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故乡·藕塘

2021-12-23抒情散文李智红
故乡·藕塘 李智红 / 文 昔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总恍惚觉得朱先生的这篇传世美文,写的并不尽是江南水乡那种充满着水墨意趣的旖旎风景。有许多充满诗意的词藻,倒像是专为我故乡的那一方方藕塘所铺陈的。……
        故乡·藕塘
            
       李智红 / 文

  昔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总恍惚觉得朱先生的这篇传世美文,写的并不尽是江南水乡那种充满着水墨意趣的旖旎风景。有许多充满诗意的词藻,倒像是专为我故乡的那一方方藕塘所铺陈的。   你瞧,那月色,那藕塘,那蛙声,于我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那么的铭心刻骨,像早就纠葛在心底里的一个乡思的结,只要轻轻一碰,酽酽的乡思,便会有如浓得化不开的窖酒,泼洒出满怀的意绪。

  我一直以为,故乡的藕塘,虽不具杭州西湖那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和烂漫,但并不缺乏“ 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的诗意与清纯。

  故乡的藕花,也像故乡的那些寂静而朴素的女子般简单明了,清洁平实。但却又使得许多远离故乡的游子,一生回味,一生惦念,甚至一生藕断丝连。

  许多人都以为最早觉察到春天来临的植物,应该是杨柳或者迎春一类。只有我深深地知道,那卷筒似的藕芽,才是故乡最早敏感到春的降临的植物。   故乡的莲藕,并不把节令和时序作为春天到来的唯一佐证,它们都是在用心,用生命细微的触角,来体察季节的更替和变换的。   当它们敏捷地觉察到春天已经来临的时候,即使我们的老黄历尚且滞留于残冬,那也完全无所谓。它们是从一种及其轻柔的,阳光或者微风的气息中,感受季节的交替的。在时令尚处隆冬的时候,那些深深蛰伏在冻水之下或者寒泥底层的莲根藕节,便已开始透出浅浅的芽胚。只是它们隐蔽得实在太深,我们轻易感觉不到而已。   等到春天真正大张旗鼓地降临的时候,它们便会让那尖尖的叶芽儿,悄然透出那清悠的水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观察过,立在上头的蜻蜓,一多半是那种浅红色的,张着薄薄的翅儿,在阳光下,快活而自在。

  故乡的莲藕,一般都要等到四五月间,那碧蜡濡染的叶卷儿才会完全错落有致的突出水面。到了六月间,那叶卷儿便会完全地铺张开来,摇曳成满藕塘的绿色伞盖。莲花的苞蕾,也会在这个时候伴着荷叶鼓突而出,像一管管饱蘸了朱砂的大头羊毫。那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水灵灵的,仿佛只要让阳光轻轻那么一碰,便会羞答答地打开来。   七八月间,是藕花盛开得最为鲜艳的时候,如伞的绿叶上面,突兀便冒出一片儿如雪团如胭脂般的藕花,婷婷玉立,玉立成了故乡一道极美的风景。偶有轻风拂过满是藕塘的阡陌,便会生发出银子做的铃当儿的那种声音,脆脆的,直惊得那藕塘里的小蝌蚪小鱼儿慌慌地直往清粼粼的深水里蹿。   故乡的那些藕塘都不是很大,就一般的水田那么大小,一丘一丘的连在一块。有些地方还架了竹子连缀而成的浮桥,软软的浮系在清悠悠的水面上,两边全都簇拥着碧绿的荷叶和红白相间的藕花。   我至今依然觉得,那浮桥恐怕是我今生里所见过的最美的桥了。每到荷叶田田,藕花竟开的时候,见那荷了锄头,披了蓑衣戴了斗笠的农人从桥上走过,我便觉着这天底下的诗情画意,早就让这故乡的八月给占尽了。

  故乡的藕塘,水色总是那么清洁,总是那么透明,藕叶总是那么青翠,总是那么碧透,藕花儿又开得总是那么的冰清玉洁,总是那么的纤尘不染,这是何等的福气呵。若非天赐神予,定可看作是桃源在世。   我小时候就觉着这故乡的藕花,极美,像是传说中的,天堂的花朵。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以为那美丽善良的仙女,一定就是这圣洁而美丽的莲花,幻变出来的。

  离开老家多年,故乡的许多物事都已淡忘,唯独舍弃不去的,便是故乡那藕塘,那藕花。每每忆起,便会有种酸酸的东西抑止不住地从心底直往上翻涌。常有一抹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思,纠结在心头。   如今,充耳是鼎沸的市声人籁,极目是冰冷的水泥钢铁,我已经不能轻松愉悦地从草木的荣枯,从田野的色彩变换中,去感知季节的轮回,去体察岁月的更替,仅仅只能从那一页页苍白的日历上,去乏味地圈点春夏秋冬的交接。这也倒罢了,最最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在小城里几年也难得见到藕花,故乡那种“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的水墨境界,已不复重现。那田田的荷风,那沁心透脾的莲香,那烟雨绿荷染蓑笠的田园意趣,已不复重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