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离开,也是归来

2022-01-01抒情散文冷若秋水
在这个酷热的假期里,往日以工作为名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大多断了音讯。有人回到故乡,沉浸在儿时的田园,与父母共享天伦;有人游走于外地,饱览异乡的风景,丰盈自己的人生。散落在各处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种方式——离开原地,一番调整过后,定会有更……


在这个酷热的假期里,往日以工作为名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大多断了音讯。有人回到故乡,沉浸在儿时的田园,与父母共享天伦;有人游走于外地,饱览异乡的风景,丰盈自己的人生。散落在各处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种方式——离开原地,一番调整过后,定会有更好的归来。要好的朋友也打来电话,问我在哪儿。我说,在原地。


聊到我的工作调动,朋友仍然满是遗憾,又说还有其他人向她问起我的事,关心我的人那么多,可我却无情的隐瞒。我无奈的笑笑,其中的酸楚,言语又怎能表述清楚?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换一个姿势必然会牵起众多神经,如果不是不得已,我想我会选择不动。曾经,以为那是家,不管走多远,都割舍不断对它的牵念,不管失落到什么程度,都没想过彻底离开。而现在,真的做出选择,那温暖的巢忽然间陌生起来,仿佛它从来都不是自己的家园。离开后的工作,已有人接替,就像从不曾有人离开。未知的方向上,那多少次隔岸相望的地方,在安静的等我走近,不管自己能否被真正的陌生接纳,走下去,竟成了心底暗暗的呼唤。 我在原地,但已经离开,只是不知道会以怎样的方式归来。 近几日,一直在读《教育,让人生更美好》这本书。邰亚臣,一位年轻的中学校长,骨子里流淌着对文化的热爱,根植着对教育的赤诚。在这本汇集了他各种场合讲话文稿的书里,每一篇文字都充满人性的温暖。 “培养优雅、宁静、从容的文化气质,闪耀青春的精神,做有品质、饱满的人。”这是他一贯坚持的办学理念,也在每一个做校长的日子里实践,征文、诗歌节、合唱节、艺术节、午间音乐会、成人仪式、军训、运动会、新年嘉年华、建立高品位的博物馆……,你几曾见过这样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你可恰好生长于这样的学校?你可放心将自己的孩子交给这样的校长?“我们应该培养出有能力面对真实,有能力爱人,让这个世界多一点欢乐,多一点善,多一点美的孩子。”“我们的终极理想是协助孩子发展其个性,达到智慧的生成,使其能寻觅自我的生命道路。”多么美好的向往,这一路,校长他走得可否艰难? “教育绝不是劳务性的知识传递,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共勉与默契。”这所学校倡导教师与学生共时,和谐发展,立足人的差异,努力激发人的成就感并促使其获得幸福体验,寻找人性的尊严。为老师开办教学讲坛、德育讲坛、退休仪式、办校刊和杂志、为教师出版书籍。《听香》、《微语》、《意叶》,这些没有刊号,仅在校内师生间传阅的杂志,一如它们凝练静朴的名称,散发着浸润心灵的幽香。邰校长说,教师应该回归古典阅读,关注心灵与工作,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字,胜过许多假大空的所谓学术研究。是啊,如果教师能够安心做学问,学术成果应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有多少急功近利的师者,在追逐中,忘了自己的职责。 难得相遇入心的文字,更难得他们竟与我已感倦怠的工作相关。兴致使然,我立刻点开网络,寻找这位校长的最新动态,像去追寻一棵希望的稻草。甚至,在点开《遇见青春——2013年高三毕业典礼致词暨告别演说》那一瞬,还在侥幸,这不过又是一个精彩的典礼致辞,只是学生的离开。然而,所有深情的表达,就终结在那一天。“邰亚臣校长请辞已久,去意坚定,他将赴加拿大读教育哲学博士。将来的邰亚臣可能是海内外知名学者,可能是中西方教育交流的使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再回到校长的岗位了。”这条新闻,是关于这位校长的最新动态,定格在2013年的六月。我坐在屏前,一时怅然。 脑海里,还在回荡他那些闪光的理念:学生,应该追求独立、自主、勇敢;具有批判精神,接纳他人的成功;对现实保持一种警觉,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确是必须攻克的难关;在路上,发现精彩的自我。家长,应该消除学业与生活截然对立的冷战思维;用心观望,给孩子的人生设一些悬念,帮助他们寻找快乐和幸福;守候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让生命相互映照。教育,在他那里真像是一个温暖的童话。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考取好的大学,进而谋到好的职业,分数是不可动摇的刚性标准,谁敢拿未来在这里下注?那一出又一出富有文化情怀的演绎,究竟是能带来家长们渴望的高校录取通知,还是散场后,这位校长默然的离开?“如果自身不能更好做出调整和改善,那么离开就是最好的选择,而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虽然说出来是如此的艰难,有太多的不舍和眷恋,但告别何尝不是一次自由的尝试?”这样的离别致辞,让我想到他引用的那些渴望自由的诗文,他是那样充满诗意地带领孩子们走在突围的路上,一走就是七年。他曾深刻赞美过很多诗人的纯粹以及他们与世界不同形式的告别,这一次,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离开呢?是突围吗?还是归来? “如果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能成为一名老师并和那么多美丽的灵魂相遇,应该是我生命旅途中最美丽的风景。”这是自序的开端,做校长之前,他一直陶醉在自己的课堂,从教二十年来,他一直陶醉在孩子们中间。有多少人能把自己的职业看作最美的风景?我,还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你坚信人性有纯真之美,文明有绵长而强大的力量,再枯燥的内容你都能找到有趣的线索。”枯燥的教学,不是忘我的融入怎会生出这般温润的感受?“不重复自己,当把收藏的人世间最奢侈的人性之美和文明的力量用巡回展览的方式呈献给那些纯真生命的时候,你就不会迷失自己,生命的旅途就是踏向灵魂的归乡之路。”自序的结尾,像一枚绽放的烟火。火光里,我看到绚丽,还有纷纷归落的尘埃。 “在今天的学校里,传承高贵似乎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奢侈。现在,有一位中学校长,他仍执著于这种不合时宜的奢侈,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向年轻的生命中注入贵族气质。面对他的努力,我不由得肃然起敬。”知名学者周国平在这本书的序文里如是说。序文题目,《传承高贵》。对教育有着独特理解的周国平,曾强调教育即是生长,那么在生长过程中,注入贵族气质,不正是作者与他的琴瑟相和吗? “每一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在各自的生命道路上寻找自我,进而超越自我。”“永远不要妄称了解这个世界的全部,生命中一定有你的思维,想象力和智慧不能到达的地方,所以,人要有敬畏之心,谦卑之情怀。”扉页上的作者简介里,如此闪亮的话语,让我在教育规则冰冷而残酷的年代,能看到关乎生命的思考,这是我内心渴望的温度。谁说教育的对象只能是孩子,只要是生命就不会停止生长,跳出教育学生这个框架,这些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每个成年人的告诫?

在教育这片泥沼里,我从学生变身为教师,摸爬滚打了三十几年,那些枯燥乏味的教学规则,还有那些无论怎样用心也很难教化的毛孩子,常常弄得我精疲力竭、满身泥浆,实在没有太多的美感可言。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最终只能把它归结为——无解,只有这样,我才能安定自己焦躁的情绪,坚持走下去。而这本书,却在叙说教育的美。在深深地认同之后,我在想,这些温情的理念,或许能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另一种力量! 掩卷,净白色的封面映入眼帘,一簇朴素的野花,随着淡绿色的笔触任性舒展。那野花,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耍过的野草丛,在那里她曾经无比繁盛和新鲜,无视众多野草的拥挤,也不计较无知孩童的折弄或丢弃。如今,她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与我遇见,这是一种重逢的温度。“一次真正打动人的讲话,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封面上,静静躺着这句话。嵌留,一生中会有多少事物能以这种方式存在于记忆,永不离开?我想,在邰校长离开的地方,一定会有什么还在继续,生长…… 离开,是另一个角度的归来。归来时,笑对尘埃。


2014-7-22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