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
2021-12-26叙事散文河西村夫
丰碑梁正虎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在全国各地作报告,全国掀起了学习八步沙精神的热潮。一时间,甘肃古浪这个贫瘠的小县,走红了大江南北。尤其在今年8月21日,习总书记亲临八步沙,踏上这片热土,手握工具,一同和三代治沙人……
丰碑
梁正虎
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在全国各地作报告,全国掀起了学习八步沙精神的热潮。一时间,甘肃古浪这个贫瘠的小县,走红了大江南北。尤其在今年8月21日,习总书记亲临八步沙,踏上这片热土,手握工具,一同和三代治沙人开沟压沙。并勉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总书记的关怀,就像洒进旱原的甘霖,滋润了人们的心田。 我常想,是什么让他们在这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什么让他们获得了如此高规格的荣誉? 我踏入八步沙宽厚的胸怀,去追寻三代治沙人的一个个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八步沙一一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沙漠从这里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在大自然严苛的条件下,这里的人甩出十倍百倍的汗水,为一家老小糊口谋生。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当地六位庄稼汉——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鲜红的手指印,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当时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40岁。 在一个天刚蒙蒙亮的早晨,六老汉卷起铺盖住进沙漠。他们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木棍支起来,盖点茅草,弄成一种叫地窝堡的居住形式,六老汉灰头土脸,过上了类似野人的生活。 当初,六老汉没有多余的钱,他们只好节衣缩食,凑钱买上树苗,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几把铁锨,开始了治沙造林。 当时没有治沙经验,只能按“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然而,在干旱缺水的沙漠中,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几经周折,六老汉吃一堑长一智,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沙子防风掏”的治沙经验。慢慢地,树苗的成活率上去了,漫天黄沙中显现出星星点点的绿。然而,当地的村民世代在沙漠里放羊,刚刚成活的村苗很容易被羊啃食,为了维护这点来之不易的绿,六老汉调整作息,跟着羊转,硬是守护住了已有的这点成果。 渐渐地,一个乔、灌、草结合的荒漠绿洲在八步沙延伸。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件看起来平凡的事坚持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六老汉就有这样一个可贵的约定:六家人每家必须有一个接锨人,不能断。父死子继,子承父志,世代相传,成了六家人的誓约。就连端着公家铁饭碗的沙二代郭万刚,一头扎进沙漠,无怨无悔。如今八步沙已有第三代治沙人。他们矢志不渝,以身相许。“活人不能让沙子给欺负死!”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续奋斗,治沙不止,创造了新时代“愚公精神”的传奇。同时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将一棵棵小树苗栽进沙窝窝里,也将一个绿色的梦种进八步沙。这个梦从八步沙长出来,染绿浩瀚的大沙漠。如今三代治沙人带领八步沙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同时培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发展经济林,造福黄花滩移民区,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六老汉的头发白了,八步沙的梭梭绿了。至今,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真所谓满眼山川绿,荒漠变花海。 “八步沙不绿,土门子不富”。得益于八步沙的一片绿色,曾经的丝路重镇土门仍然是重要的商贸集镇;得益于八步沙的一片绿色,周边的10多个村庄没有被沙漠吞噬;得益于八步沙的一片绿色,干武铁路得到了有效保护,营双高速和省道308线,如两条长龙从八步贯穿而过…… 望着八步沙这块绿色生态屏障,我知道了他们获得这份殊荣的缘由,也从心底感觉到荣誉来之不易。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六老汉敢于做他们的梦,时代也能为他们圆梦。 于是,我记住了这几句话: 有这样一群人,死去的和活着的被一起树碑立传; 有这样六位老汉,不但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了父死子继誓约; 有这样的三代人,子承父志,世代相传,守得沙漠变绿洲。 八步沙,六老汉,在我们心中树起来了一座牢牢的丰碑!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