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喜丧

2021-12-23叙事散文素手悠然
奶奶去世时快满一百岁,村里红白理事会认为这是百年难遇的高寿,按家乡风俗,可以不做白事做红事,主要费用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负责。我是孙女,乡俗是出嫁后的孙女要剪一块素布,方言叫“局”,用来做幡,出葬时用干字型的木杆撑起如旗。因为奶奶高寿连带做红……
  奶奶去世时快满一百岁,村里红白理事会认为这是百年难遇的高寿,按家乡风俗,可以不做白事做红事,主要费用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负责。
 
  我是孙女,乡俗是出嫁后的孙女要剪一块素布,方言叫“局”,用来做幡,出葬时用干字型的木杆撑起如旗。因为奶奶高寿连带做红事,所以额外再剪一块红布,与素色布各一丈二,红布是葬事完毕后挂屋堂门楣的。
  一进村口,有位手持铜锣的男人就会“哐”的一声敲响,余音缭绕,震人心弦,鼻不自禁地酸,站在旁边的亲人就出来迎接,接过我手中之物,陪我一起进村。老屋天井坐着八音一班的乐师,正在吹锁呐横笛敲锣,奏着哀哀的农家悲调。正堂安放着奶奶灵柩,叔伯姆姑,堂兄表姐们表情萧索地或坐或跪围在灵柩旁,低泣声不断,还有婶娘们唱哭。就有一位伯母过来牵我的手说:看看奶奶吧。
 
  伯母把我带到奶奶灵前,寿棺没有合盖,奶奶穿着春夏秋冬四套孝衣,遗容极为安祥,就象是在熟睡中一样自然。想起奶奶的疼爱奶奶的好,再也听不到奶奶叫我小名,拉着我问这问那,就悲从心来,一声轻唤:奶奶。泪水就涮涮地往下流。我无法象叔伯母们那样如歌如泣的嚎哭出来,但是悲痛无异。
 
  堂左侧有奶奶牌位,村人、各亲属单位代表和朋友来祭奠就可在那烧香礼拜。而此时堂内的众亲就得以哭声来答谢。
  据说奶奶临走时极安静突然。奶奶身体一直硬朗,很爱干净。起居饮食从不要人帮忙,平时连她自己的衣服也坚持要自己洗。那天早上起来洗漱完毕竟不想吃早点,站在天井喂她平时养的一只小母鸡,而母鸡不吃食,她就叹息,自言自语:我的鸡也不想吃了。(这事很玄,奶奶走后第二天,伯母发现这只鸡不明不白的死了。)伯母听了不以为然,更没作他想。上午奶奶如厕,弄脏了衣服,刚好五哥五嫂从城里回来,嫂子就要帮奶奶洗,奶奶不让,执意自己洗了并拿到阳光下晾晒。重新换上干净衣裤的奶奶象往常一样呆在自己房子里。直到五嫂来叫奶奶吃午饭,才发现奶奶衣衫整齐地睡在床上,再也叫不醒了。
  听了五嫂的话,有四个字自然而然的出现在脑际:寿终正寝。奶奶一向与人为善,乐于好施,无疾而终是她应得的,我相信奶奶走时一定不会很痛苦。一向不多事的奶奶,平时有了小病小灾都只是自己求神拜佛,人生终极时走得一点都不拖拉,更没有麻烦到任何人,静悄悄的,就象她的性格,柔和,体贴,温顺,安静。不知为什么,我对奶奶的去世并不怎么感觉特别哀伤,尤其听到奶奶离去前安祥自若的情形,心中感慨,甚至有一种欣慰羡慕,这世上,能有几人可以态然地迎讶死神的光临?奶奶好象就知道自己要走了一样。
  伯母给奶奶收拾遗物时在抽屉里发现一个红布包着的火柴盒,里面有一颗牙齿。据说是奶奶四十岁时掉的第一颗牙齿,当时她说要好好保存着,并对儿媳说等她百年归寿时替她放回口腔里去,意为“一子保千孙”,即使她离开了,她还要保佑着自己的子子孙孙。现在这颗牙已放到了奶奶口腔里。
 
  当晚,按规定,我们女眷守上半夜。众亲如年节围坐在奶奶身边一样,拉家常忆奶奶,各人搜寻自己的记忆追忆着奶奶的慈恩。奶奶的寿材在阁楼里放了几十年,四表哥重新给上了一层黑漆,表哥说:外婆最爱干净,我要给她的小屋刷得亮闪如新,外婆一定喜欢。
  奶奶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12个孙女,13个孙子。四个外孙一个外孙女。大伯已80多岁了,早已做了曾祖父,众叔伯、伯母们全都身体健朗,由奶奶开枝散叶,血脉至亲竟然有一百多人。能回来的都回来了,只有一个堂妹远在国外无法回来,一个堂弟在省城因公事没能赶回。为了等待远方的亲人赶回来奔丧,按当地风俗,奶奶的灵柩停了两个晚上。下半夜由男丁守夜,以大伯为首,男丁们晚上是不能睡觉的,要为奶奶守夜陪着奶奶。而因为奶奶可以做红事,无可岂违,所以男人们可以象平时那样玩牌九打扑克,时而能听到笑声,这在一般的丧事上是绝对不可能的。闹声中,只听平时爱搞笑的五哥说:奶奶最喜欢热闹,我们这样她才高兴。
  这两天我们只能吃素菜,豆腐青菜为主,芹菜豆干炒黑木耳,萝卜素汤。
 
  第三天清晨,震人心寒的铜锣声响起,告诉众亲,又有亲人回来奔丧了,而今天也是奶奶上山的日子。我们草草吃完早餐,全都聚集在堂前与奶奶作最后的告别。
  因为奶奶是近年方圆几百里内唯一一个近百岁无疾而终的老人,左村右邻的乡亲来了很多。市博物馆风俗文明研究办也闻讯赶来,要求摄制整个殡俗过程存为资料。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管哪家有老人返山,每家都要出一人来帮忙,不管你平时与这家有无恩怨是非,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所有的不快都会相泯于无形。大家都认真得象在做自家事一样殷勤。
  以大伯为首,叔伯们在天井旁跨火盆然后把火盆打翻。依次到奶奶棺前跪下。当看到白发苍苍的大伯魏颤颤地落跪时,我们所有的后辈不约而同的悲声四起,黑压压地跪成一片。此时我感觉哭奶奶的心不浓,倒是哭大伯的多,因为看到大伯魏颤颤地一跪,我们大家的心就特别的寒。大伯跪下后我们的父亲也全都跪着,大伯年老跪了就站不起来,由两个村里强壮的年轻人扶起。那最前排的全都白发苍苍老态龙钟,自己的父亲就在那一排,白头簇簇中,不知哪一个是父亲,心大恸。他们都站起来很艰辛,我们看了就更心酸,所以流泪多的是为生者流。还有一个特别的感觉,一老人过世了,意味着许多老人都会跟着走了。老者仿佛从棺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悲;后辈看到自己的父辈此刻哀凄的情形,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是站在最前排为至亲送行,所以悲;回头看到自己的孩子泪水涟涟如失慈怙般凄惶,以后我们也会被他们送,所以悲。当时无论老人还是孩子,几乎全被此情此景渲染得悲绪浓浓,空气中弥漫着凄凉无限,什么人间繁华,什么功名利禄,一下子都淡了。两头看人生,生之喜悦,死之哀愁。出生时不知命运,五指紧握,唯恐无所抓依,死亡时已知定局,五指散开,什么都放下了。
 
   姑姑和几个伯母们开始抚棺嚎唱起来,象山歌调子,哀哀地唱着生前奶奶的好奶奶的爱,直听得我们甚为心酸。奶奶高寿,几乎护养过所有子孙,身边的子孙照顾不迭,远在北方的孙女孙子出生时她也老远地赶去护理,近到宁城我和弟弟出生时,她也赶来帮忙。奶奶说我是由她抱出产房的。刚由宁城迁回柘城,父亲常年下乡,我还不会做饭持家,是奶奶专程从老家来照看我们姐弟生活。我会在中午休息时躺在床上与奶奶说学校里的故事,说宁城同学与柘城同学的区别,说到兴奋处手举过头,满床乱滚,奶奶就说:闺女要有闺女样,不能这么疯。现在回想,那时奶奶已七十多岁了,而当时我的印象是她才六十多点。没有人知道奶奶的生日,却谁要是不记得哪个孩子的生日,问奶奶,她准能正确无误地告诉你。近百个子孙,她就能记得那么清楚谁的生日,这总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奶奶的记忆怎么会这么好?
  人老三样歪,但奶奶到终仍耳聪目明的,就是缺了一口的牙齿。说话依依呀呀的象刚学话的孩子,但我们能听懂。
  正堂跪满一片,还有很多亲人无法近前与奶奶道别。叔伯孙辈们退回堂外,让位给其他亲人。突然就有一位伯母惊呼:阿姆不安心啊。于是人群躁动,人头簇簇中众人不明所以,我们孙女辈的在堂中窃窃私语:奶奶怎么了?就有站在前边的辈分高的姐姐说:是奶奶不肯闭目。我们惊奇,因为大家都见过奶奶遗容,双目紧闭目很安祥的呀,怎么会今天早上会没闭呢?
 
  这时有位年高的伯母与奶奶说悄悄话,然后就说:奶奶说还有一位孙女没见到。众人不约而同地望向叔叔,叔叔六十多岁了,在省城工作,是一位大学教授,女儿一家生活在国外,道远无法回来奔丧。盖棺的时辰快到了,而奶奶却在这节骨眼上不安宁,众亲无所适从。叔叔来到棺前,“嗵”地跪下,微白的头抵着奶奶的棺,喃喃地道:阿姆,囡囡在国外,路远,赶不回来啊,我在这替她多向你嗑头,你安心去吧,原谅她。
  听着叔叔的呢喃,想着奶奶的牵挂,我们心里极为悲伤。良久,只听伯母松了口气,说:好了好了,奶奶放心了。想必是奶奶听到了叔叔的话,安心闭目了。这时猛听叔叔一声:阿姆嗳!然后就低呜地哭出了声,全场马上悲声震天,不信邪不信神的的高知叔叔,此时一定感动于某种神秘,感动于母亲的慈悲。而我们又何尝不是被此情震摄感动?奶奶啊,你走了还深深牵挂着子孙们。
 
  盖棺时堂里只留下儿子们,我们和其他亲属站在屋场外。偌大的晒谷坪,站满了四周赶来观葬的乡亲。不久,奶奶的灵柩由葬工抬到晒谷场,灵柩上覆盖着一块新的毛毯,奶奶就安睡在里面。按风俗,孙子孙女们此时全要在棺前跪抚灵柩哭泣,而同时葬工要在灵柩上加绑粗麻绳,并不时地用脚抵着棺用力地抽紧麻绳,不时地听到粗麻绳鞭打到棺木的声音,一如鞭在我们心上,悲情难耐,众哭声震天,据说当时那场面极为盛况,孝子贤孙们群情悲哀让人动容。
  出葬时辰到了,随着主事一声:起棺。八个抬夫同时起杠,撑幡,敲锣,扛旗的在最前面开路,众亲以大伯为首,连惯而起,哭声不断,浩浩荡荡,缓缓朝村外走去。年迈的大伯由村里的两个青壮年搀扶着,手捧香炉钵,步履蹒跚,他几乎是被架着上路的,手中的香钵也是由那两人带托着。我们的父亲们也都被安排有人扶持着。欹岖弯曲的村道,人形如蛇,看不到前头也望不到尽头,张扬着的纸钱在我们头上飘荡,心里空空的,奶奶,你是否此刻在半空慈悯地看着你的子孙一路悲凄???
  送葬队伍过了马路,对面就是入山道口了。奶奶的地是十几年前给爷爷迁墓时修葺准备好的,如今打开墓门直接安放就是。奶奶的灵柩停在马路边,众亲送葬到此为止,扶柩上山只几个孙辈代表就可以了。我们再次抚棺与奶奶道别,这是最后一次为奶奶扶棺了。哭声震耳中,有几位体弱的姐姐虚脱晕倒,不知是谁声嘶力竭地喊:奶奶,走好啊,我们爱你!我们垂泪一直跪着,目送奶奶的灵柩上山,直到看不见为止。
  我们从原路回去,一路上大家把身上的麻绳,头上的孝帕逐一丢弃。这是与其他孝事不同的,因为奶奶可以做红事,丢弃这些是代表晦去喜来,很多礼节性的哀悼都简省了,这种悲喜转移的快捷是风俗还是头一回?回到祖屋,空荡荡的感觉中有种如释重负。屋楣改披红布,中午的饭菜荤素俱全,酒菜丰盛,托奶奶的福,我们在悲痛中可以坐喜。
  百岁奶奶不仅福荫子孙,还留传后世。奶奶的殡葬资料被地方风俗研究部门收藏,这是奶奶留给人世有意义的一页!   奶奶,我爱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