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谈《搁置》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以下所写的,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文艺评论,充其量是一种雾里看花的努力,但也不乏水中望月的执着。我是说,我将坚持“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权利,放松身心,随着这篇叫《搁置》的小说作一次小小的精神漫游。如此而已。

      搁置是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因而带来焦虑;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未知的状态,因而又带来猜想,甚至希望,乃至憧憬。对于享受着世俗人生安稳的寻常百姓,他们对搁置感到焦虑不耐。而对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知识分子(不仅指知识分子这一外在身份,也包括带有知识分子气质的人),他们因搁置而猜想、希望、憧憬的可能性会大得多。发展到极端,便是对这种“迟迟不见分晓”的过程本身产生依恋和沉迷。

      古人在国画中讲究留白,在园林建筑中也懂得利用空间,塞得太满被视为大忌。但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却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断用后事刺激着读者的胃口。读者也由此给培养出寻根究底、不看到大结局绝不罢休的阅读心理。谁死谁生,恩怨情仇,必得有个了断;主配角的下场务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放心合上最后一页。换言之,重要的是结果。绘画与建筑中留有余地,讲究回味,含蓄蕴藉的格调,在章回小说中除《红楼梦》以外很少得到体现。这真是个意味深长的现象。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会有这样悬殊的审美心理。

      夏冰的《搁置》从这里入手,呈现的艺术面貌,对于习惯全须全尾的读者,肯定是个挑战。在大部分的篇幅里,我们只看到状态,看不到情节;只看到主人公做着一些可有可无的琐事,观察一些不太相干的物事,加上一些并不提供多少信息量的内心独白。好不容易到了小说结尾,书中人可以继续搁置,作者夏冰却不能就此搁笔,总该做出某种交待了吧,却又不是。我们看到主人公的熟人被捕,有数面之缘的大爷猝死,这两个带有“终结性”的事件,与其说是某种悬念的消解,还不如说是新的悬念的产生。而那个和他约好了谈生意的人始终不曾出现,那个小女孩何去何从也没有点明,就连作为核心意象,反复出现的摩托车属于谁,为什么向右倾斜,何时倒下,上面的积雪为何迟迟不融也都只有问题没有答案,只有谜面没有谜底。

      作者对摩托车的处理,有些像张爱玲在《秧歌》中对被宰的猪的描写。一组镜头,迟滞,放大,不带感情,那么无人性的注视着,却正因其不含主观色彩而格外的冷静超然。那头猪象征了村民,是被宰割者的“共名”。摩托车则象征了悬置,是人世间一切若有所待者的浓缩。只是作者全无同情,一路写来,任其发展,更见惊心。
《搁置》一直到最后,主人公也没有在十字路口中选择一条,没能决定是否回家,结束这种在常人眼中早已毫无意义的停驻。

      作者写了主人公,而主人公正在写一篇刚起头的小说(照趋势看多半是有头无尾的),这里面至少有三个层次,两番心境。主人公对“等待”着了迷,作者似乎又对主人公的等待着了迷,细细刻划、分析、咀嚼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缕思维。在这一刻,值得注意的反而不是叙事手法上的创新和文章气质的独异,而是作者与主人公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契合,在何种层面上心灵相通,在“等待”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判断上是否完全实现了叠加与重合?

      这些问题,最终也只能付于搁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