗战。为了保卫武汉,1938年8月,他率领10个支队,参加了济南战役。他的部队袭入济南市郊,炸毁津浦路北段,从而有郊地牵制了日军。在这次战役中,他的次子、身为青年挺进队大队长的范树民,身先士卒,不幸壮烈殉国。面对因丧子而伤心欲绝的夫人,范筑先将军是这样劝慰的:“民儿为国家牺牲,是死对了地方。你不要有什么遗憾,我也不会伤心落泪。”社会各界,对于范将军老年丧子,皆表慰问。对此,范筑先将军在报纸上发表感谢信:“为国捐躯,系军人光荣。乃承各方函电慰问,弥深感激。马革裹尸,男儿应具素愿。既获疆场殉国,死亦何憾!”
  范将军忍着丧子之痛,任命他的次女范树琨继任大队长。范树琨亦不负父亲所托,率领属下屡建战功。当时,便有“范二小姐”的大名远播。
  范将军是从一个士兵做到北洋陆军第四师旅长、冯玉祥部十三军参赞的。是一位久经战阵,历练极多的老将。前文说了,“七?七”事变之后的一年多,他所指挥的大小八十余战,都是很漂亮的。对于聊城之战,范筑先将军也是满有胜算的。可是,因为一个致命的原因,使他遭到了惨败。
  保卫聊城的这最后一仗,范将军打得极其窝囊。
  1938年11月11日,济南、德州、禹城三个方向的日军,同时出动,目标直指聊城。范将军得到情报后,于13日上午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决定由刘佩之为城防司令,负责城防;范将军则率部队出城,在日军进攻聊城之际,内外夹击敌人。
  方案是可行的,可惜执行起来出了差错。14日上午9时,正当范筑先将军准备出城的时候,时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的李树春驱车而至,商量改编部队之事。两人,一直商讨到下午4点才告结束。我时常想到,范将军与李树春的私交肯定不错,不然的话,不会交谈这么长时间的。4点,李树春出城。
  在范将军马上就要出城的时候,东关外的民军第一路未打一枪,弃阵而逃。紧接着,参谋长王金祥以追赶民军为由,带走一个连队。这样那样的耽搁,使范将军来不及出城了。日军,已把四条道路用火力全部封锁住了。直到这时,范将军才意识到自己及部队已被李树春与王金祥所误。
  现在的我,与那段史实拉开六十七年的距离,所得结论也许就比较公允了。1938年9月份,范将军与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沈鸿烈同时出席于河北省南宫县召开的冀鲁两省军民联席会议。会上,范、沈二人针锋相对,吵得不可开交。并且,范将军单独与徐向前签订了鲁西北部队与八路军抗日联防的协定。对此,沈怀恨在心。沈指使李树春收买王金祥,制造了枪杀第十三支队首长、共产党员的事件。对此,范将军虽然十分震怒,但没有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范将军不该与李树春盘桓那么长时间。七个小时,在日军已经逼近聊城的关头,太宝贵了。此外,在防守城池上,范将军浪费的时间也太多。在日军发动攻城的同时,就应该集中大部份兵力,由一个城门奋力突围。刚一开始,日军仅有三百多人;分散于四门之外,平均不足百人。以当时七百余人的力量,应该有突围成功的可能。可惜,也许范将军气坏了,也许他还对城外的援军抱有希望。在隆隆炮声、枪声中,他提着龙泉剑,带着50余人,先去驰援南门,杀死了十几个日军。后又在东门冒着枪林弹雨登上城墙,英勇抵抗。他这南门、东门的一拚杀,战机又有所贻误。黄昏时,他打电话到各县,让部队火速增援。可是,聊城的南与东南两个方向的寿张、阳谷、东阿三县的三个支队,均被当地的“忠孝团”反动武装所阻止。北面,高唐驻军受到日军围攻,难以抽身。西南,大峰山的第10支队2团,一时难以到达。西面,冠县的第10支队奉命于金沙滩阻击由大名东进的日军。这样,聊城就外无救兵了。14日24时,电话线全部被日军切断。
  到了15日,范将军组织了一次突围。将士们拚命地向西门外冲杀,但均被日军的优势火力压住,没有成功。之后,范将军把指挥部移至光岳楼下,指挥部队顽强防守四门。此时,有飞机助战的日军已增至700多人,嗷嗷怪叫,猖狂进攻。面对日寇的嚣张气焰,范将军毫无惧色。当时,东门战况,尤为惨烈。范将军与共党员姚第鸿再次去东门督战。三次,打退日军进攻。短短几个小时之间,有几十名战士阵亡。范将军左臂也被炸弹炸伤。上午9时,日军用大炮平射东门;门开,日军蜂拥而进聊城。范将军退至光岳楼下,继续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血战。关键时刻,因飞机扫射,范将军的腿骨被打断。属下见状,抬起他便往天主教堂医院护送。范将军此时,万念俱焚,痛苦悲怆,悔恨交加。他自知城不能保,为了不被日军俘获,猛然拔枪自戕。
  部队失去主将,没有了主心骨,一时出现混乱。随后,130余人重新振作精神,再次从西门奋力突围,还是没有成功,而伤亡却是非常严重。最后,剩下30多人,退至西门瓮城里,愤然与日军肉搏击,全部战死。
  此役,共有700多位抗日健儿壮烈殉国。除了范将军外,还有城防副司令郑佐衡、警察局长林金堂。共产党员,则有张郁光与姚第鸿。
  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这些忠烈们,虽然是直接死在了日本人之手;但是,同室相煎,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呢!
  一个内部不团结的国家、民族,败亡的可能性就增大。这是一个鲜血凝成的教训。面对这个兴亡至理,需要悚然警觉的,不应该只是我们这些人微言轻的书生。
  范筑先将军殉国的消息传出后,国民党方面,三日下半旗致哀。蒋介石敬献的挽词为:“碧血为山河,百里危城留与社会树模范;浩气存天地,千秋青史合为民族表英雄”。共产党方面,于延安召开追悼大会。朱德、彭德怀题挽词曰:“战事方酣,忍看多士丧亡,显其忠勇;吾侪尚在,誓必长期抵抗,还我河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