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阅读鲁迅先生

2022-01-06经典散文
[db:简介]


阅读鲁迅先生
文、时跃发
     一直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
     正是因为喜爱,因为敬仰,我觉得,称呼他为先生比用其他任何一个称谓都来得亲切,自然,仿佛先生还活着。
     其实,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我这么做,会不会遭来非议呢?但同时,我也在问自己,别的不去写,为什么就偏偏来写先生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先生是什么人,他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人格和他的作品早就被人们铭记、传播、研究,连伟人毛泽东也对于他尊崇有加,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样的人物,是我这样的普通人写的吗?
     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没有什么,一个人再伟大,也是人,更何况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正是写给千千万万读者读的吗?只有广泛去阅读作家的作品,才能从中获取智慧和力量,也只有这样,作家才能获取世人的敬仰和推崇。像先生这样的作家,不仅其作品一直深受国人的喜爱,而且先生的人格更是为人所敬重。
     时至今日,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就有关删除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一事,想表达一点自己的看法或者观点。
     如果没有说错的话,好像前几年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那次是因为删的幅度不大,没有怎么引起人们的关注。时隔没几年,现在怎么又要删了?本来先生的作品在语文课本里就不多,再这么删来删去,删到最后,先生极有可能从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完全出走,说句不好听的话,再过十年八年,当有人问起鲁迅是谁的时候,恐怕没有一个学生会知道。
     现在,又要删去先生的作品,说什么先生的作品艰涩难懂,说先生的作品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云云,反正删去的理由一大堆,而且都是一些所谓的“专家”。我看过之后,颇感惊讶和意外,因为无法理解,心情也就一直无法平静,似跌宕起伏的大海,翻腾起巨大的波浪,又像是遇到了什么不平之事,心里总想说几句公道话的欲望。不然的话,就老觉得心里憋屈。
     先生是出生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去世,只有五十多年,是真正的英年早逝。去世的时候,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情形,无从知晓,因为我那时还没有出世,还是后来读了与他同时代作家,诸如肖红巴金等人所写的作品之后,才知道了一些,再加上看过几本书里都有他的画像,于是,对于先生的印象也就变得深刻起来。我觉得先生就像个乡村教书先生,穿着长褂子,头发乌黑,瘦脸,尤其是他的胡子极黑,黑得有点像是用墨汁描过的,以后每每读到先生的作品时,我总会想到他的胡子。
     阅读先生的作品,最初是从语文课本里开始的,像很多人一样,开始读得有些似懂非懂,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反复背诵,倒也感受到一些味道来,这味道像是自己的,也像是别人的。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阿长与山海经》等等,我是越读越喜欢,觉得先生的作品,简直就是一个童话世界,里面童趣横生,美妙无比。于是,每逢节假日,总少不了要去从学校阅览室里借几本先生的书回去。
     那时候,我的大脑里装的全是先生笔下那些有趣的人物,甚至,我还照着他们的样子去做,去村祠堂里抓蝈蝈,去河里划船……春天的时候,带上妹妹们到大路上放风筝,但从未遭到过大人的呵斥,就是风筝老放不上去,结果,让大人扎了一个又一个。
     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阅读范围的扩大,对于先生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先生生活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那是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列强侵犯,军阀混战,国民愚味……看到这样的一个中国,先生心里悲哀。所以,先生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一点,并做出了人生最后的选择,弃医从文,用他自己坚硬的笔来唤起国人的觉醒。
     1918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从而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当时,这无疑是神州大地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雷声,那是向黑暗势力进军的号角,人们在先生的号角声里,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后来许多有进步思想的文化青年也相继拿起笔来,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
     这之后,先生又写了《祝福》、《药》、《阿Q正传》等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杂文随笔散文。由于长期劳累,先生不幸患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去世。噩耗传来,举国悲痛,人们以各种形式来纪念先生,各大报刊也纷纷发表纪念先生的文章。总之,先生的去世,在当时的国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震惊。
     因为人们深知,是先生的人格唤醒着国人的觉悟,是先生的思想鼓舞着国人从黑暗和愚昧中艰难地走了出来,更是先生的作品,在推动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这对于后来中国文学的走向,以及当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像先生这样的作家的作品,被选入语文课本是理所当然的事,以便于让更多的年轻一代,通过先生的一系列作品去感受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以及从中读到一个个鲜活而富有艺术的形象,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做人的良知和骨气。先生有一句名言最能说明这一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见先生如谷的虚怀与坦荡的胸襟。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是阅读先生的作品成长起来的。
     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在时隔75年后的今天,其作品却要从语文课本里删去,是先生的作品真的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还是人们的阅读能力退化了?抑或是人们都不需要先生了?所有这些,都是站不住脚的。依我的理解,事情远不是单单删去先生的作品这么简单,而是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说白了,就是少数一些人以种种借口故意来淡化先生的存在,从而达到他们的真正意图,其用意是十分隐秘的,但也是十分可怕的。
     我们不能这么做,也不能够这么做,我们还需要先生,需要先生的精神,需要先生的坚定,我们要把先生的旗帜高高地举起来,只有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阅读先生,就是阅读一部中国的近代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