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就像一座坟

2022-01-01抒情散文何也
“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大风之夜,当先生写下这段话时,厦门的天气已经和他两个月前离开的北京一样也到了深秋。他在为即将过去的18年做着最后的文字整理,就像是为一……
  “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大风之夜,当先生写下这段话时,厦门的天气已经和他两个月前离开的北京一样也到了深秋。他在为即将过去的18年做着最后的文字整理,就像是为一座新坟掊上最后的一锨土。   《坟》。走向远方,面向幸福的一座坟。在黎明前悄然堆结的草坟。旷野之上,从一种孤寂迈向另一种孤寂,但那里有无数的希望在蛰伏着,如同道路,如同沉默的告白。   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这也是一个秋天。一出生,他就要面对凋敝,荒凉。就像百年之后掠过我衣襟的大风一样。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先生的故居。   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四合院。黑白色调,就像先生一直喜欢的木刻那样,雅致,朴素。那棵手植的丁香已经长成了老树,没有芳香,甚至没有了绿意,只有绿林书屋——依然故我。静静的,杵在尘嚣之外,黑夜之外。“惯于长夜过春时”。在这里,他写下了《野草》、《热风》、《坟》、《彷徨》、《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中的大多数作品。而时间仅仅过去了两年零三个月。这不是勤奋所能涵盖的。   同样是面对历史,面对名胜,故居的参观者却不多,远远不及故宫大门前张望的人流。其实,这契合先生守夜者的性格,也契合他一直所痛恨、厌恶和热爱的这个社会。“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灯下漫笔》)这叹息,怆然,就像故居固有的寂静一样,一直在时光中延续着。   “君子”砖。“翟煞鬼墓记”石。炭画像。书柜。木箱。茶叶筒。点心盒。藤椅。笔架。笔筒。煤油灯。简单而紧凑,朴素而无华。难怪总理在1950年专程参观时感叹道:“鲁迅的生活真是简朴啊!”但就是在这样的简朴下,先生仍在强调这个人主观自觉的精神生活:“内部之生活强,则人生意义愈邃,个人尊严之旨趣亦愈明,20世纪之新精神,殆将立狂风怒浪之间,恃意力以辟生路者也……”(《文化偏至论》)一个个宁静而不平静的夜晚,隐匿在那盏古旧油灯闪闪的微光下,他将自己想象成窗外的枣树,任一无所有的杆子,“默默的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坟》中的篇什是先生最精华的文章之一。   故居归隐在季节的深处,蕴含着坚硬,黯然,惆怅,使人下沉。绿意正在消退。游人稀少,唯有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与喧闹在季节之外的花木间荡漾。他们的好奇与天真、永不满足,虽然不融于故居寂静的氛围,但难道不正是先生一直所企盼和厚望的吗?苦难的拯救。绝望的希望。梦样的抑郁。楼间的雾气,在已经变亮的天空下,在纯真的顽皮里,铺设开了一层层细密的背景,就像我迟钝的感觉。没有丝毫的激动,没有丝毫的渴求。只有静立。死亡。“我终于彷徨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无量的悲哀,零落,都夹杂在这一缕缕的寂静里,黑絮一般。这已经和风月无关了。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这是先生自己集《离骚》诗句而成的对联。和藤野的小照片、素描“五个警察一个o”、封面画《山野缀石》一起,装点着明静而高远的书房。屈原是悲剧的,诗意的。而先生呢?却是悲愤的。以爱始,以被仇恨终,就像那十字架上的灵魂。对于先生来说,所有的写作既是毒药,也是解药,虽然它不能拯救什么,就像那颗著名的人血馒头一样,但却是一种记忆,为了忘却的记忆。那些永远的忧伤,那些裹在麻木、愚昧之中的疼,和苟活,让先生的表述有了毁灭和背叛的可能。“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写在坟后面》)面对一个个已逝的生命,先生的心情有一种复杂的起伏,但“中间物”的立场,却是他彻底反抗的核心概念。方死方生,将死将生。孤独的过渡。抑或悲壮的牺牲。不朽。但必须诅咒。诅咒一切灭亡。从这里出发,他用一枝秃笔,将反抗进行到底。    墙外的枣树已经不再有那饱经风雨的直刺和冷峻了。秋阳下,它甚至还会熠熠发光。但绝无任何愿望。时光对它的眷顾早已失去了任何生存意义。回望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我一遍遍喑哑地叩问,先生究竟是为谁写作呢?在文学的投影中,谁将笑到最后?
 
  没有任何回声.是的,谁让你是鲁迅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