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乌云遮住的太阳

2021-12-23叙事散文瀚海穹空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6 编辑

引言:教育,一个追讨了数千年的话题,在人们根深蒂固的记忆里,除了过分地腻爱,所谓的教育便是打、骂之类的体罚,是父母、师长对孩子的命令,做子女的照办遵从似……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6 编辑 <br /><br />引言:教育,一个追讨了数千年的话题,在人们根深蒂固的记忆里,除了过分地腻爱,所谓的教育便是打、骂之类的体罚,是父母、师长对孩子的命令,做子女的照办遵从似乎是天经地义,甚至于都限制孩子的自由、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不尊重孩子的意见,教育的结果往往导致孩子对父母畏首畏尾、与父母关系僵硬,甚至促长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即便如此,也很少有父母采用“以感育人”的方式,站立在等同的朋友立场上,坐下来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谈……
见过她,但跟她说不上具体认识,甚至连一句话都没说过。
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十四五岁年纪,长得活泼逗跳。一对大大的眼睛,水灵水灵的,只是让人明显地感觉出那眼波中透露着一股子忧郁迷茫的光。
我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和三四个与她年纪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那是二○○六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我正和朋友看完焰火在公园玩,朋友忽然接到电话说有几个朋友让她过去一下,我便陪同朋友到他们约定的地点。他们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在一家酒店门前停泊着的两辆没人的高档轿车之间站着。招呼我朋友时,是打发其中一个女孩过来招呼,然后她们就过去在那两辆没有外人的轿车之间“私聊”,又像是在刻意躲避着什么。
后来我从朋友口中得知她父母离异,她跟母亲住在一起,后来她母亲又跟她“后爸”结婚了,她便经常在外面鬼混,甚至一连几天夜不归宿。不是父母对她不好,是她实在不喜欢那个新家。而他们之中一个男孩子的身世更富有戏剧色彩:他父母也都离异,他跟着他爸一起,他爸新婚后不久又离婚,把他丢给了“后妈”,后来他“后妈”又结婚,他便跟继父继母住在一起。另一个女孩的家庭倒很是和美幸福,父母对其腻爱有加,从不打骂,看她的样子也非常活泼灵动、顽皮好奇。至于另外一个男孩子的“身份”,不知是因为太过普遍还是当时听得不甚仔细,后来我竭尽全力挖空心思也搜寻不到一丁点更详实的记忆,只记得他一米六八左右的个头,头发梳理得很时髦、蓬乱的那一种,站着也不安分,脚不停地在地上晃动着舞步,带动得他整个身子也摇摇晃晃,怎么看都感觉他像是一个在街面上游手好闲的小混混……
听朋友说着,我眼里不由闪过一丝灵动的光,更或者是出于同情的本性,不能自已地发出了一声轻叹,为他们几个的命运,也为不能理解的她的作为。“小小年纪为何便有了厌家的情绪?又不是父母对她不好,是什么使她小小的心灵蒙生阴霾,种下解不开的死结?”
“不知道,或许是因为不喜欢那个新家吧。”朋友也无法解释我心中的疑窦,只能以揣测的口气试探性地作答。之后我们就这样默默地相跟着走,谁也没有再说什么,但都很清楚地明白各自的心中在想什么。过了许久,我们几乎是同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了看周围,相对莞尔一笑,为刚才无谓的失落深感可笑。是啊,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孩,浪费这元宵佳节良辰美景,岂非等同于一个傻子?
但事情却并非能如我们所愿,我们想要开脱,它却紧紧抓住我们不放,令我们无以释然。我们才刚刚把这些无谓全部抛掉,朋友的电话却又响了。接完电话,朋友说“是那女孩的父母,他们都正在外面找她呢,现在就在距我们不远的地方,让我过去一下。”
我无言。
时针都已经指向十点三刻。在这样的节日、这样的氛围,人们还都正沉浸在各自的喜悦中悠哉游哉,广场、街面上,整个儿都呈现出一幅喜气洋洋的画面。可是他们——那女孩的父母亲,此时却正在寻寻觅觅中饱受煎熬。她的继父都已几近带着哭腔,央求我朋友告诉他女儿的去向,似乎倒是我朋友把他女儿藏了起来一样。“难道××下午真的没给你打过电话?但你一定知道她的去处的,求你无论如何都告诉我她的去向,或者仅仅提供一点线索。”“我们都找她好几天了,她妈妈为了她连饭都吃不下。”“她一个女孩子家,还未成年,在外面整晚都不回家谁能放心?换作是你的父母,他们也肯定不放心的。你一定有办法能联系到她的。”“你告诉我女儿在哪,我向你保证绝不打她,她妈妈也绝不打她,要不相信咱们可以拉勾……”说者便伸出右手小指和我朋友拉勾。女儿的常不归家已经把那个一身西装的男人折磨得没有了一点男人的样子和勇气,没有了一点主意。我真弄不明白,他们打不打自己的女儿跟我朋友告诉不告诉他们女儿的去向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他已然语无伦次的向我朋友做起了保证,并还玩起了小孩子拉勾的把戏。
她的母亲双目迷离,脸皮搭拉了好长,一脸的阴气沉沉,嘴角一翕一合的,似乎想要说什么,又似不知该从何说起,一脸的迷茫。时不时也会插进一两句话,但大多都是在一旁无语的站着,静听我朋友跟她丈夫的辩论,眼定定地瞅着我朋友的脸。有时也会把眼打我朋友脸上移开,移向她的丈夫,但很快的又移了过来,继续一眨不眨瞅着我朋友的脸,似乎是企图从我朋友的脸上搜寻到一丁点希望的曙光。看得出,她多么渴望奇迹的出现,她多么希望能听到朋友说知道她女儿的下落。然而除了失望,她从我朋友脸上再读不到什么。
最后的妥协,朋友答应帮他们找女儿,他们也放我朋友“自由”。摆脱了他们,朋友长长舒了一口气,说了句毫没来由的话:“我该不该告诉他们女儿的下落呢?”是啊,该不该告诉他们女儿的下落,其实我心里也没个底儿,倘若解不开她心里的死结,即使她父母找到她,她肯定又会再次离家出走。想了想,着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便跟着朋友去“找”她。
在一条街道背阴的巷口,她跟他们中的另一个女孩在那里呆坐着,那两个男孩子却不在一起。朋友上前去跟她说了一会子话便回转了来,示意我们往回走。说是让我朋友先去跟她父母说没找着,等过五分钟左右她再给我朋友打电话,到时让朋友把电话给她妈妈……。感觉有点怪怪的,像是回到了小时候玩“地下党”的游戏一样,我实在仍窘不住差点笑了出来,亲人和亲人之间,有必要搞得那般回旋神秘吗?更何况是母亲和尚未成年的女儿?
再次找到她父母的时候,却发现他们中另外的两个男孩子正和她父母进行着激烈的辩驳,大意也是她父母说那两个孩子肯定知道他们女儿的下落,而那两个孩子却坚决否认。见我们过来,他们的辩论便稍做了停歇。她的父母都拿眼看着我朋友,希望她会带给他们意想不到同时又在意料之中的惊喜,事实上他们还是失望了。我看到,他们眼中同时闪过一缕无奈,刚刚才浮现出的一丝欣喜又被失望冲淡,是落寞抑或忧伤?其实,这或许早就在他们的意料之中。
这种表情,在他们接到女儿电话的时候也出现了一次。她母亲迫不急待的从我朋友手中接过电话,但电话里头她女儿决绝的态度却又给她浇了一头冷水,把她暴涨的喜悦一下子全都浇灭。
我真搞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都是这样,不愁吃、不愁穿,父母亲千方百计地顺着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他们却不能理解父母的苦衷,时常让父母无端头痛。问题是出在父母身上还是孩子身上,怎么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与父母的感情都有着很深的裂痕?是什么使这些才刚刚步入社会、正需要父母呵护的孩子,要过早地去背负那些与他们年龄时段不相适应的包袱呢?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为了孩子他们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幸福。往往有些家长对孩子太过于腻爱,袒护孩子的错误,不给孩子相应的自主生活权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致使孩子娇生惯养,没有相应的心里承受能力。一旦做父母的稍微做出与孩子意见相孛的事情,在孩子方面却会片面认为是父母无视他们的存在、视他们为多余,必然导致孩子产生对父母、对家的厌倦之感,做出一些冲动、叛逆的事情。而当此类事情发生之后,部分家长不是坐下来跟孩子好好勾通,让孩子从自己的感观上理解他们的苦衷,而大多数家长却都延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打孩子一顿,以为那样就可以起到慑服的作用。事实上,这样做往往加剧激发孩子的逆反心里,起到教育的反效果。造成子女对父母产生敌视心里,沉溺于网吧在网络中寻找倾诉对象(国家对未成年人因沉迷上网而耽误学业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或许也在于此),更或者离家出走……。
听说她的父母第二天终于找到她了,但她很快又出逃了。原因是她的父母不守承诺,刚找到她就当着一起那个女孩的面把她打了一顿。同时还打电话给那女孩的父母,当然也少不了挨一顿棍子。为了找回女儿,千方百计,不惜低声下气,玩出小孩子拉勾的把戏。可是,在找到女儿时为什么就不能压住火气,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跟女儿谈谈,难道除了棍子再没有其它解决问题的办法吗?还是为了维持自己在女儿面前的面子、尊严?
父母,作为孩子的起蒙老师,为什么就不能放下家长、长辈的架子,站在平等的朋友关系立场,坐下来跟孩子好好谈谈?

2006年2月23日于秦州林业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