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向一个未曾谋面的人鞠躬

2021-12-30叙事散文刘彦林
金秋十月,本该是一个秋高气爽、硕果盈枝的季节,然而,一场接一场的大雨,却把这个秋天迅速逼到冬季的边缘,寒凉已经成为众多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毒刺”,我的心绪亦如萧瑟的山林沉浸于荒芜与冷寂之中。这时候,欣闻今年八十三岁高龄的杨克栋先生采集、整理的……
  金秋十月,本该是一个秋高气爽、硕果盈枝的季节,然而,一场接一场的大雨,却把这个秋天迅速逼到冬季的边缘,寒凉已经成为众多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毒刺”,我的心绪亦如萧瑟的山林沉浸于荒芜与冷寂之中。这时候,欣闻今年八十三岁高龄的杨克栋先生采集、整理的《陇南老山歌》一书正式出版,这个好消息给陇南文坛带来了一抹融融的温暖。
  提及杨克栋先生,在十七年前的2004年,由他采集整理的《仇池风——陇南山歌》问世后,我就对这位执着于陇南山歌的采集、整理的前辈产生了由衷地敬意,也把他的姓名自此镌刻在了心灵的壁板上,成为激励自己在为文为学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跋涉前行的精神偶像。当然,通过书籍中的照片,我也把这位面貌清矍、身体矫健的老者形象贮在了脑海里。
  杨克栋先生生于1938年,20岁那年从甘肃临洮农校毕业,被分配到西和县的一所国有林场工作。恰好林场工人中有不少“山歌唱把手”,他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经常在大山之巅、密林丛中放声高歌,用山歌这种形式消除劳动带来的疲劳,排遣心中的寂寞。青春年少的杨克栋,不经意间聆听了他们的一唱一和,被这种土得掉渣,却婉转动听的歌儿深深地触动,遂产生了无限的迷恋之情。在晚上收工后,他偷偷地把白天听到的山歌记录在笔记本上,当作一种调适枯燥生活的调味剂,竟然乐此不疲。由于热爱,所以痴迷。即使在“WENGE"中“破四九”和抄家之风盛行的恶劣环境下,他忍痛割爱把所谓的“毒草”——书籍全部烧掉,而把记录山歌的笔记本提心吊胆地“藏”了起来。他最初的山歌采集,就这样遮遮掩掩地进行着,直到1979年工作调动离开林场。那个二十年,他采集的陇南山歌已有3300多首。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全国政治形势逐渐好转,杨克栋先生感到采集山歌的大好时机来临。可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陇南山歌的文化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会唱山歌的人多数年过花甲。他只有借助下乡的机会,走村串户,留心打听,登门拜访,像捡拾田野里散落的麦穗那样,继续着山歌的采集,至2002年,又经过二十余年的积攒,经他的手采集的山歌约有1000余首。从刚参加工作至此的四十年间,杨克栋采集的山歌积累了4300多首、曲调10首,被他结集成《仇池风——陇南山歌》,2004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神交杨克栋先生的机会。
  从2004年起,退休的杨克栋先生又开始忙碌于山歌的采集。他迎寒冒暑、翻山越岭、起早贪黑地奔走于陇南市的西和县、文县、礼县、成县、徽县、两当县、康县、武都区、宕昌县,天水市的麦积区、秦州区、武山县、甘谷县、清水县、秦安县,和定西市的陇县、漳县等地,靠着众多的“山歌唱把式”和各地文化学者的帮助,又采集到了大量的山歌原始资料,随后,他埋头伏案、夜以继日地进行整理,至2018年采集整理山歌多达10000多首、曲调21首,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丰硕成果。为了能让这些山歌不再散失,杨克栋编选了包括14300余首山歌、31首曲调的《陇南老山歌》一书,在没有政府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把自己和老伴积攒下的四万多元作为出版费用,并在敦煌文艺出版社的鼎力支助下,这本凝结着先生一生心血、汗水,而且对濒临消亡的陇南山歌抢救具有功德无量的资料性书籍,才有幸顺利出版并呈现于广大读者面前。这也算是冲破诸多困境后,由杨克栋先生催开了一朵瑰丽而骄人的艺术之花。
  《陇南老山歌》这部书分为上下两册,大16开,厚达864页,约94万字。感动于杨克栋先生的这种可贵精神,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彭金山、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马自祥倾情分别作序。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选编此书的过程中,杨克栋先生精益求精、斟酌再三、反复取舍,把14300多首山歌大体归纳为10辑。书中有990余首山歌,是表达山歌的社会功能、演唱要求的,被他特意编为一辑,收录于《说不出来唱出来》中。第二辑到第七辑全部是情歌,共9560多首,按内容侧重点不同,分别归纳入《郎戴草帽姐开钱》《姐骑白马郎骑龙》《急死贤妹想死郎》《妹的胳膊郎枕上》《缠花的路儿实在难》《全是红花不缠了》等六辑中。第八辑《遭难的媳妇眼泪淌》,收录了以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山歌。第九辑《艰难的日子咋过哩》收录了以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山歌。第十辑收录了以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山歌。此外,本书保留了方言词1500余条,并在文末做了注释。综合来看,《陇南老山歌》是杨克栋先生奉献给社会的一部陇南山歌的集大成之作。
  《陇南老山歌》中收录的所有山歌,都是杨克栋先生通过田野调查采集而来,较好地保持了老百姓口头传唱的原汁原味,本真性尤为可贵,是陇南地区民间文化的一份珍贵资产,亦是一笔丰厚的“非遗”财富。这些山歌内容相当丰富,不仅表现了民间爱情生活,还反映了陇南民众生产劳动、家庭和社会生活等,可以说全方位地展示了陇南民间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凡俗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情歌部分,把陇南普通老百姓的爱情观表现得圆润饱满、万紫千红,痛彻心肺、酣畅淋漓,还原了一个底层民众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嬗变。这些山歌,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极强的感染力,好多现代人粗制滥造的爱情诗与这些情歌相比,顿然黯然失色,显得极其苍白无力。
  杨克栋先生给我们奉献这部极其珍贵的书,其精神的高贵和意志的坚定,的确让很多同道和后辈肃然起敬,并对他满怀虔诚的敬仰之情。虽然至今我无缘和他谋面,但并不妨碍我对这位老先生的尊重、钦慕和爱戴。杨克栋先生倾其毕生的精力,为减缓陇南山歌的消亡的速度而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项繁杂的陇南山歌抢救、采集和整理事业,他怎能不让我们心怀敬意、敬佩有加呢?另外,杨克栋先生还著有《西和乞巧民俗录》一书,把西和县乞巧节翔实地辑录并昭示天下,填补了中国乞巧程式记录不详的空白。另撰有《西和天主教纪事》《西和基督教教史考》《试论西礼乞巧节的地域特征》等研究论文。《仇池风——陇南山歌》荣获“甘肃省第五届敦煌文艺奖”三等奖、首届“陇南文艺奖”金奖和仇池文艺奖特别奖。论文《抢救、保护陇南山歌之管见》荣获“甘肃省2012年民间文艺百合花奖”三等奖。目前,他本人已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数十个“头衔”。
  至此,我要在表达一个晚辈的真诚心声的同时,也要为远在西和县农村杨磨村居住的杨克栋老先生深深地鞠躬,更要祝愿杨老先生长命百岁,艺术之树永远常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