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别井

2021-12-23叙事散文李子

别井又一条旧城街道要改造了,拆迁公告已经张贴示众,我想起要去告别一口井。这条路叫冰泉路,顾名思义,这里应该曾经有过一条泉,而且和“冰”字有关。我们这个小城号称山城,虽然比不上重庆,但的确开门见山。不少民居是建在山坡上的,远看层层叠叠,参差……
别井

又一条旧城街道要改造了,拆迁公告已经张贴示众,我想起要去告别一口井。

这条路叫冰泉路,顾名思义,这里应该曾经有过一条泉,而且和“冰”字有关。

我们这个小城号称山城,虽然比不上重庆,但的确开门见山。不少民居是建在山坡上的,远看层层叠叠,参差不齐。而更准确地说,大多数住宅是建在山冲里,一条冲,就是一条街道。

解放之前,冲里居住的是贫民,靠苦力谋生的人。而做生意的,有钱的,多在河边建屋,便于靠近码头做生意。或是在水位高的开阔地建小洋房。只有那些勉强得温饱的,才会在山边、冲底搭盖蜗居。屋多了,也自然成街道。解放后,无所谓贫富之分了,冲里的居民,什么人等都有。

冰泉路,算是这类街道中较为著名的。它的著名,并非出了什么显赫人物,而是百十年前,白云山有条泉,是流经这里出的,泉尾有口井,叫冰井。而“冰井泉香”,于今仍是小城八景之一。

泉与井,构成一景,现在去看,没什么看头。这景不是看的,是吃的。因为以冰泉为名的豆浆,成了这小城物产中一个最硬最响亮的品牌。若有外地朋友到访,大多会请之品尝冰泉豆浆。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白云山下,泉水冒出来的地方,住有两夫妇。以磨豆成浆为生,他们做的豆浆,能落地成珠。有一文人吃过,觉得是天下最好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泉水的缘故。那时候,白云山下是荒僻之地,但在文人眼里,却风景秀丽。因泉的下游有冰井,便题一匾“冰井泉香”,这故事后人代代相传。

现在山脚下泉的出处找不到了,当年两夫妇做豆浆的草房,如今已变成了三层食馆,吃的当然还是冰泉豆浆。公路可以汽车直达,再无风景可言。唯一能发人幽思的,是冰泉路至今还有一口井,人们称之为“大井”。

有关资料记载:唐朝诗人元结,驻梧州,在白云山下见一井,尝之甘寒若冰,于是取名“冰井”。如果这口大井是元结曾经“尝之”的井,那就久远得千多年了,这可能性甚小。但听老人说,几百年是有了的,因为他们的爷爷,爷爷的爷爷,都吃这口井水过日子。至于是何人何时发起打的这口井,却谁也说不上来了。

大井的特别,还在于它是方形的。边长估摸两米,水面到井沿也约两米,巧的是,透过清澈的井水看到底,大概亦是两米。这样堂堂正正的尺寸,当初建井时出于什么考虑很难弄得清楚,但这井对于小城来说,真没枉称了一个大字。

解放初期,小城的自来水并不普及,像冰泉路这样的街道,直到70年代初才得以家家有自来水。可想见,这井对于一方居民,是多么的重要。冰泉路少说也有几百户人家,一天到晚,打水做饭的,洗衣洗菜的,洒扫冲凉的,要用多少水。而这井,任人取任人用,旱不见涸,涝不见溢,始终保持着那种不卑不亢的深度。

我小时候的生活与大井无关,并没有童年坐在井沿旁听老奶奶讲故事的经历。但我认识这井,而且第一次品尝过井水之后,就从没忘怀。因为我的师傅就住在大井旁边,一间很破旧,很矮小的木板房里。

我师傅叫阿炳,但不是作《二泉映月》的那个,他不盲,是个很精细的钳工。我初上师傅家的那个晚上,他正在屋门前拉二胡,也拉《二泉映月》。他的身旁摆着一张只有一尺见方的茶几。几上有把泥壶,两三只小碗。烧水的是炭炉,炉上装水的,却是我们习惯用来煎药的瓦煲。这品茶的行头用现在的眼光看不伦不类,不过那时我觉得他挺享受的。

阿炳拉二胡很专注,我不敢打扰他,轻轻地在他对面坐下来。我也懂一点二胡,听得出他的音准和换把都很到位。他的眼光一直看着那井,仿佛要从里面看出点什么来。天上半个月亮静静地照着,也许井里也有月光。我也呆了,怔怔地沉入了他的二胡声里,直到声音没了,也不省觉。

“你听出点什么呢?”阿炳突然开声问我。我猛然回过神来,说:“月光,井水都变成你的二胡声了。”阿炳微微一笑:“夸张了,不过很有诗意。喂,茶壶没水了,去打些井水来。”努努嘴示意打水的桶在门角。

我很快就把水打回来了。阿炳说:“看你打水的动作很熟练,你是不是也用过井水。”我嘎一声笑,说:“我不但用过井水,也用过河水,在高高的轮船上打河水,十岁我便会了。读初中时,学校让我们用的也是井水,不会打就怪了。”阿炳呵呵笑笑说:“差点忘了,你是船员的儿子。”

之后的话题很多说的是井,阿炳说:“现在大井冷落了。如果你早两年来,你会看到这么晚,井旁还很热闹,因为这条冲的人,都得用这井的水。”他还说:“冰泉豆浆那么有名,其实用的不是泉水,是自来水。看来自来水替代井水是不可抗拒了的。不过我希望这一辈子喝茶都用这井水,自来水泡不出茶里的韵味。”他让我喝茶,我却久久品不出井水泡茶与自来水有什么不同。

阿炳要用井水泡茶没能坚持多少年。他的住房破了,最终受政府照顾租了一套好点的,但离开大井很远。听师娘说,阿炳隔一段时间还是去打一瓶半瓶井水回家泡茶,也只算是解解相思而已。

阿炳的特长是在钢模上刻字,这特长在电脑刻字出现之后,就没多大用场了。五十多岁下了岗,曾经去珠三角打过工,不够一年又回来了。说背乡别井的,很苦。在自己家乡,能挣多少算多少吧。他有时打回了大井的水泡茶,也会叫我过去喝。

最后一次与师傅喝茶是三年前,他七十多岁了,一场大病之后知道时日无多。他对我说:“再去打一些井水来,我喝井水泡的茶,要喝到死的那天。”我正想去,师娘说:“不必去了,我打了很多,有一加仑桶呢。”说毕提了个塑料罐给他看,他遂摆摆手叫我别去。一个星期后阿炳过世,在他的追悼会,我给他奠了酒,奠了茶。我也喝了一口茶,感觉得出甘寒若冰了。望望师娘,用手指在空中画了两横,又画了两竖,师娘点了点头。这时候我的眼泪才涌了出来。

照理说我与大井是没有多大情感的,但我却想起了在冰泉路改造之前去向大井告别。近二三十年大井的水没有多少人用了,但井水依然清澈见底,依然旱不涸涝不溢。现代的建筑在井水里倒影得一清二楚,我却仿佛听到了阿炳的二胡声声。


2010.3.7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李子 于 2010-3-7 21:22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