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茶舍夜语

2022-01-05抒情散文陈元武

茶舍夜语(一) 这样的地方:一座简陋的竹屋,摆着一付茶具,有红泥小炭炉,有细绒布茶巾,有竹筒做成的茶罐,有宜兴紫砂壶,有百年树根做成的茶桌和茶盘子,和若干的矮凳,一方竹席铺地,四壁是最简单不过的竹编苇排,拢成了茶舍的四面墙壁。槛外有茂林……
茶舍夜语(一)   这样的地方:一座简陋的竹屋,摆着一付茶具,有红泥小炭炉,有细绒布茶巾,有竹筒做成的茶罐,有宜兴紫砂壶,有百年树根做成的茶桌和茶盘子,和若干的矮凳,一方竹席铺地,四壁是最简单不过的竹编苇排,拢成了茶舍的四面墙壁。槛外有茂林修竹、清泉潺湲,鸟鸣幽涧、苔浸阶除,时松风袭来,如江涛排闼而至,或竹影婆娑,伴一窗明月共舞。在这样的地方,读一本书,或是独自一人,烧一壶水,冲泡一壶茶,在茶香袅袅中让神思旷逸,精骛八极,独自走进精神的空间,品味人生,品味这个世界的存在,以及独我的意境。然后,以陶瓦为砚,以灶炭为墨,以松间之露为汁,研一砚饱和的浓墨,然后以鼠须兔鬣狼髦为毫,紫竹为管,刳竹为简,削木为牍,书天地之大道,述精微之思索。或邀二三友,偕清风为朋,明月为伴,共品茶舍下,席地而坐,侃侃而谈,或倚栏凭眺,凝思不语。   我们不需要执麈尾剑铗,不要有琴音为伴,我们有清风为手,修竹为管,流水为琴,我们只需一杯热热的茶,独坐或兀自立于窗下,听清风拂竹,观清影洒然。着苔藓一点绿意,点亮一天的心情。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看一本书,或是不看书,留意一下鸣禽和昆虫之天籁,让心境沉浸于空茫,就是最好的禅境。“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磐宣竹下之风。”(菜根谭)这是古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意境,今人是不可能完全做到了,因为现代的社会,急躁和轻浮已然成为一种风气,急功近利和贪图南山捷径的人大有人在。一些过去的人反对或鄙夷的东西,被今人捧若圭臬,视若至宝,令人感叹!我们在茶舍里不能读到太多的经典和先哲的书籍,就是想让浮躁的心情在这无人的静夜里沉寂片刻,让性天返回,找回一些我们丢失的东西。就让我们以茶为媒吧,先燃起红红的炭炉子,烧一壶石间之泉,四周一片阒寂,将清泉倾入瓦铫里,仿佛又有了些清涧的灵韵,水声清脆,这是第一声,然后是寂寞的过程,至水将开未开之际,听得铫内有细弱的喧响由小到大,由远到近,如于秋夜听风声于旷野,忽有忽无,若隐若现,这声音在片刻之间变得宏壮起来,若万马踏野而来,衔枚急走,又夹杂着一些细碎的枯枝槁叶飞扬的脆响,细时,若蚁行草茎、千蚕嚼叶,壮时,铮铮纵纵若大雨击屋瓦之鸣。观烧水之过程,是一种美的享受,《茶经》上就有:“虾眼开,鱼眼开,莲子开,莲花开”之说,虾眼细小,即将开未开之水,水面有微澜,水底浮起一层细小的气泡,如无数的水晶、珍珠,然后是越来越大的气泡,若鱼眼之灵动,跃跃欲动,为第二阶段之开水,大致此时的水喧然若万磬齐鸣,金铁交击,然后就是莲子开,泡若莲子大小,纷涌而起,水面因此翻腾,水声则如珠落石盘,银浆乍迸,继而声若万马奔腾,嘭嘭作响,最后水大开,水涌若莲花,声息反小了,水声如涧下泉流,泠然作响。所有这些过程后,铫内水化作蒸汽,从壶嘴喷出,作埙鸣,啸然如羽矢穿空。按照《茶经》上所说的,“泡茶之法,在于用水,水至莲花开为止,可泡乌龙茶及凤凰单枞之类的半发酵熟茶为宜,茶之芳香方可尽出,水至莲子开,泡新丛的鲜苗铁观音,茶香恰到好处,又不会烫熟茶叶,使鲜香味变。鱼眼开泡碧螺、龙井、蒙顶等茶,虾眼开泡毛尖、银毫等细嫩绿茶。观泡茶之法,得天然之趣,未饮茶先得泡茶之趣味,堪为一得,此间不乏某种辩证的东西在内。

  明张岱的《陶庵梦忆》中有一则:时当乱世,人或以饮茶狎酒为雅趣,竞奢于茶馆酒肆,终日笙箫歌舞,全无亡国之恨,唯士人之无品可见端睨。张老先生为此感到愤恨不已,明朝灭亡,完全是政权腐败,世风浮靡豪奢,士人不求读书,终日沉浸于茶酒之肆,堕落腐败之故。茶成了亡国的一项重要媒介,他因此连茶也恨了起来。这不能怪他,当时的情形的确如此,当权者好焉,下必甚而过之,于是,全国上下一起完蛋了,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干茶鸟事?我老家有形容游手好闲的不肖徒为“茶鬼”,意即,终日里只会泡茶闲聊,无所事事,甚至于比那些提笼架鸟,游街穿巷,花前柳下的市井无赖还要让人讨厌。其实,茶与古代的一些美女一样,都是人们寻找失败借口的牺牲品,如果你不去沉迷于女色和茶酒,你还是会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亡国的,就像宋徽宗赵佶,因佞臣和绘画艺术的爱好而亡国的。茶在佛家就是一个修身养性的东西,佛教提倡自身的修行,所谓佛在内心寻,不必向外求,禅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只有彻底戒除了自身的所有不良嗜好,明心见性了,也即所谓的四大皆空,就是成佛的人了,人有六大偏执,一贪私执、二酒色执、三悲喜执、四轻躁执、五虚诳执、六名利执。如何去除这六执,只有通过学禅,让浮躁和贪欲的心灵平静下来,与清风明为朋,流泉花语为伴,置身于六根之外,才能达到所谓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外在的东西是无法改变你的本性的,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所以,一切的外在的因素,只会对你的行为产生一些作用,但是,你内心潜在的六执,才是你最大的敌人和最能影响你的原因。茶是什么,茶与清风明月一样,都属于外在的东西,喝茶的作用,也就是一种消除心情浮躁和佞念的媒介罢了。   当你烧一壶水的时候,你就感觉到了一种纯自然的声响和一种近乎宁静的氛围,心灵得到了片刻的消歇,一种怡然之乐由内心处涌现。然后闻着那酽酽的茶香,那种无为的宁静氛围在延续,你有了思考的时间和心情。终了,你身心皆爽地走进了茶的世界里了,那么,离明心见性的日子还会远吗?
茶舍夜语(二)
                
  饮茶是需要一种近乎禅的境界,茶生于山野之间,汲取风霜雨露日月精华,茶生长成一种寂寥的植物。自然中的茶树,只与风语、与水语、与云天语、与无可语之石岩语。茶是一种状态,我们无需和自然的茶语,我们在品一壶茶时,自然的茶语就丝丝入耳了。
                 
  茶是一种苦涩的饮料,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喝茶,茶是一种非同一般的饮品,不是鹊巢咖啡或是可口可乐,不需要一种特别的兴奋和关注,不需要音乐背景,不需要闪烁的灯光相衬,不需要BAR或CLUB乐队,不需要一种特别造作的饮用姿势,不用吸管,不用三明治或汉堡。在一片寂寥的乡野,在一间简陋的茅舍里,或是竹林修篁下,饮风披月或是在明窗净几下,听细密的雪敲击瓦片的脆响,这一切,都构成一种茶语的氛围,茶本身无语,冲茶的水响和烧煮一铫清泉时的声乐,就是茶语的整个过程。我可以面对无人,尽目力所及,观一切自然动静,观心语,仅任茶之芳香冲鼻而入,释放内心的疲惫,古人(禅师)对来学禅的弟子们说:喝茶去!喝茶去,成为一种最接近茶道本身的禅,自然不需要任何刻意的东西,心里一旦有了什么企求,或悲或欣、痛苦或欢忭,那么,就意味着你已经远离了禅本身,禅就是喝——茶——去——!
                 
  需要不需要一种静态的方式,来饮茶呢?这倒也不必,身心俱寂,“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突窥见身外之身。”那是大彻大悟的境界,茶让人宁静,饮茶让人反思,茶是一种警醒剂么,是,也不是。究竟怎样的意境,才是饮茶之上上境界?大抵凡俗之辈据多,也不必太讲究什么精妙的仪轨,把茶看成一种神秘的东西,把茶禅看成一种高不可攀的东西,那本身就偏离了饮茶之道。对于烦恼者来说,饮茶去!对于意得志满者来说,饮茶去!对于无所寄托者、悲悯者、气血方刚者、稚嫩无瑕者、沧桑百度者,饮茶去!一切都是身外之身,放得下者,无所求者,心灰意冷者,饮茶去!那么,不妨就着一切可以坐的地方坐下,一切可以栖息之处栖息。芒鞋竹杖,天地间尽是人家。当年达摩西来,自南朝梁出,他就是看出南朝梁皇帝的伪佛学情结,不想让佛的思想被庸俗的形式所玷污,毅然一苇渡江到北齐,落脚在洛阳,最终栖身于嵩山的怀抱,达摩仅一身袈裟,一竹杖一芒鞋而已,未留下片字,不知当他从南天竺来时,可曾知道饮茶之道?至简者为至信者,无它,心语不用形语,文字又有何用?达摩的经书谁又见过?茶是什么?茶就是你在释放自己的时候的一种媒介而已。茶之法,在于得茶之静僻之性,远尘浊、离俗礼、避一切嗔痴贪欲、波罗蜜多为一切上上之心法。茶在身外,得从身内求得,为何?身外之茶,饮后无非旋成一泡尿水,得身内之茶,那么,就是上面所述的一切心境了。故饮茶也可不需茶。
                 
  挑灯夜读,是一种享受,再煮一壶泉水,煎一泡茶,则是心内的最大愉悦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