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摇醒记忆(二)

2021-12-23抒情散文娴情逸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03 编辑

  一夜的雨,把季节又推进了清冷的演变。昨日计划穿着的亮丽薄衣,只好委曲地屈身在衣橱里,不能光鲜的到外边接受别人目光的峻巡。走在街边,看到一张陌生但又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03 编辑 <br /><br />  一夜的雨,把季节又推进了清冷的演变。昨日计划穿着的亮丽薄衣,只好委曲地屈身在衣橱里,不能光鲜的到外边接受别人目光的峻巡。走在街边,看到一张陌生但又有点熟悉的脸,擦身而过后,才恍然想起,那是小学时代的一名同班女同学。我们都没有回叫,因为我已记不起她的名字,她或许也已把我的名字忘却。岁月造化一切,同时也逐渐稀释和淡化了往日的内容,包括容颜的俏丽,热情洋溢的情绪,引起的只是在心头摇荡着的淡淡回忆。
  岁月改变的岂只是人的内里和外表的状态,城市的发展,也已把过去的地理坐标改变得面目全非。故地重游,往往让我们发出时过境迁的感慨。过去的时光,已浓缩在我们记忆的某个角落,只是有时会浮现于心头,让我们泛起一些温馨、一些回忆。
  家以及亲人们始终是在我儿时脑海留有的最深印迹,而家的地址无疑是最真切、最清晰地见证了我懵懂人生的开始。而儿时的记忆应该是五岁以后才被建立起,人幼小时的脆弱和无助,需要大人们精心的呵护和养育,更显示了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和承继。
  由于父母给了我生命的存在,让我领略了自然界的淳美和人类社会人性的光茫,以及诸多的美好情感,如,亲情、爱情、友情的体验。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内心里感谢我的父母,感谢岁月让我相遇的每一张笑脸,相遇的每一份感动于怀的事情。
  而我的人生足迹是从一个个的院落里走过来的,那些院落、那些居住过的房间,记录着一个幼小、年青生命的成长,同时也记录了一个社会的变迁。
  我出生的那个小院,是位于相邻太原五一广场的五一路2号院。那时的五一路是太原最热闹和繁华的路段之一。一出门就能逛到五一百货大楼,不远处就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人民电影院。充盈着我婴儿期啼哭的这个小院,在我出生一年后,我家就搬到了父亲单位的另一处宿舍文庙巷11号院。对于出生时小院的记忆是模糊和不够清晰的,因为那是我长大后,在六、七岁的时候,随母亲和姐姐们拜访老邻居时才有了些的印象。那是一个呈L形的狭长的院子,每户人家住着一间不算太大的房子,挤挤挨挨的、住着十几户。听大人说,我家曾经居住过的两间小房已分配给了两户人家居住。走入邻居的家里,房间内光线很暗,屋里屋外堆放着煤炭、粮食等。小院的拥挤状况和抬起头看到的广阔的天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穿着朴素的邻居们脸上并没有阴霾的表情,他们笑呤呤地拍着我的头说,小丫头长这么大了啊,边说边塞给我几个煮熟的黑糊糊的菱角。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情形,感觉人们生活的条件虽然艰苦,但都表现地很乐观,没有丝毫的怨言,并且情感真挚、淳朴。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有一种感动涌怀。
  在记忆中生活的第二个小院、文庙巷11号院里,渡过了我大部分童年的时光。那呈长方形的小院和家里四间面积不等的平房里,装载了我许多童年的快乐。记忆中最深的是栽在院内的几颗粗壮的杨树和童年的几个小伙伴。杨树向来是与百姓同存的,因了它的平凡和易活。它们在寻常的小院里日渐繁茂和粗硕,并给夏天吃中饭的人们提供着遮阳送爽的服务。每天中午,是小院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各自端着不同的饭菜,有的坐在房门口的小桌前,有的蹲在树底下,人们说笑着边吃饭、边收听放在小桌上的半导体收音机里播放的评书演员刘兰房用一种特殊、而洪亮的嗓音讲的“岳飞传”。那时没有电视,看电影也是为数不多,而简单的听广播娱乐,就已让人们心头荡漾起快乐。
  而小伙伴玉凤和海花则是和我同龄的两个要好的伙伴,在学校放假的时候,我们会趁玉凤的父母上班不在家,而潜伏在她家里一起玩过家家,各自担当不同的角色。在谈到孩子是从哪里出来时,玉凤会翻出她父母看的一本上面有男、女不同的性生殖器解剖图册,我们把头凑在一起似懂非懂观看,最终也没有彻底搞懂孩子的来龙去脉。有时我们会坐在院子里,把一种有着鲜红颜色的指甲花捣碎,敷在指甲上,再用树叶包起来,过两天取下来,两手十个指甲盖呈现出漂亮的红颜色,心里别提感觉有多美。有时我们会用生玉米的皮,续接在不长的头发上,编成长长的辫子,俨然自己变成了一位童话小说里的公主。有时我们也会闹意见,海花因是独生女,自己在吃喝上颇有些优越感,我们有时就孤立她。路过她家门口,我们看也不看她一眼,她气得在我们的身后唱起了:打倒帝国主义反动派的歌。
  当时因为年龄还不太大,更多体验到的是玩耍的快乐。其实,父亲早出晚归忙碌的工作身影,母亲过年时在深夜里还踩着缝纫机给我们赶做过年的衣服,奶奶在那个物质还匮乏的年代,每天挖空心思地制作和改善全家人的生活,这些当时生活的剪影,都在我成人以后的脑海里回忆起来,并且越来越有了清晰的影像。
  而生活的第三个平房院落是上官巷1号,它是父亲单位最大的宿舍院。它的大,贯通了前后两条不同的街,分前门、后门。里边一排排的平房,住着几百户人家。但就是在这个院落里,我们虽然住上了比较宽敞的房子,但精神上却是感觉压抑的,从而使我少年时代的时光被蒙上了浓重的阴影。那时,正是文革时期遗留的派性斗争最严重的时候,父亲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冲击,带给我和家人的是精神上的不安和烦忧。唯一的哥哥因受到父亲的牵连,不堪精神重负,而选择了喝敌敌畏自杀,死时才19岁周岁。他的死,成了我们一家人心上永远的痛。奶奶的去逝,又让我领略了死亡的无情和生命终结的恐惧。最后父亲的重病缠身,母亲的禅精竭虑,更像是一块大石头,让我体味到生活的重负和不易。

  最后,我们家搬到了市政府分配给父亲的老干部离休楼,父亲一生两袖清风,这套楼房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财产,也是他留给母亲和我们子女们的唯一遗产。我是从这套楼房里出嫁的,当时父亲重病卧床不起,我站在他的床前向他鞠躬,看着他被疾病折磨的苍老的容颜、深陷的眼窝,我的心头漫起了悲凉。在出楼门的刹那间,我看到母亲的花白头发和疲惫的脸色,眼眶湿润地目送我离开,我顿时泪流满面。我知道我将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但二十多年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光阴,让我那么感怀、流连。父亲的病况和母亲的劳顿,又是如此地让我牵挂。虽然我只是坐汽车从城市的这端,到达另一端婆婆的家,但从精神上却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分离和伤感。

  时光就是这样带着一切生活的变故,悄无声息地行走。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任何商量,我不由自主地被裹夹地前行。回望已走过的人生岁月,不能释怀和日渐沉淀的是那些难忘的生活点滴留存下的一切记忆。它们记载着我的情感、我的生活境遇、我栖息于世的生存状态。而前三个平房院落,我都在文章中深情地叫出了它们的名字,描述了它们的情形。因为,今天它们不存在了,已没有了地标,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它们像一段历史随着市政建设、老城改造,如云烟般地消失了踪影。但它们真切地存在过,并且永远鲜活地留存在我的记忆里,记载着我的欢笑,我的痛苦,我疼痛和苦涩的成长。

  (2009年10月14日写于枫叶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