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志壮天山

2020-09-24叙事散文乔举平

乔举平“挺进、挺进,向新疆向西藏,向帕米尔高原上大进军,那里的穷苦老百姓,多年来受着灾难与苦痛,早就盼望着人民解放军,去解放他们......”全国解放前夕,一千多名临洮知识青年投笔从戎,一路高歌,随解放大军西进,开始了解放新疆、保卫新疆、
乔举平 “挺进、挺进,向新疆向西藏,向帕米尔高原上大进军,那里的穷苦老百姓,多年来受着灾难与苦痛,早就盼望着人民解放军,去解放他们......”

全国解放前夕,一千多名临洮知识青年投笔从戎,一路高歌,随解放大军西进,开始了解放新疆、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伟大征程。从历史深处传来的歌声豪迈激荡,响彻天山南北、荒原戈壁,依然在耳畔回荡。 洮河记忆犹新,天山不会忘记,这些当年进疆的临洮儿女们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新疆和祖国的建设,在天山脚下、戈壁深处流汗水,洒热血,奉献出了他们的毕生精力和才华,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当年投笔从戎、志壮天山的伟大壮举将永留青史,浩气长存,激励着一代代临洮儿女去创造新的辉煌。 临洮儿女投笔从戎的壮举,故乡不会忘记,那段历史也被刻成了碑文,耸立在故乡高高的岳麓山岗,岁月将会把他们的艰难与曲折、蹉跎与峥嵘,永远地娓娓诉说。此刻,我就来到岳麓山的戍疆亭。这是夏日的早晨,山岗上,风清气爽,不时看见三三两两的游人。绿树掩映当中,一座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亭台正沐着灿烂的朝阳。 我默然立于亭前,圆包型的亭上高擎着一颗五角星,仰望它,心头瞬时充满许多的自豪和敬仰。亭前伫立着军垦岁月的雕塑,胡杨树干、军帽、钢枪和犁耙代表着垦荒者不同凡响的使命和身份,他们用青春、热血和汗水在那遥远的荒野开垦灌溉出万顷良田,让生命绽放出夺目的花朵。我陷入回忆,仿佛听见了临洮儿女积极报名参军的欢声笑语。 1949年8月16日,临洮解放。在新成立的中共临洮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展开了大力支援前线的工作。党中央决定由王震兵团解放和接管新疆,王震司令员要求在临洮地下党员中做工作,尽可能多地动员党员和知识青年到新疆去。县委立即召开了动员大会,组建了一兵团军政干部学校,号召共产党员和知识青年参军进疆。 “有志儿女参军去!”整个临洮县迅速掀起了报名参军的热潮。许多有志青年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干校招生的第一天,就有六百多人踊跃参军,场面感人而热烈,一时形成了父亲儿女同参军、兄弟姐妹争报名、师生同学联名投笔从戎、亲朋邻居相约入伍的热烈场面。 最令人敬佩的是那些为人师表的教师们,在临洮享有很高声望的工业学校校长戚文波先生,不仅率子参军,而且亲临众多学生家中动员说服家长,引导许多学生光荣参军。女子师范学校教导主任魏宣昭先生,奔走于洮河两岸,动员师生积极参军,成为干校建校时出色的宣传员。临洮各学校的干部和老师,率先参军的还有十多位,顿时激起了临洮知识青年踊跃参军的热潮,同学们浪潮般地涌向了当时一兵团军政干校临时校址临洮师范学校,汇成了一千二百多人的学员队伍。 短短五天之中,就有一千二百多名青年参军,其中就有一百五十名女学生,一个小县城,参军人数之多实属全国罕见,后来,临洮县的七所学校也因生源骤减合并为三所。临洮是陇上的富庶之地,这么多热血青年告别故土,离别父母亲人,为了祖国的解放、社会的建设奔赴荒凉的塞外,这种精神和情操是值得可歌可泣的。 戍疆亭内正面壁上雕刻着军垦老首长王恩冒的题词:临洮优秀儿女为新疆的解放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临洮人们的光荣!字字句句表达出对临洮支疆儿女发自内心的褒扬和肯定。亭子上方书写着老首长、老领导的题词,读着它,眼前就会浮现出那段难忘的岁月。 让时光回到1949年中秋节,那夜,月明风清,洮河欢歌,临洮儿女整装待发,县城大街小巷人潮涌动。头顶的一轮圆月看得清当时的情景,巍巍岳麓山记得住那刻的激动,滚滚洮河水珍藏着那夜的歌声。父老乡亲挤满了广场,欢送子弟兵踏上新的征程,离别的热泪打湿了脚下的黄土。 部队趁着月色,从临洮出发,到兰州,经永登、张掖,一路徒步跋涉,日行数十里。在张掖休整二十多天,然后改乘汽车,经酒泉,西出玉门关,进入新疆,于十二月中旬到达吐鲁番。途中不但帮助群众干活、解决困难,而且还同流窜的土匪作斗争,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吐鲁番行军到喀什,路途变得异常艰苦,夜宿无定时,日行百余里,有时为了赶到预定站口,要日夜兼程步行一百七八十里。一路上,全体干部学员顶风雪、冒严寒、攀山谷、跨戈壁,经常在沙漠中迷路、断水、绝粮,历尽艰难险阻,一路上,部队无论进县城还是过村镇,从不干扰当地老百姓,各族群众自发地载歌载舞,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到来。 就这样,他们艰苦行军四十八天,徒步行程三千六百多里,胜利到达南疆喀什,但此时已是春耕播种时节,全团行装未卸,征尘未洗,立即开进荆棘丛生的荒野、湖滩安营扎寨,做好大开荒、大生产的准备,揭开了扎根新疆、屯垦戍边的新篇章。 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全团住在临时搭的帐篷里,按计划要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六千多亩的开荒任务,平均每人多达五亩。全团干部战士不畏艰苦,知难而上,每天奋战十个多小时,终于按期完成了任务,使一片亘古荒原变成了千顷良田。 我独坐在戍疆亭旁的树荫里,脑海中不时掠过六十多年前的情景,那是一段恢宏壮观的历史,那是一部激情澎湃的史诗,我小小的文章不能写下它的气概和精神。那一千多名热血儿女,无疑是临洮的佼佼者,他们所奉献的青春甚至一生,是如今的年轻人所不可想象的。 我清楚的记得看过的一张黑白照片,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穿着臃肿棉装的一大队女兵,精神抖擞地在前进,那是走进新疆的第一批女兵,她们当时正跋涉在新疆南部的寒冷戈壁上,目的是奔赴喀什参加开荒大生产,她们潜在的使命还包含着为进军新疆的老兵们解决婚姻问题,她们就是从临洮参加进疆的女战士。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战争酿造了特殊的命运,对于这批没有拿过武器,却抄起了劳动工具的临洮女兵来说,她们的使命就变得更加神圣庄严。她们的婚姻虽然来的那么匆忙急迫,好多人哭过、闹过,但最终她们还是无怨无悔,她们把成千上万的男人挽留在了戈壁荒漠,她们用青春哺育了男人的天堂,她们把感情交给了新疆的风风雨雨,临洮赴疆的一百五十名女兵,结婚后,没有一例感情变故。 每当想起这张老照片,想起女兵们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沉甸甸的感觉就充满心头。进疆部队在感情上普遍实行的是组织介绍与个人同意相结合,对于特殊年代里这种带有半包办性质的军婚方式,如今的年轻人渴盼着自由的婚姻,甜蜜的爱情,有谁能理解为了祖国建设听凭组织介绍甚至“包办”的婚姻呢?顿时,那些女兵的形象高大无比。 沿着戍疆亭的小路往下走,山下的临洮古城历历在目,那古城的街巷一定记得这些告别故土的优秀儿女,古城的记忆中一定珍藏着他们青春的笑声。如今的古城已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切都改换了容颜,六十多年的历史风云,许多往事早已烟消云散,但临洮儿女踊跃参加,志壮天山的英雄壮举将会永远珍藏在历史的记忆里。 缓步来到岳麓山下,绿树环抱中坐落着荣乡纪念亭,这又是一座记录临洮儿女支援新疆建设的丰碑,亭子四周杂花生树,山风吹送着馥郁的馨香。纪念亭在山湾的怀抱里寂静安谧,亭台回廊古朴凝重,那荣乡碑黑色的博文,仿佛在向世人默默述说着历史深处那动人心魄的故事。 步入芳草萋萋的小院,走近荣乡碑,清晰的碑文展现在了眼前,这些解放前夕进疆的临洮儿女,不忘家乡的养育之恩,自愿捐资修建了这座荣乡碑,寄托着他们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一颗颗拳拳之心。碑文的最后是进疆老战士气势磅礴的心声;“盛世凌云兮,志在四方;家乡兴旺兮,儿女共愿;人类大同兮,努力方向。”

是啊,伫立荣乡碑前,谁能不思绪万千?这段历史天山不会忘记,洮河永远铭记,我为这些优秀的临洮儿女再次感到了自豪,同时心里更充满了许多力量。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乔举平 于 2012-7-3 08:28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