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药手佛心母亲花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药  手

    女儿小时候是母亲看大的。女儿感冒、肚子疼的时候,都是母亲悉心照料。母亲一边喂药、护理,一边摩挲着女儿的头、肚子等处,轻声念叨,姥姥的手是药手,一摸宝贝的烧就退了。姥姥的手是药手,一揉宝贝肚子就不疼了。母亲说的是朝鲜语,女儿听时间长了就懂了。孩子们都知道,姥姥长了双药手。

    母亲这双药手,养大了我们姊弟四人,带大了孙子辈的四个孙子孙女。有一次母亲的药手不管用了,我的小侄淘气,啃玉米的时候,啃一会,剥几粒玉米粒玩,玩着玩着,出了新花样,往鼻子里塞。母亲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小侄的脸憋得发青。母亲的药手,这回成了抱着孙子的有劲的手,她抱着小侄一路狂奔,好在家里离市医院不远,医生及时处理了,这才有惊无险。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母亲的手抖得拿不住东西。

    母亲这双手,不知做了多少美食给家人吃。吃的时候不知道,后来通过百度、通过一些偶然的机会才知道,母亲的美食,有不少可以算做“药膳”了。入伏的时候,要吃参鸡汤,把人参、粳米放鸡肚子里缝上,清水煮,有大补之功效。紫苏,有辣椒肉、炖鱼、裹蛋清煎、打饭包等若干吃法,吃的时候只觉得美味,现在才知道紫苏有药用,驱风寒,防感冒。凉拌桔梗,止咳。萝卜凉汤,清凉败火。母亲的餐桌直接连着全家人的健康,一年四季,离不开蒜、辣椒、白菜,都是健康食品。母亲的冰箱里永远有一盒又一盒的小菜,吃饭的时候,满桌子都是菜,色香味俱全,让人大快朵颐。有一次小侄在我家吃饭,下班后着忙只炒了一个青椒土豆片,小侄不吃,等着。我问他为什么不吃饭,小侄不解:就一个菜呀?这件事成了娘家的经典笑话,小侄现在在母亲家一直住到了高三,还是不愿意回自己家吃饭。因为只有母亲家,每天的餐桌是满满的。

    母亲做的饭大多是色重味浓的。炖鱼,调上一大碗自己做的辣椒酱,放上作料和蒜,鲜红鲜红的倒进锅里,让人看着胆战心惊,吃起来却没有想象中的辣。萝卜炖鱼、韭菜炖鱼、鸡肉海带汤,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极品,吃了,就忘不掉,就把味道通过味蕾渗入到骨子里,天长地久,走到哪儿都想。

    有一年表姐去了韩国,母亲到村子里给表姐家看家,顺便侍弄了一园青翠翠的菜园子。有一个周末,听说我们在农村,朋友们到这个朝鲜族聚居村来玩儿了。快到中午了,我们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在朝鲜族的小炕桌上,摆满了妈妈亲手做的菜。饭是铁锅焖的,烧的稻草,那饭粒,一颗颗是立着的,不用吃,闻着就是一股说不出的香!菜呢,第一道,是辣椒肉。把牛肉、五花肉和水芹菜、苏子叶、小白菜等等,放上些乒乓球大小的土豆,放在一起炖,当然上面是满满一层辣椒,园子里现摘的,还盖了层嫩嫩的辣椒叶,加了很多酱油,味浓,油红。第二道菜,妈妈到园子里掐了点嫩嫩的酥子叶,裹蛋清,油炸。香酥而脆,入口即化,却又有股子沁人的野味的清香。第三道菜,是打饭包用的青菜。第一层是生菜,翠绿;第二层是酥子叶,深绿;再抹上妈妈亲手做的辣椒酱,红红的,酸中带甜,放一勺铁锅稻草烧出的大米饭,那叫个香!接下来是小白菜酱汤、辣白菜。最后一道菜,是炖得通红的鲤鱼萝卜,当然也是铁锅炖的。真是下饭啊,每个人都吃出了汗。后来很久,对那顿饭,朋友们还频频提起。

    父亲一是被母亲照顾惯了,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民族习惯吧,一辈子不进厨房,不帮着拿碗拿筷,每次吃饭都是母亲摆好桌子才过来。生病时更不用说,都是母亲给找药,吃什么,吃几片,什么时候吃,母亲说了算。父亲壮年时一次去野外搞森林调查,感冒了,高烧,也不知道找点药吃,就在大森林里找个驿站买瓶水果罐头,强迫自己吃,吃了就有劲了,就有力气走出大森林了。那时候,不知道父亲是不是想起了母亲端水拿药的手。

     成家后的奔波中,有一次和丈夫闹了矛盾。那一段单位忙,家里累,身心俱疲,老公又不理解,我委屈了,下一顿家里有客人又得八个菜,我摔筢子了,我跑到母亲家,什么也没说,睡了一觉。母亲是不允许出嫁的女儿说婆家是非的,说了,准挨训,也不许说自己老公的不是。我回家说累了,睡一会。母亲什么都没说。她一趟趟轻手轻脚地进卧室来,给我盖被,打开电褥子,调到高温,调到中温,调到低温,一趟一趟地进来,出去,一次次轻轻的关门,生怕我醒了。其实我哪里能睡得着呢。母亲就这么一次次给我调电褥子温度的时候,那手就在我脸的旁边,那时候妈的手已经有了老年斑了,看着这一双手,想起母亲这一辈子的辛苦,这双手干过的活,帮过的人,我好像感觉到手的温度了,像母亲对女儿说的那样姥姥的手是药手,一揉就哪儿都不疼了。一肚子的委屈都变成了矫情,想一想真没什么值得委屈的,我起来了,告诉母亲我回家了,家里一大堆事呢。像打了鸡血一样赶奔菜市场,鸡呀鱼呀买了一堆,回家煎炒烹炸,照着母亲做菜的样子一一操练。一屋子又是欢声笑语。

    可是母亲衰老了。双手开始发抖,今年快八十岁了,抖得越发厉害。端水,水杯颠着,水洒一地。拿药片,往出倒的时候,不是多了就是倒不出来,不然就洒得哪儿都是。但就是这样,母亲还是有用的,离不开的。一次弟弟出了车祸,第二天清醒了,四十岁的人了,第一句话就是我找我妈。我们哪里敢让母亲知道,变着法儿地哄着劝着,我坐在床角,把弟弟腿架到我肩上,不行,还是疼,我找我妈,弟弟说。没办法,我给母亲打电话,我说妈呀,你外孙女馋你做的鸡汤了,你给做一只呗。当时女儿读高中,需要营养。母亲一听需要她了,忙不迭地让八十岁的父亲去市场买鸡,做了鸡汤。一盆鸡肉取回来之后,我拆成若干份,给弟弟煮粥,吃了几天。吃完了,不能再找母亲,我回家精心做粥,枸杞呀枣呀放了很多东西,煮了一夜,拿到医院,弟弟吃一口就不吃了。不好吃,没有妈做的好吃!没办法了,才告诉母亲实话,母亲急忙忙赶到医院,又急忙忙回家精心做食物,弟弟吃了好了起来。

    母亲的那双手,已经老迈,老迈得让我心疼。我总想,让我的手,现在就替过母亲的手。


佛  心
    小时候,隔壁邻居家来个亲戚串门。这个阿姨和母亲年龄相仿,穿戴得体,一看就是个养尊处优的人。她看到母亲每天下班做饭、洗衣服、养鸡,还要织毛衣、卖种蛋、自己裁剪衣服、种花、下酱,忙得一点闲暇都没有,隔着板皮木条夹成的墙,她半是怜悯半是鄙夷地说:这样活着不是傻子么?妈听见了,没生气,笑了。妈说,傻就傻呗。

    妈确实有点“傻”。妈跟钱不亲。你说她是善良?可是善良也是有限度的,比如我,我自认为自己是善良的,遇到乞丐总会给几块钱,反正也不会影响我的生活品质,随手而为呗。妈不。妈帮起人来倾其所有。我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每家大人工资基本都是36块钱,家里老的小的要靠这钱过一个月。快过年了,邻居家两口子吵架了,越吵越凶,不一会,女人的哭声、男人的骂人声隔墙传过来了。妈靠墙边地听了一会,听出眉目,是没钱过年了。妈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来,一会坐下,一会又站起来,一跺脚,把朝鲜族的立式箱子打开,再打开里面唯一的一个抽屉,把家里准备过年的钱拿出来,全都拿出来,五元,给邻居家送去了。邻居家的争吵平息了。我家过了一个紧巴巴的年。

    跟老家的亲戚也是这样。谁家盖房、娶媳妇遇到困难,妈是真急,自己家亲戚这样,奶奶家亲戚也这样,有多少钱往回寄多少钱,不够,出去借。家里一直没什么积蓄,但好像一直也没太觉得穷。妈过日子,不像别人家女人那样收拾屋,打扮孩子,妈,怎么说呢,那个年代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倒觉得有点“文艺范”。小时候家里养鸡,有鸡栏,鸡粪在夏天会有味道,妈就挨着鸡栏弄个花圃,一夏天,满院灿烂。妈做饭好吃,花样多,经常做朝鲜族特色食品。妈唱歌好听,嗓音低柔,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储存了那么多朝鲜族的民谣,比如《豆满江》、《红桃的眼泪》,还有故事、传说。老家的故事也很多,闹土匪、闹鼠疫,踩着细细的稻田埂一路奔跑背着二舅上学……妈有个特点,她的记忆里全是美好的东西。就像单反相机上的滤镜,妈自动把不想要的东西过滤了。她讲,怀二姐的时候,馋苹果了,馋得不行。自己跑到东市场,转悠了半天,到底没舍得买苹果,买了一个大萝卜。妈说,那萝卜,粉嘟嘟的,看着就好吃。回家摆到窗台上,越看越好看,实在馋了,切一牙,馋了,再切一牙,一个人把一个大萝卜全吃了,那个水灵啊……妈每次提起这段往事,表情都很陶醉,好像吃的不是萝卜,是世界上最美的仙果一样。

    年纪大了以后,妈主动“吃亏”的毛病还是不改。她从不下楼和别人聊天,怕有是非。但几个朝鲜族老太太常来家找妈玩,玩朝鲜扑克“花图”。其中有两个老太太性格要尖,说话总是说“上风头”话,有时候玩玩两人互不相让,就有矛盾了。妈当和事佬,柔声细语地,劝了这人劝那人,有一次劝大劲了,两个人一起冲妈来了,把妈委屈半天。说下次不劝了。结果呢,还劝。有一个老太太,满头银发,老人家们互相称呼就叫某某妈妈,叫我妈是“森妮嗯妈”,就是善姬妈妈,善姬是大姐的名字。这个老太太,我们都叫她白头发阿麽妮,白头发阿姨的意思。八十几岁了还自己生活,离妈家不远,有事就给妈打电话。有一次来电话了,森妮嗯妈,我家停水了,咋办呀,我连方便面都吃不上啦……白头发阿姨说话嗓音高,喊着说。她可不像妈那么勤劳,成天掉着样给孩子们做好吃的,可能是年纪大了懒得动,她一箱一箱地买方便面吃。妈去了,大小两个塑料桶,灌满了水,下四楼,过一条街,再上二楼,给白头发阿麽妮送水去了!我是事后听说的,很是生气。妈腰间盘突出,严重时下不了楼,又是贴膏药,又是烤电按摩的,能试的都试了,她却不顾腰病最怕提重物,78岁的老妈,给82岁的白头发老太太送水去了。

    妈可能真“傻”。用社会上的眼光衡量,我们姐儿几个日子远远不能说过得“小康”,没豪宅没名车,有的还要自己谋生活。妈不这样想,妈心里,她的儿女都过得最幸福。弟弟店里生意好,妈乐;外孙女考上特岗教师,她乐;大姐买新房,妈美得呀,爬上五楼去给打扫卫生,说房子可好了——廉租房能有多好?妈却满足得不得了。
有一次,与世无争的妈却跟别人生气了。那年我用棕榈床垫觉得好,就给妈也买了。妈美滋滋的,老太太们来打“花图”,妈就跟人家显摆。白头发老太太说一句:现在床垫都是黑心棉。妈本来汉族话就说得跑腔跑调的,一生气,又不知“棕榈”怎么说,急了,哗地一下把床垫的拉锁拉开,拉着人家手去摸:你摸,你摸摸!这是黑心棉吗!

    妈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家孩子好,也相信世界上没有坏人。妈也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妈多年身体不好,心脏病,自己以为活不了多大岁数呢,现在就满足,就说我活一天就知足一天呀……妈还感激党。妈算帐,上了多少年班,现在领了多少年退休金,不干活领钱的日子比干活领钱的日子都长!上哪找这好事啊。妈容易满足,眼里全是别人的好,我也愿意让妈高兴,在饭局上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想办法领妈出去吃。妈配合,吃了就高兴,不像爸似的,不愿意动,得使劲劝才去。妈愿意吃鱼。有一次,我领全家人去吃灶台鱼,冬天,一家人围着大灶台吃得热火朝天的,还是野生鱼,妈吃得特别满意,长叹一声,唉呀,这辈子总算吃饱一次了。全家人都笑翻了,我在桌子下面赶紧踢妈腿,这老太太呀,前一天弟弟一家刚请她吃了饭,你让儿媳妇怎么想!妈反应过来,嘿嘿笑。

    就这样,妈还说我傻呢。我给妈买东西,妈觉得借我了天大光似的。频繁打电话给我,吃排骨打,做咸菜也打。吃了不算,还得往家拿。有一天,见我不在妈家吃,就给我拿一团和好的面和拌好的馅,让我回家包饺子,我有点不好意思,自己给自己下台阶:真是姥家的狗吃饱了就走呀,吃了不算,还天天往家划拉。妈大声说,你给我花的比这几倍都多,你不会算帐呀?你傻啦?

母 亲 花
    五十多年前的冬天,母亲从长白山下的一个小村庄,一个人,穿着朝鲜族的白衣长裙,风尘仆仆地来到内蒙古。当时,母亲一句汉语也不会说,父亲又出差去了外地,在这个混杂着蒙汉语的边陲小城,母亲比划着,询问着,一路艰辛地找到了父亲的单位。从此,母亲就生活在这个叫乌兰浩特的地方,到明年的一月份,结婚六十年了。

    母亲爱花。不管搬家到哪,家里都溢着花的芳香。

    第二个家留给我的记忆最深,在那里,我度过了八岁到二十岁的快乐时光。那是一个开满黄花的小院。小小的院落里,一进门是一条水泥通道直通家门,一侧是木板夹成的墙,另一侧和仓房之间,先是一个鸡栏,然后是一个小小的花圃。每天我有一项工作,拿着一个大大的黄色的塑料瓢,去鸡栏里捡鸡蛋。那时我最不爱干这个活,因为有只五色斑斓的大公鸡,可能是欺负我人小吧,总是追着我啄。母亲一进去,鸡儿们就老实起来,听话地等着母亲喂食。接下来的那个花圃,母亲总是种了各色的花,高的西番莲,矮的马畲菜,有时候还有漂亮的大烟花,单瓣的,双层的,把小院打扮得鲜艳芬芳。母亲侍弄花草时候还唱歌。一边摆弄着半人高的波司菊,一边用朝鲜语唱,红桃呀,别哭了,哥哥在这儿呢……母亲的嗓音低沉温柔,在阳光里,神情专注,眼光温柔,给我留下经久的回忆,成年后几次离家出差、学习,经常想家,一想家先想的就是母亲种的花,母亲的歌声,想起那些在风中摇动的黄色粉色的半人高的西番莲。

    母亲勤劳是很多人称道的。母亲利用休息时间养鸡,经常杀鸡给家里人吃,小弟吃着母亲亲手喂的鸡,个子就一天天疯长起来。母亲还卖种蛋,记得那时候总有个收鸡蛋的人来家里,拿着母亲选出来的鸡蛋对着太阳照,然后小心地放在筐里,也不知照些什么。母亲织毛衣,每天稍有空闲,就把线啊针啊在手里缠来绕去的,绕出了美丽的衣裳。说不清有多少人穿过妈妈织的毛衣了,母亲织完就忘了,别人没忘。有的毛衣飘洋过海到了韩国、朝鲜。有好几次,遇到多少年不见的初中同学,一聊起来同学们先说,哎,李善杰,我还穿过你妈织的毛衣呢记得不?

    跟着母亲,我到过小城的西和东,在小城里留下许多童年的快乐记忆。东边,旧桥下面,有一条浅浅的清澈的河,母亲常领着姐姐和我去洗衣裳。母亲和姐姐选了光滑的石头,在上面又是捶又是踩,我就到处采花。河两边有一种蓝色的花,花瓣沿茎环绕而上,细细碎碎的花很美丽,不知道为什么被称为“耗子花”。还有一种黄色的花,我们叫它“苞米齐子花”,很形象,也很美。小城西边留下的印象就是大一些的事儿了。母亲的单位在西郊,她在那里种了很多的西番莲。母亲病了,每天要到单位的医务室输液,母亲就用自行车带着我一起去。那年刚演完电影《卖花姑娘》,我穿着母亲给我新做的朝鲜族服装,上衣是短短的黄色,袖子上是五色织锦,裙子是咖啡色的薄纱,上面有一朵朵各种颜色的绒花。每天要一个打吊针的盐水瓶,里面插一朵西番莲,一有人逗我“卖花姑娘来了,卖花姑娘来了”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地唱:“冠撒西哟,冠撒西哟(卖花来哟,卖花来哟)……”

    到了第三个家,现在的楼房,母亲苍老了。近些日子腰不好,下不了楼了。妈还是歇不下来。她把旧衣服剪成条,搭配着颜色编成坐垫、踏垫;她把不穿的户外的衣服裁剪成买菜用的兜子,给孩子们发,说又防水又环保。妈家的花开得旺盛,什么花儿到了妈手里都开,红的紫的黄的,姹紫嫣红。这还不算,她让我们给拿回来土,在三楼和四楼楼道缓台处的窗户里,种了满满一窗台花儿。芨芨草,“姜丝辣”……光喇叭花的颜色就有粉的、紫的、白的三种。上楼的人们走到这儿,总要停下脚步欣赏一会。每次我从母亲家离开,下楼的时候,回头向上看,阳台上,花开灿烂,母亲扶着窗台向下望,一直望到我走过拐角看不见了。花白花白的头发在夕阳里白得耀眼,成了记忆里永远的风景。

    离开妈家,向自己家走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想,妈,我愿你今天的样子,就是我明天的样子。

    还有,妈是个好人,岁月,你别伤害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