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消失的耩地手艺

2022-01-09经典散文
[db:简介]
消失的耩地手艺
石广田

       我所经历的农业手艺中,最难做的就是耩地。整好地,备好种,木耧拉到地头,套上牲口,就可以耩地了。可是,这个扶耧的把式,却极难找。
       木耧有一米半高,上面平安着一根一米左右的横木作为把手;中间是一个斗大的方形种仓,仓的底部有三个拇指粗细叫做仓眼的圆孔,与三条空心的耧腿相连;楼腿斜着向前伸,顶端安着三角形的铁制耧铧。木耧的前端两侧各伸出一根两米多长的木杆,牲口就在那里驾辕。整个木耧有二三十斤重,加上麦种,往往超过五十斤。能当耩地把式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力气。
       为什么要有力气呢?因为在耩地的过程中,木耧需要用双手架着半悬空行进。耧铧离地面高了,犁开的土沟就浅,土埋不住种子,吃不住墒就不发芽;离地面低了,土沟就深,种子不容易从土里拱出来,形成“闷芽”。这都会影响出苗率。力气小的人,要想坚持耩几分地都很难办到,不一会儿就会双臂酸疼,把握不住深浅。
       光有力气,还耩不好地。牲口拉着木耧前行,种子并不会自动从仓眼流到楼腿里,再落到耧铧犁开的土沟中。这就需要扶耧的人,在前进中不停地左右晃动。仓眼上有一横一竖两根短木片:横木片调整仓眼大小,管着下种数量;竖木片底部缀着重物,木耧晃动的时候跟着摇摆,在木片的拨动下种子就能流动。晃耧的频率不能快也不能慢,快了下种多,慢了下种少,就不均匀。
       掌握了扶耧和晃耧,面儿上的活儿就看能不能耩得直。牵牲口的人在前面走,扶耧的人在后面跟,这个“跟”可不简单,要不停地调整前进的方向和快慢。牲口太往左了就喊“喔”,太往右了就喊“嘚”,太快了就喊“吁”,太慢了就喊“驾”,在不断的调整中,才能耩得又直又匀。不内行的人耩地,歪七扭八难看不说,还影响最后一道工序。
       耩地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墩地”。墩地的作用就是把耧铧掀起的浮土压实,让种子好生根发芽。墩地用的物件我们叫做“墩墩枣”,就是在一个方架子中间安一根木轴,木轴上串三个石头做的圆轮,再用木销隔成和耧腿一样的间距。如果耩得不直的话,墩地的时候有的就墩不住。对那些不该走在前面却走到前面的事情,民间还流传一个形象的比喻:“墩墩枣跑到耧前面。”听上去很是生动风趣。
       其实,真正的耩地远这复杂得多。如下种量的多少、仓眼会不会堵上不下种、墒情好坏把握耩地的深浅等等,既需要经验又需要细心。如此复杂的手艺,年轻时的我没有学会。记得每次牵牲口走在耧前面,父亲都会斥责我:“这你都学不会,看以后你咋耩地!老去求别人吗?”
       或许父亲没有预料到,如此难学的手艺,在有了播种机以后却毫无用处。当拖拉机拉着播种机“突突”地在田间奔走,父亲的斥责还犹在耳际:如果他看到这一幕,是遗憾还是高兴呢?
       父亲去世快二十年了,耩地的手艺,也消失十多年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