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发个拜坛帖

2021-12-23抒情散文单保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28 编辑

  取 暖 的 过 程是要原煤还是块煤呢?我蹲在地上权衡了好久。大约抽了两支半烟。烟头快要燃尽的时候,我站起来。耳边的风飒飒响,有一片青杨叶从我蹲着的这……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28 编辑 <br /><br />  取 暖 的 过 程
  是要原煤还是块煤呢?
  我蹲在地上权衡了好久。大约抽了两支半烟。烟头快要燃尽的时候,我站起来。耳边的风飒飒响,有一片青杨叶从我蹲着的这边半旋半滚着朝公路那边飘去。公路的下边是一条河,名字叫淄河。翻过几道山岭,也有一条河,叫孝妇河。两河的中间有煤矿。可惜的是,煤矿被掏空,搬到济北去了。我知道,济北不是济南之北,是济宁之北。在西面,离我们很远,快要出省的模样。这个地方原先真是个宝地,到处都是煤。随便打个窨子,就能淌黑金。很多家庭自家院子里就有小煤井。现在那些小煤矿已经关闭,听说砸死了好多人。那时候,煤炭很贱。不像今年,煤炭贵得很多人家不敢烧了。
  我站在两堆煤中间,左边是原煤,右边是块煤。原煤四百二,块煤五百八。我决定要原煤,原因不用我说。
  老板到乡下送煤去了。我在院子里踱步,倒背着手。抬头看看山上的树,裸裸的,树梢上扯着一片白云,一只鸟从白云边穿过。旁边的院落是乡里的幼儿园,幼儿园里有很多大人的声音。他们谈论着午餐的酒局,声音很大,没有人发现我在两堆煤之间徘徊。公路上的车辆很稀疏,稀疏得像树梢上残存的几片叶子,它们懒洋洋地从院门口爬过。刚过去的那辆车上载着两个人,一个是司机,一个是售票员。售票员打着哈欠,嘴张得很大,大得能塞进一块煤去。
  老板回来的时候,我正背着院门口,朝着后山解手。我很麻利地结束那个动作,朝老板笑了笑。我感到特别轻松,抡锨的时候很有劲,抡起的风乎乎的,划过脸颊有生冷的感觉。
  我告诉老板,不能量方,要用磅秤过一下。我有过经验,量方往往亏吨。老板同意,拖出一个小车斗,把油码码到218斤处。车斗18斤,一车斗煤200斤,我们秤了十车斗。十车斗煤可以捱过这个漫长的冬天了。
  烧水暖用块煤好,可是烧煤多价钱也贵。父母邻居家的水暖在霜降那天已经拆了。烧一个冬天的水暖相当于接近一年山果的收入,收入并不是全用来取暖的。舍不得。五分钱的硬币在我老乡这里比磨盘还大。
  在我的这个村子里,还没发现有一家用空调的。空调的功能暂时还不能和炉灶完全相比。关键的是,取暖的同时可以捎带着做饭炖水。庄户人的日子讲究实惠实用,经不起奢侈。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在村子里转悠。残阳如血,红得没有温度。一条石巷里就有两户没有烧煤。我到桐柱子家打牌,桐柱子用劈柴取暖。劈里啪嚓,劈柴燃烧的声响很温暖。灰堆里烧着地瓜和土豆,香气从窗棂里钻出去,诱惑了很多人。我知道,这些人出来的时候,家里的炉子封火了。
  我在父母的房子里住了一个晚上。自从工作以后,我很少和父母一起住。每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从来不去想山村冬天夜里的任何具体细节。这个夜里我具体感受到了。阒寂的山村之夜,偶尔有一两声狗叫。其次就是父母的翻身声。我不知道,父母为什么睡得不塌实,我不在的夜晚是否也是这样。我感到很冷,起身去看炉子。父亲说,炉子前半夜就灭了,鸡叫的时候再生起来。我回到被里,揪揪被角,囫囵吞枣地睡了。
  夜里,有开门的声响。父亲起来上厕所。我说:“穿得厚点。”我要拉灯。父亲说:“不用拉,能摸得着。”我隐约听到有一阵热雨砸到院角的尿盆里,叮叮咚咚的。我还看到父亲站立着的寒冷的姿势。我为父亲算了笔帐:把炉子封死,一个夜里可以节省二斤炭,就是五块钱;按照一个夜里上一次厕所计算,一个月三十次,拉灯的话,可能要多耗费一到两度的电。即便是我把一个月的工资塞到他手里,他也不会改变这机械的习惯。墙上的钟表滴答滴答地响,我忽然把父亲的习惯和钟表联系起来。
  鸡叫到第三遍上,父亲起来生火。黄栌柴是极好的燃料,一根火柴就燃得着。父亲抱来一大堆。坐在我的床头,看着炉子里的火,一根一根把黄栌柴续进炉膛里。炉火把他的脸膛烤成黄栌的颜色,把他的皱纹烤得很舒展。黄栌柴的火焰一直延续到天亮。一大堆的黄栌眼看要烧尽了,父亲才往炉膛里投入炭饼。“这一大堆黄栌能省下两锨炭。”父亲说着,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老板的车底像筛子。他在上面铺上一层硬纸片。炭在硬纸片上,我在炭上。我望着脚底的煤,路边的风景什么也没看到。路在沟底,虽是山区,却也相对平坦,只是蜿蜒如蛇行。这条路我走过不知多少个来回,低着头我也能知道,车子到哪里了。
  在一个宽敞些的地方,把炭卸了。母亲拿着笤帚仔细打扫着车上的旮旮旯旯,她在搜集着这个冬天的温暖,甚至掀起车底的硬纸片搜寻着。她不能把哪怕是一丁点的火星漏掉。
  要把卸下的煤炭运到父母的院子里,需要爬三个阶梯。我不知道父母当时怎么把家安在一个背阴朝后的半山腰上。第一个阶梯是个之字形。有二百多米。夏季雨水冲刷出的沟痕,还好端端的躺在那里四仰八叉。上去是个很小的场。忙时的用场是打谷子晒豆子,闲时,是拉呱玩耍的地方。一排磨得铮亮的石凳。一盘石碾。一盘石磨。还有一群鸡在朝阳处扎煞着凉晒翅膀。
  石凳上坐着三个大娘。那个腰弯得要触地的大娘有一个儿子。搞长途运输,从山西运城往淄博拉煤,再从淄博往山西拉瓷砖。个子最矮小的大娘有三个儿子,老大在黑旺铁矿工作,下岗有近十个年头了,最近办了内退,听说在胶王路边上开着一家饭馆。不知效益如何。老二在前几年时兴办农转非时进了城,去年还找我作担保,贷款做着一笔买卖。不知贷款还上了没有。老三早先学的木匠,木匠在乡下越来越不吃香。手艺好些的到城里给人家搞装修。老三是个糙手,手艺不咋的。在城里的车站上或者卷着铺盖游荡在巷子里找活干的人群中,说不定就有他。如果有一天你见到这么一拨人,千万不要瞧不起他,要给我点面子。他们里面可能就有我的这个三哥。另一个大娘,准确地说,应该叫二大娘。二大娘有四个儿子。老大家的小子三十来岁,还没有娶个家下,真愁煞人。老二去年得肝癌早大娘先去。老三是个石匠,老四在张店煤矿下煤井。
  我想,我的三个大娘是在等他们的儿子,等她们的儿子给她们运煤。她们很眼馋我父母的儿子给他们送煤来了。
  从大娘坐的地方往上拐,有九级石磴。这就是我说的第二个阶梯。爬上九级石磴是那个有三个儿子的大娘的院子。从这个院子里往左拐再爬几级石磴才是我父母的家。
  我很为运煤发愁。一吨炭用筐挑,要将近三十担。三十担对我的肩膀来说,基本是个不能承受的数量。
  二哥从坡里回来。扛着一捆干柴。我知道这捆干柴的用处。他手里还拿着一把锯。他把干柴扔到地上,找小推车去了。父母买煤的事我不能让他操心。我们弟兄三个。大哥在临沂工作,家里的事不能托他,他只是按时往家里寄些钱,其他的事他想照顾也照顾不过来。三大爷一辈子孤身一人,到了晚年需要人照顾。父亲说,我们弟兄五个,就剩下我和你三大爷了。再算上你娘,就我们仨,你们弟兄三个一人养活一个罢。商定的结果是三大爷跟二哥过。于是三大爷就跟着二哥过,一直到去世。
  二哥推来一辆小车。用小车推比肩挑省劲得多。把煤炭装进塑料袋里,封好口。二哥推,我拉。我们都喘着粗气。胸腔立缺氧,憋闷得慌。我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这样的来回大约有十趟,中间歇了三回。母亲把小圆桌搬到院子里,沏上茶,摆上两盒烟,脸盆里倒上温水,脸盆架上搭着一条崭新的毛巾。父亲在土灶上炒着菜。我忽然觉得我和二哥是在给父母打工。这种想法怪怪的缠绕了很久。
  太阳已经西斜。父亲按照一比三的比例把烧土和煤炭和在一起,打成炭饼。炭饼上用火箸划出一个个方块,像放大了的筛子上的方格。
  这一块块晾干后的方格,就是父亲冬天里的块煤。而我知道,如果不是冷得实在伸不出手了,父亲是舍不得用他的块煤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