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村西有座“地下古城”

2020-09-24抒情散文高迎春
村西有座“地下古城” 高迎春我们村位于德州郊区赵虎镇,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老祖宗高三公从明代永乐二年迁来此地,悠悠六百多年弹指而过,他的子子孙孙已经繁衍成为一个一千多人口的大村落,村子的名称,或许因为老祖宗落脚时沿着官道开店而得,叫做小
            村西有座“地下古城” 高迎春   我们村位于德州郊区赵虎镇,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老祖宗高三公从明代永乐二年迁来此地,悠悠六百多年弹指而过,他的子子孙孙已经繁衍成为一个一千多人口的大村落,村子的名称,或许因为老祖宗落脚时沿着官道开店而得,叫做小高家店。传说从即墨迁来德州时,是高大公、高二公、高三公兄弟三人同时迁来,因为同姓需异地安置,哥儿三个离别时摔盆分手,各执瓦片为的是日后圆盆相认。岁月如梭,时光似箭,这传说是否真实,恐怕已经很难再由后人去印证了。   我们的村落,被一条古河一分为二。河东人口密集,河西人口稀疏。过去人们逐水而居,老祖宗看来也是如此。老祖宗与苏氏生育了六个儿子,所以村落最初分为六大院。可能是河东五大院,到幺儿成家时已经没了地方建房,不得已才选在河西自立门户。穿村而过的这条河,村民叫它朱家河,据水利专家考证,这条河就是从远古流泻而来的鬲津河。我小的时候,朱家河已经是一条废河,村中高高的围墙挡住它北去,来水只能沿着围墙下双层壕沟东流,再流入村东北方向的故河道中。每逢雨季,河水自上游缓缓而来,河道里只能种植抗涝的高粱。再后来,朱家河上游开挖了新河,村南河床渐渐被人为抬高,就可以种玉米等农作物了。村中的一段河道,由于村民不断取土而加深,成了生满芦苇的大水湾。逢到冬季,水湾结冰,孩子们可以在冰面上抽陀螺,玩滑冰。   小高家店村西,两华里之处有一片土地,属于我小时候的第八生产队耕种。因为这块地亩数多,村里人管它叫做“家西大地”。这块地非常贫瘠,队里一般用来种大豆或者玉米,产量低的可怜。这块地里的碎砖瓦块特别多,以至于许多人相信,许多年前这里就是个烧窑的窑厂。为了雨季排水,生产队在地里挖过两条排水沟,村民挖到许多古墓,墓中有铜钱和陶罐。村民认为死人墓中的东西不吉利,陶罐被随即拍碎。铜钱被人们带回家,交给小孩子用作鸡毛毽子坠物,踢来踢去,任其散失,没有人以为这是很重要的文物。文革时期,家西大地挖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在距离地面八米之下的土层,村民挖出的文物就更多了。其中有一座砖塔,塔中有两口莲花缸对扣着,缸中有遗骸。这是典型的佛教徒墓室,附近应该有庙宇等建筑物。在小河的两边,如果打井浇地,也能打出转瓦片,有的地方甚至打不动,村民只好另选井口再打。小河堤岸坍塌的时候,我们村里人,发现有一对葫芦状的陶器漂在水中,样子粗笨,不知为何物,现在仍然存放家中。于是,我们村里人都以为家西大地,八米深土层下,埋藏着一座地下古城,而且面积相当大。   在渤海湾地区,从石器时代开始,居住着一个古老而有智慧的部落,因为他们最早发明了陶器“鬲”,用鬲来烧水煮饭,所以其他的部落,称呼他们为“有鬲氏”,后来这个部落成为一方古国,就叫做“鬲国”。传说他们曾佐禹治水,以安民生。上古时期,因为有鬲氏发明了鬲,对于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华夏民族从此进入熟食时期。若干年后,才出现了鼎。鬲与鼎的不同之处在于足,鼎足是实心的,而鬲足是空心的,与鬲身相通,这样烧火煮饭,显然就热得快熟的快。鬲的三个下垂足,神似妇女乳房,古代母氏社会,女性孕育繁衍后代,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或许古老的渤海原始人类,就是因为目睹孩子吃着乳房长大,才联想到用黄河胶泥来烧制“鬲”,用鬲煮食成年人的食物。鬲和鼎都是三足,烧火做饭不易倾倒,这注定是古人汲取失败教训,才得以研制成功的。先有“三足鬲立”,后有“三足鼎立”,这四个字渐渐演变成华夏民族的成语。   德州古代处于渤海边缘地带,古老的黄河把这里淤积成为平原。黄河河床逐渐抬高、滚动、改道,在平原上留下一道道“龙脊”,这一道道龙脊,就成了原始森林和部落族人的落脚点。据《禹贡》蔡沈注言:“黄河道经乐陵、临津、盐山入海,其此地也。”南皮旧志记载:“古河岸自宁津县入境,高丈余,阔三里许,境内回环三十里以上,自德州、吴桥、入宁津而南皮、而庆云,虽分五境,实共一堤,特岁颓圮,短缺不相连,属各自孤堆尔”。这些陡峭隆起的黄沙岗,就是所谓龙脊了。在古人称谓的“龙脊”附近,现在依然存活着两千多年的槐树、酸枣树和榆科小叶朴,说明古老的黄河龙脊,对于生存在渤海地区原始部落的族群是何等重要。在古老的“龙脊”附近,近年来陆续发现了石器时代的石斧、麋鹿角化石,和枣核化石等文物,证明黄河古堤处森林茂密,动物繁多。相对安全而富饶的环境,吸引着有鬲氏族,在这里生存繁衍,创造出灿烂的东方文明。鬲是德州原始文化遗址中最典型的器物,原始部落有鬲氏,古老的鬲津河,春秋战国之鬲邑,秦汉之鬲县,东汉之鬲国,延续在德州境内。所以寻找古鬲国古城遗址,注定要在德州境内寻找,注定要沿着古鬲津河寻找。   鬲国,因为近鬲津河而得其名。据《宁津县志》记述:鬲津河名,首见《尔雅》。晋郭璞在《尔雅注》云:河因水多,厄狭,可隔以为津而横渡得名。古鬲津河,源起河北枣强,流经德州之南,又东北流高庄后入宁津南境,经小店弥家河入陵县黑水湾,折回宁津尤集乡,入乐陵、无棣东流入海。这里所记述的高庄,应该就是我们小高家店。这条河近代人称朱家河,在它的河床之下,才是古老的鬲津河。古代人,临水而居,村西“地下古城”中先民,一定是选在了鬲津河畔,建筑城池,说不定这座城池,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古鬲国城遗址。据《宁津县志》引述: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北陡出漳卫入海后,九河失去分洪作用而废,处于湮灭状态,又经西汉黄河多次决陡,九河之六已不复存在。到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已只识三河。河堤斗尉许商,上书指出“陡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至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永济渠,即今之运河。又中贯于九河之腹,使其断为两截,而运河两岸尽将九河故道填平,故九河上游难溯其源,九河中下游亦难识其尾闾。至此,胡苏、鬲津二河尽废。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开挖马颊河,下游又袭占鬲津故道尾段入海,鬲津、胡苏二河已有名无实。如此说来,鬲津河湮灭已久,我们村西“地下古城”存在地表八米之下,由此可见远古时期,海水倒灌之剧烈,黄河泛滥之反复。胡苏、鬲津二河,流经宁津境内,夏商处在有鬲氏、鬲国之地界。秦汉隶属济北郡、渤海郡,设胡苏亭,后设胡苏县、临津县。与宁津一河之隔的吴桥县,在胡苏河(现称龙王河)畔,也发现了地下古城遗址。或许,鬲国域在渤海,南北面积广大,地下古城遗址,本来就该有多处。   民以食为天,鬲是食之源。有鬲氏是远古黄帝的直系后裔,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黄帝次子昌意生颛顼,颛顼第七子叫皋陶,而有鬲氏就是皋陶的后裔。有鬲氏鼎盛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与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一起开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先河。据《郡国县道纪》记载:“鬲国,偃姓,皋陶后”;“汉为县,齐天保七年并入安德。今隶德州,西北有故鬲城”。汉代时期,幽州渤海郡、冀州渤海郡,管辖东光、临乐、重平等26县。其时宁津一分为四,分别属于东光,南皮、乐陵、鬲县。公元557年鬲县曾并入安德郡,可见鬲县应该与宁津毗连。故鬲城,在鬲县西北处。当时在地上,现在应该被黄河泥沙埋入地下了。古时候的鬲县,在宁津南部和德平、陵县连片,我们村恰恰在德平、陵县西北之处,村西地下古城,莫不就是鬲国古城遗址么?后来有鬲氏被周朝所灭,人口繁衍众多,可是鬲姓人口,流转至今却只有区区2600人,少得可怜。我却以为,鬲与高读音接近,被周朝灭亡后被贬为奴隶,许多人不敢再姓鬲姓,极有可能转而姓高了。现在高姓排在华夏姓氏第十五位,总人口超过两千万,这样来看,就与繁盛一时的有鬲氏后裔相符了。东汉后期,渤海郡太守高洪,为春秋时期高姓始祖,世袭渤海太守12世,子子孙孙繁盛,使高姓成为渤海大姓。渤海国高氏,高句丽高氏,渤海郡高氏,南上北下,东西融合,形成了今日高姓之繁盛。鬲姓人在介绍自己姓名时,每每被人误以为姓高,或许这“鬲”和“高”,还真是有着难解之缘。   我们村庄脚下就是古老的鬲津河,我们村的西面有座“地下古城”。我们期待考古学家前来考古,寻找古鬲国,寻找古鬲城,等到有了足够多的考古文物作证明,有鬲氏之谜,古鬲国之谜,注定就会迎刃而解。 通联:山东省宁津县开瑞社区二号楼三单元101室 高迎春 邮编:253400
  斜纹鬲: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3-3-6 07:25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