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谁还我一个热气腾腾的故乡?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01

  我的老家在唐山北部的一个山区县。我出生的村子是一个只有三百多人口的小村,虽依山傍水,但资质平庸,历史上从没出过任何达官政要,今天也不曾有什么显赫名人,讲起村中的故事来,也都是家常里短,平淡无奇,乏善可陈。
  山上据说也有铁矿,但品位低,储藏位置也不好,开采难。
  栗树倒是有一些,有许多百年老树,也有一些新栽的,到秋天,家里树多的户能卖上些千八百斤,但换来中国人民银行百元纸币也就是百八十张。
  村里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受大人的教育:要学哪家的哪哪个孩子,考上大学永远地离开村庄。
  我算幸运的,我的父亲是当时县文教局的干部。我9岁那年,父亲就把我带到了县里的实验小学上学,后来又把全家搬进了县城,家里的老宅也卖了,算是永远地离开了村子。
  搬家那天,隔壁大娘拉着我的手,嘱咐我常回来看看。我嘴上答应,心却早飞了。
  那时,我哪里知道,一个人之于家乡,就如同儿女之于父母,虽剪断了出生时的脐带,但会和母亲永远血脉相连。
  我在多年以后,浪游于童年眼中的所谓城市,却在梦中一次次回到家乡。
  家乡门前的那条小河,宿命般缠绕在我的梦境,挥之不去。
 
                                                                           02

  今年,大约10天前,7月20日左右,朋友圈看到一个个让人惊悚的视频:郑州遭遇洪灾了天空变成了一座大水库,水库开了口子,咆哮着往地下灌水,地面一片汪洋。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为河南人民揪心的同时,家乡和家乡的那条小河一次次出现在我眼前。
  “这么大的雨水,老家的南河套一定又发水了吧?”
  我发信息给弟弟,弟弟发过来一条视频确认。
  我再也坐不住了,周末驱车百里赶回。
  七拐八拐进了村子,水泥路上都是水,路成了河。我下车,站在路边张望,怎么也找不到去南河套的路口了。
  原本河套离我家直线距离不到100米,出了家门往南一拐就是。但一切全变了,家家户户盖起新房,街道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标志性的和最具人气的碾房和旁边的那棵大槐树都不见了。
  我迷路了。
  记忆里,下午三四点钟,正是村人午休后,搬着板凳从家出来扎堆聊天的时刻。可如今,大街上看不到人,好不容易过来几个,我全都不认识。
  还好,一位本家叔叔认出了我,热情地招呼我进家呆着,我思河心切,说出意图,叔叔立即穿上水鞋把我领到路口,一直望着我向南走去。
  心脏突然怦怦地跳起来,是“近乡情更怯”吗?
  近得跟前,一座水泥路桥横跨在水面上,延伸向远处的大山。
  桥下,河水很大,有的地方打着漩涡。应该是流了几天了,水并不清亮。但河面窄了,瘦了,两岸也不是当年的模样。
  望着眼前滔滔的流水,心中掠过一丝怅惘。

                                                                     03
  村中其实共有两条河流。村北有一条长年流动的河流,村里人称之为“北河”。
  我面前的这条村南的小河,叫南河套,因为离家近,是我幼时常来的地方,也是我魂牵梦系的那条河流。
  小时,我想不明白,为何村南的这条河流名字中会有一个俗气的“套”字。上初中时学了地理,才明白它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只在夏天雨季到来时,它才有水,一年大部分时间它的河床是干涸的,裸露着白花花的鹅卵石,因此祖祖辈辈的村民才称之为“河套”。
  记忆中的南河套两岸,高低错落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榆树、杨树、刺槐、馒头柳。槐花盛开的时节,一串串洁白的槐花,仿佛一层飘拂的羽纱,在蓝天的映衬下,美得眩目。
  地上则是成片地马齿苋、人参菜、紫地英……我常和挎上小篮子来撸榆钱儿、摘槐花、挖野菜。榆钱和槐花都成了饭桌上的吃食,野菜一般用来喂猪和鸡鸭。
  稍晚些时节,河边还会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豆蔻花(俗名“包指甲花”),摘下一大捧捣得稀烂稀烂,涂在指甲上,用扁豆叶子包紧,睡一宿觉后,第二天一早醒来,十根手指就会染上晶亮鲜红的蔻丹,比现在的指甲油不知好看多少倍,还安全无副作用。
  有花香就有鸟语。啄木鸟、花喜鹊、麻雀等各种鸟儿都将家安在了这里。村里的男孩子们为吃到鸟蛋打牙祭,个个练就了一身猴子一样利索的爬树本领。我经常用代做作业,来交换他们的鸟蛋。到手时,赶紧装到口袋里,用手捂着,飞快地跑回家让妈妈煮了,那美味,至今依然唇齿留香。
  夏天到来时,最盼望下大雨发洪水。雨量大时,方圆七八里外,一座叫做“哑巴山”的山泉会崩裂,这也是南河套的水源。
  发水时,远远可见山腰间,喷射出一股巨大的水柱,水流顺着山势奔涌而下,遇到急转弯还会形成一个个小规模的瀑布,河水裹挟着泥土和树枝,十分浑浊,却来势凶猛,整个南河套好似一片汪洋大海,但除了在偶而的年份有少量的庄稼被冲毁之外,不会造成大的损失。
  有一年,已近秋收了,还发起了水,水势太猛,将原本就不牢固的堤岸冲垮了,许多树木裸露出白花花的树根。靠近堤岸的白薯地也被冲,还未长大的白薯也从土中露出身子,像一颗颗可爱的小人参。
  那时乡村的日子太平静,发大水的日子仿佛是过年之外最大的“盛事”。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到河边,热热闹闹像赶集一样。
  河面上漂着上游冲下来的鱼和各种生活物品。眼看着几斤重的大鲤鱼在河中随水涡打转,但没人敢下去,水流太急太大,鱼转眼就被冲到几里外更远的地方去了。那时候生活物资还少,被冲下来的生活物品多是一些被遗弃在河套里的旧鞋子和残缺的瓷器具,也是转眼就被冲到下游消失不见。
  大人们谈论着今年庄稼的收成。小孩子则兴奋地跑来跑去,有的将小脚丫试探着伸进河水中,上了年纪的老人便会笑呵呵地吓唬我们:“小心,河里有水妖,专门拽小孩子的。”
  第二天水流缓慢了,河水也清澈了许多,家庭主妇们开始忙碌了,家中的酱坛子、油罐子、咸菜缸都搬到了河边,陈年的谷物也拿来淘洗,入冬的棉被也拿来拆洗,更多的还是洗衣服的,每人面前一块大石板,一边洗一边聊着家长里短。
  素日里圈养的鸭子和大白鹅也成群结对一摇一摆地赶来了,将自己悠闲的身影倒映在水面上。
  孩子们用薄薄的瓦片和石头片比赛打水漂,用旧书本折了纸船放在河水里,目送“小舟”东流去。
  水流平静时,孩子们会下河捉鱼,看家本领是“攻城记”——用石头和泥沙垒起厚厚的堤坝,将那些角落里的小鱼困住,然后请君入瓮,悉数装在自己提前准备的瓶子里。
  河套上游,那棵最大最茂盛的柳树下,白天静悄悄的,夜晚便成了女人的私密领地。待月上柳梢星光满天时,村里的少女少妇们就聚集在这里,游泳嬉戏。水声潺潺流过,女人们欢快的笑声划破了十里夜空。
  我们女孩子们从家带来脸盆,玩打水仗。有时玩累了,眼皮不由自主地耷拉下来,躺在河滩上睡着了。梦中,梦见自己坐上了一只小船,漂呀漂呀到了远方……
                                                                       
                                                                           04

       这样的梦一做就是几十年。
  我素来睡眠还好,除非有事情,很少做梦。即使有梦,无不和家乡,和家乡的这条河流有关。
  如今,我脚下踩着的土地,就是家乡的土地,家乡就在眼前。可是,它真地不是我的家乡,不是我的小河了。
  两岸堤坝上的树,虽还稀稀落落长着几棵,但看不见鸟的飞起飞落,也听不见鸟语。岸上也没有了摇曳的野花,没有了飞来飞去的蝴蝶和蜜蜂。
  岸边脏、乱,堆着一些没被水冲走的旧衣服和生活垃圾。那些干干净净的大石板哪去了?那些白花花的可以光着脚丫踩在上面的鹅卵石哪去了?
  最可惜的,是河边热热闹闹的洗衣涮盆的场面不见了,河水在落日的余晖下的泛着寂寞的波澜。
  此刻,我多么渴望岸边出现几个人影。可是,没有人来。
  以前,听母亲讲,现在乡下的小姑娘太少了,一方面是计划生育年代重男轻女的恶果,另一方面是信息交通发达,小姑娘们长大后都去城里打工,见了世面后,很少有人再回到家乡。偶有几个,在谈婚论嫁时,首要条件是要男方在县城买楼,家里的房,盖得多宽敞阔气也没用。一些家庭条件差,买不起楼的男孩子,30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条。我们仅有几百人的小村子就有20来个光棍。
  娶媳妇,过日子,“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农民祖祖辈辈的理想,也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媳妇娶不上,也就,没有下一代,人越来越少。而没有了人,谈何生活美好、乡村振兴?
  河水载着我的愁怨,东流不止。
  还好,不一会儿,有三个牵着狗的孩子来了,下水淌河,小狗在河里洗澡,毛洗得白白的叫,看上去好舒服。只是,小狗上岸后,就对着我猛叫,还向我扑来,将爪子搭到了我的腿上,又滑下来,我吓得出了一身汗,但半点没有恼怒,脸上始终微笑着,感谢他们给我此行带来了莫大的安慰。
  作为一个归乡者,我真的十分渴望看到一个烟火浓郁、热气腾腾的故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