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黄河文学》生态散文特辑导言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黄河文学》生态散文特辑导言
                                  刘军

称呼上,古人以岁代年,一旬即为十岁。进入2021年,意味着新世纪的两个十年皆抛入身后,第三个十年的帷幕缓缓拉开。这个十年的散文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观念和思潮的涌动上能否得以更新?散文生态与媒介迭代将会呈现如何的纠缠?诸如此类的展望话题,恐怕很难给出一个相对明晰的话题指向,文学里没有模型结构,基于方法论的数据分析对于文学来说是无效的,原因就在于文学场内部蕴含着太多的变量。另一方面,在特定时间节点上,人们对于既有的秩序、写法以及相对固化的题材、风格也易于产生不满,就散文来说,过去的二十年,作家们对叙事的沉迷,体例上散文越写越长,乡土题材过于集中,历史题材散文随笔在价值判断上的悬空以及自我的放逐,这些问题皆集中暴露出来。此外,信息与知识的碎片化所导致的写作主体文化人格的窄小与趣味的普遍丧失,则涉及散文的精神特质层面。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诗歌以对抗时代的进步来谋取自身的进步的。这句话反向理解就是,任何一种文体的深层危机皆是源于与时代的合谋、自我删减,并最终放弃了警醒和自觉的结果。我始终认为,散文的深层危机不是来自于写法和处理方式,而在于作家文化人格、见识、视野的宽窄,唯有后者,方能确立真正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2021年的岁初,生态文学似乎有了成为热点的趋势,一月初,《雨花》杂志邀约批评家、作家开展了一次以“生态文学的传统与当代书写”为主题的座谈会。《草原》杂志在卷首推出“自然写作”的概念特辑,为了迎接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昆明的召开,《滇池》杂志也相应推出与自然生态有关的专栏写作。而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生态环保部主办的《绿叶》杂志在生态文学的讨论上明显加速,同时行动的还有,《西部》的自然文学特辑,《文艺报》《文学报》刊发的生态文学批评文章,另有苇岸作品集的整理出版以及胡冬林作品研讨会的召开,等等。似乎都在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症候的出位。生态散文的提倡则是在生态文学统一性概念下的具体所指,笔者依托《广西文学》散文新观察栏目,于2020年主推生态散文,总计选编了11篇生态散文,形制与处理方式不一,有涉及西北动物的自主性描写,有高山峡谷呈现出的自然意志,有珍稀植物的现实保护问题以及动物于生活现场的退却,有植物自身的生存之道,有自然对个人的覆盖和注入,有都市化进程中个体的生态之思。很显然,如果将生态散文的范畴限定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散文式书写上面,必然是狭隘的。对于正在生长的体式,不妨少设置藩篱,多增加探索的可能性。毕竟,在边界的开放性上,散文本身就比小说、诗歌、戏剧、影视等要自由地多。新的一年,《黄河文学》立足于生态写作的行动色彩,所推出的生态散文特辑,依然恪守开放性的观念,力争在实践中去发现生态散文在观念、艺术处理、题材、艺术表达上的特征化内容。

毋庸置疑,今天的我们遭遇了一个越来越人文化的世界,人工智能,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工程技术,等等,加速了人文世界从自然世界的脱离速度。人文世界本来也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尽管是其中的特殊的异化了的部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自然律本来应该预设在前,并以此推导出人文世界的特殊规律,然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总是要把人伦纲纪置诸首位,然后再把它扩大成为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于是全宇宙就都被等级秩序或品级制所伦理化了。伦理窄化带来的是实用理性的快速膨胀,如同毒素在人体内的沉积一般,一旦超过限度,其危害不仅表现在纲常伦理上,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态系统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价值观生产,信念的生成,终极关怀的展现,皆会深受其害。一个社会的思维观念系统乃中枢神经所在,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演进,归根结底,取决于思维观念系统的滚动。文学作为感知时代讯息的容器,参照恩格斯所提出的“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这一命题,就前瞻性而言,当代中国文学面对正在全球兴起的生态主义理应做出反应。就像教育的本质在于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样,通过生态文学的写作实践推动生态行动主义的展开。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密斯教授提出了一个介于康德的纯粹理性和东方智慧之间的一种理性概念,名为“生态理性”(见《思维的版图》,李秀霞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所谓“生态理性”就是要人类正确地看待并善待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存在,主张把“生态理性”与“文化理性”、“经济理性”结合起来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与原则,乡野或文化边缘地带不仅仅作为所谓贫穷落后愚昧经济欠发达的地域性存在,也必须作为一种人类赖以维系不可或缺需要重点保护细心呵护的文化存在。就像阿尔贝特·施韦泽所分析的那样:“敬畏生命产生于有思想的生命意志,它内在地和共同地包含着肯定世界的生命与伦理。从而,敬畏生命始终是对一切伦理文化理想的思想”。

生态散文的写作对于当下而言,还处于“在路上”的状态,尽管成熟且成型的生态散文作品并不多见,不过,已经有不少作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生态散文写作的行列中来。对于什么是生态散文?不必急于给出定义,探索的过程中,关注两个基本的点位即可。第一,就是在价值观层面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共享主义,以及这一价值链条下生物多样性、生命多元性的展示。利奥波德曾指出,一件事物,当它倾向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美时,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第二是在思维机制上,对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具备基本的反省意识,能否站在他物的立场上理解他物和认识他物。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当然不同于王国维的“以物观物”命题,“以物观物”对应着虚室生白、物我两忘的美学原则,而理解他物和认识他物则意味着观念系统的转型。认识是需要高度的,这恰恰就是生态散文带来的挑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