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乡 居 的 味 道

2021-12-23叙事散文茅舍
乡 居 的 味 道□王庆云不久前有位朋友对我说,现在的池州城发展快,变化大,那里的生态环境好,人文景观多。有李白泛舟的清溪河,有姚依林广场旁的百荷公园,还有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岳飞小憩的翠微亭,昭明太子垂钓的石镜潭等等,劝我把家搬进池州城定居……
           乡 居 的 味 道
             □王庆云    不久前有位朋友对我说,现在的池州城发展快,变化大,那里的生态环境好,人文景观多。有李白泛舟的清溪河,有姚依林广场旁的百荷公园,还有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岳飞小憩的翠微亭,昭明太子垂钓的石镜潭等等,劝我把家搬进池州城定居。其实,我的女儿、女婿就在池州市工作,他们也有多余的房子,但是,经过思考再三,我还是对这位热心的朋友摇了摇头,对他说:“我还是在尧城安居为好,乡居难舍啊!”        尧城,是我现在的居住地,也是我生活和工作了30多年的地方,这里离我的老家不远,我把她视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对这里的老街、新街、巷弄、道路熟悉得屈指可数,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是了如指掌。在这个弹丸之地,有我过去的同事、房东,还有我的儿女亲家,我的几个子女也在这里成了家,城内居民中的大多数人都认识我,见了面也都互相点点头,打个招呼,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已把自己完全融入了这个山城里人群之中,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尧渡人。      尧城,现在是东至县城,方圆不过几平方公里,它是城乡的一个结合部,既像城,又像乡村。说它像城,是因为她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在周边的山丘、田野、农家村落中鹤立鸡群,城中有闪亮的霓虹灯、有幽扬的音乐声、有舞厅、宾馆、酒家,还有这个吧、那个吧,尤其是各式各样的大排挡几乎街巷皆是,空气中飘逸着浓厚的现代化城市气息。说它像乡村,是因为它的周边都是农村,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亦农亦工亦商的农民。每天清晨,乡下农人挑着菜担,赶着板车或是乘着摩托车、拖拉机从四面八方向城中的市场涌来,傍晚又披着夕阳的余辉向自己的村庄归去,一天到晚,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       其实,我所钟爱的还是这个小城的山水风景和它的气味。尧城是个山城,可以说是在一个大谷里,从赤头山口进城,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大盆地,小城就座落在这个盆地中间,一条山河从远处飘来,擦着小城的腰身而过,使这个江南小城变得山青水秀,烟雨迷濛。绿是这个小城的主色调,在自然界的七彩中,我最爱的是绿色,绿总是和山水相连的。在尧城,你只要迈出家门就是满目绿色。四周山上是苍松翠竹,郁郁葱葱,尧河溪水清澈亮丽,映衬出着绿色的倒影,如果是早晨到尧河大堤上散步,清新的空气让你吸上一口,那份畅快和欢乐,简直无以言说。在田间小道上漫步,你还可以闻到一种植物的气息、泥土的气息。这种气息,带着小草的、野雏菊的、昆虫的,小鸟的,甚至是小兽物类们的气味,让人为之眷恋和陶醉。尧城的行道树和庭院绿化也搞得很好。小城的夏天,主要是香樟的气味。秋天是桂花的气味。这两种树都发出兰花般的幽香,这种幽香在午后的清风中,有点清香,又有点清苦的味道,轻巧地游走,浸入人的心扉。香樟树现在已成为小城的市树,它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小城的无价珍宝,我常常坐在窗前看它,没风的时候,大小一致的绿叶,附着在枝条上,显得很丰满,嫩绿而端庄的模样。在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上下摇动,好看极了。樟树与其它树种所不同的是,它不是秋冬落叶,而是在春季里边长新叶边落枯叶,别人枯了,我还青着,别人刚刚吐芽,我已换上新衣,这种落枯长新的自然现象,给小城人以深刻的启示:凋落旧叶是在渴望新生,落枯长新,才能生生不息。人和小城也是如此,只有深深扎根于自己的立足之处,才会没有停滞,没有老化,永远葱翠。     小城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很丰厚,“尧渡”这个地名就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远古时的尧舜二帝曾在这里渡河南巡而得名,渡旁的镇就叫尧渡镇。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我总爱在尧河大堤上呆一会,看着奔腾不息的尧渡河自上而下,就像丹青高手描绘的百里画卷向我徐徐展开,鄙人置于其间,仿佛走进了几百、几千年的古画中,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时时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的喟汉。我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有时我还千方百计寻找着古人当年渡河的那个方位,站在那里用先辈们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眼前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万年前没有丝毫着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大地本是默默无言,但是只在来了一两位帝王,或者是历史名人,那么这个地方就会地随人传,闻名遐尔,连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会“哗”地一声奔泻出来。历史上的大唐盛世和宋朝烟雨就曾在这块神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唐置县,始建尧祠、舜祠和文庙。北宋景佑元年大诗人梅尧臣任建德令,居官清廉正直,同情平民疾苦,宦绩流徽与玉峰山比高,与兰溪水比长。去后,后人将县城改称梅城,县衙后建梅公亭祀之,事隔900多年后,东至人仍念念不忘这位贤达县令。宋代名僧志南禅师曾一度住锡尧渡河畔的梅山寺,作有《游春》绝句,收在《千家诗》之中。大理学家朱熹慕名前来崇明院讲学,亲笔写下“普门岭”三个大字镌刻在梅山山道旁的岩石上。明清时期,有众多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个历史古老的山区小县,吟诗作赋,寻幽揽胜,留下了珍贵的墨宝,也给这个山区小城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古时兴建的尧渡老街,现在还保留有3华里路长的原始风貌,你倘若在这条洋溢着徽风徽韵的古街上徜徉,就会在断墙残壁中寻见一些秦砖汉瓦,闻到一股浓浓的茶香,因为这里是祁红茶叶的发源地,曾经享誉过“江南茶饭,建德先知”的美誉。历史的轨迹总是细微的、看不见的,需要有人沿着这条脉络去寻觅,我就是这样一位寻觅者,所以我选择留在了尧渡。     一个城镇如同一个人,外在美是必要的,而内在美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个内在美就是文化,就是这个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文化氛围。就是这个城市的气息,它的精气神。这种美,是灵魂,有了灵魂就有韵致,就有了情调,有了气质。选择一个地方作为自己的永久居住地,不一定非要选在繁华闹市上,那个乡居一隅的古老小镇,也是美好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