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凉州女儿

2021-12-23叙事散文焚心
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女孩子的出生并不被人们看好,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乡民们认为只有男孩子才是家里的支柱,才是母亲赖以自豪的资本。女孩子往往被过早的断了奶,在小米稀饭的淳香和奶奶的呵斥声中一日日的成长。三岁一过,往往是母亲的第二个孩子就出世……
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女孩子的出生并不被人们看好,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乡民们认为只有男孩子才是家里的支柱,才是母亲赖以自豪的资本。
女孩子往往被过早的断了奶,在小米稀饭的淳香和奶奶的呵斥声中一日日的成长。三岁一过,往往是母亲的第二个孩子就出世了,于是女孩子的小手就开始牵另一双比自己更小的手。在田间地头、在弯弯曲曲的小河边、村边的柳树底下。总能看到两个小小的身影,也总能听到在弟弟(妹妹)大声的哭喊中有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安慰。到了上学的年纪,如果家里实在是经济不好,女孩子就只能看着其他的小伙伴们高高兴兴的背上书包上学校了。或者是常常徘徊在学校的大门口听小伙伴们读书、唱歌,自己也悄悄的哼上几句,然后背着沉重的背篓去搂猪草了。即使能上学, 有时也会背着小弟弟。又过了几年,女孩更想上学,但是背起书包的却是弟弟。女孩子就像草一样的开始在乡间的田野里成长, 在地里要和母亲一起拔草,在家里要站在那比自己还要高出半截的锅台边做熟一家人的饭。太小的时候女孩子洗锅都要上到锅台上才能够的着。十四、五一过女孩子边不再做上学的梦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夏日的树影下,三五成群的女孩子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手里拿着一些针线活计。女孩子要更早的为母亲担起照顾一家人的责任,这个时候女孩把所有的梦想都编织在手里的活计上,或是一只鞋垫,或是一方苫单,都让女孩子绚染的七彩斑斓与众不同。十八、九岁,媒婆的小脚已经踏过家门无数次了,花炮一响,一方红头巾就裹走了女孩子一生的梦想,女孩子也就走完了从一个女孩子到女人的真正里程,也就开始了一个女人一生无法选择的路。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姐妹们她们的一生就是这样一来的,但这几年回家后的见闻却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在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下,乡村里已经看不到有适龄儿童在家留守的影子了,更看不到一个家里有四、五个孩子的情景了。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农民开始注重自己和生活质量,让自己的孩子受更多的教育成为所有父母的梦想,乡村里也办起了幼儿园,孩子们上学早晚都有车接送。所有的孩子脸上都红朴朴的衣服干干净净惹人喜爱,就连玩耍的时候都会讲一两句英语。也没有闲在家里待嫁的女孩,上不了大家就出门打工去了,在家的除了老人就是一中年妇女。农闲时节这些女人们就到附近的工厂里去打零工挣钱贴补家用。现在,在家乡宽敞的马路上到处都见骑着摩托车英姿飒爽的农家女子,她们穿戴的也很时尚,我的心里由衷的高兴。
唐代诗人陆游在《梦从大驾亲征》一诗中写到:“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是说唐朝凉州的繁荣安定,是离不开凉州女儿们的妩媚与柔情,强悍的少数民族能忠实与汉室,离不开凉州女儿们似水柔情的感化,著名的“西凉乐舞”能成为唐朝十大宫廷乐舞之一,也离不开唐宗室女儿们的奔波。“飘然旋转白云轻,嫣然纵送游龙惊。”连边陲的男人们竟也学起了女儿家的妩媚“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扬眉动目踏花毡;毛汗交流珠瑁偏,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缺月”。那时虽是“夫婿从政半生死,美人踏筳尚歌舞”(元戴良)《凉州行》);以至长年征战沙场,生死莫侧的男人亦有了“生男岂如生女强”的感慨。凉州女儿,自古就是凉州人的骄傲和自豪。
如今的凉州女儿们,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葡萄美酒的梦想。在西北苍凉大地上到处都有凉州女儿柔弱而又坚强的身影,正以全新的姿态改变着千百年来命运的主宰,她们活的自尊、自信、自立,为新时代的凉州谱写更加美丽的乐章。


[ 本帖最后由 焚心 于 2009-4-16 20:00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