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我的麦收

2021-12-23抒情散文李会和
我的麦收农历的七月,过了大暑,弥河两岸的沙滩,就是茅草的天下了,大老远地,一眼望过去,就能看到白茫茫的一片,微风拂过,前仰后合的,波浪一般,让人在苍茫里沉醉不已。最是普通的生命,一下子在苍茫的洁白里张扬起来,对生命的敬畏,在弥河边上蔓延开来……
 我的麦收
  农历的七月,过了大暑,弥河两岸的沙滩,就是茅草的天下了,大老远地,一眼望过去,就能看到白茫茫的一片,微风拂过,前仰后合的,波浪一般,让人在苍茫里沉醉不已。最是普通的生命,一下子在苍茫的洁白里张扬起来,对生命的敬畏,在弥河边上蔓延开来,无边无际。这个季节里,茅草是最茂盛的,叶片,变得柔韧起来,扯不断撕不烂。生命,无法选择由来的形式,普通,却一样可以用浩荡的形式苍茫。
  我的记忆里,放学后,到河边割茅草,就是那个时节里最主要的任务。一筐一筐的茅草割回来,精挑细选,把叶片细长整齐的茅草挑选出来,放在火毒的太阳底下暴晒。为保持这些茅草的柔韧性,期间还要不间断地淋一些水,几个日头下来,起先还坚挺着自己生命的茅草,已经如同松散的长发,不干不湿,柔软顺滑,韧而不涩。把这些茅草一小捆一小捆收拢到一起,拿到房间里储藏起来,青草的气息就氤氲了整间房子,透进房间的毒日头都清凉了许多,这样的气息,会一直在屋子里蔓延着,一天又一天,悄然对视着下午的日头,瞅着它一筷子一筷子缩小着自己的影子,直到清冷的霜把树梢的蝉鸣瑟缩回去。
  初冬的时候,置放在墙角炕边的茅草被翻了出来,一捆一捆的,还泛着葱绿。每个夜晚,暗淡的煤油灯下,坐在小板凳上,我开始将这些茅草搓成一根根草绳。用茅草搓成的草绳,我们那里叫“草约子”,到现在为止,我也没弄清是不是该用这个三个字去写这种草绳的称呼,像我们家乡的很多土语,总是在我的记忆里盘旋着,冷不丁在脑海里冒出来,很亲切,却无法找到恰当的词语写下来,这种亲切,也只能以一种温馨的方式,一次次浸润着我漂泊已久的疲惫,家乡,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温馨里积累着酝酿着,慢慢发酵成家乡的背影,仿佛触手可及而又遥远缥缈。
  草约子的搓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跟给女孩子编辫子差不多。三股茅草叶子拈在掌心,一股一股交叉辫起来,再用双手的掌心搓结实,辫到一米多长的时候,两头打个死结,就是一根草约子了。搓好的草约子,五十根扎成一个大捆,放到阴凉的地方阴干着,积攒多了,阴干的也差不离儿了,就可以拿到生产队去卖了。一大捆,可以卖两毛钱,一冬下来,能挣个七块八块的,来年就可以解决大半年的笔本费用了。搓草约子,是母亲手把手教我的,她搓的草约子,圆润柔韧,粗细均匀,没有半丝毛刺,看着都舒服。我搓的草约子,毛刺多,粗细也不均匀,看着结实,用力一拽就能散掉,每次拿到生产队去卖,总遭保管的数落,挑肥拣瘦的,甩出不少,也会扣去我不少钱。生产队收购的草约子,是准备来年用来捆麦子的,把散乱在地的麦子约束成一排排站立着的麦个子,家乡人之所以要把这种草绳叫“草约子”,大概就是这种意思了。
  卖到生产队的草约子,全部储存到生产队大大的仓库里,占去仓库的大半个空间。待到来年,麦穗一黄,几个毒日头下来,就该开镰割麦了,储存在仓库的草约子,一大车一大车拉到田间地头,男人在前面挥弓腰哈背用镰割麦,妇女们在后面,一大捆草约子缠在腰间,抽一根,捆一抱匍匐在地的麦子,早上还翻着麦浪的麦地,还不到晌午就空旷下来,站成满地的麦个子,一排一排,瞭望着曾经属于自己的怀抱。
  从初秋,割茅草,晒茅草,直到初冬的晚上开始搓草约子,这一切,都是在为来年麦收做着准备,麦收,于我及那个年代大多的孩子来说,是从初秋开始的,是从我手掌上浓郁的青草气息开始的。
  真正的麦收,是大人们的麦收,是从压场开始的。过了芒种,田野里的风开始热了起来,卷着火辣辣的麦香四处游荡,大晌午头儿,被水泡透后又扬了一层厚厚麦糠的生产队大场院里,火毒的日头下,碌碡被马拉着,绕着场院吱扭扭不停地转,一圈又一圈地碾压着希软的场院,碾压几遍,泼一遍透水,再铺一层麦糠,接着压。压场,是大人的事,也是细致活儿,没我们孩子什么事,大人也绝对不会允许孩子进到场院中间,怕在场院里留下脚窝儿。压场,只是大人们麦收的前奏,我和许多的孩子们一样,喜欢凑到生产队的大场院里,围在大树的荫凉下,听赶马人亢奋的吆喝声,还有鞭子甩在空中,鞭梢儿掠过火热的风,撕裂着空气发出的啪啪啪清脆的响声。场压得差不多了,麦糠除去,大场院就平平实实地,有了滑腻的感觉,日头下能泛出光。
  压场要把场院压得平滑如镜,没有丁点儿坑洼,不然,打场扬场掠场,都会留下一些麦粒儿,那个年代,一粒麦子,比金子还金贵,谁无端丢掉一粒麦子,都会遭到白眼的,因场院压得不平作践了麦子,更会被人耻笑。场院的边边角角,碌碡压不到,还是有一些不显眼的坑洼,得用木呱哒一点点拍平拍实。木呱哒,又是用家乡的土语命名的一种工具,很简单的一种工具。厚重结实的一段枣木或槐木被刻成带把儿的圆木棍,前面一长段,上面是弧形,下面是平整的平面,没有一丝裂纹,后端是短短的木把儿,人握着木把儿,用前面的平面使劲拍击地面,发出呱嗒呱嗒的声音,这或清脆或厚实的声音,大概就是这个朴拙的工具名字的来历了。我曾无数次使用过木呱哒,用它拍过生产队的场院,拍过承包到户后自家的场院,还用它一点点把余头(扬场剩下的残留麦穗)里的麦粒一粒粒拍打出来归仓。不管是拍场院还是拍余头,人都得蹲在大日头底下,仔仔细细使劲拍,汗流浃背的,用不上多长时间,虎口被震的生疼,几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现在想来,整个麦收,这是我干的最累的活儿了。
  有次回老家,在放粮食和农具的房间里又看到了几根草约子,还看到了木呱哒。草约子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了,也一定不是我搓的那些草约子,岁月,早把它的葱绿和迷人的青草气息捎走,留下的是时光的斑点,放到鼻尖,泛着悠悠的霉味,静静诉说着它的久远。木呱哒,倒还是我使用过的那把,枣木的,端到手里,沉甸甸的,算起来,也有三十几年的光景了,平面还没有粗糙没有裂纹,却也没有了当年莹莹的光泽,轻轻将它放在窗台上,阳光投进来,在它近乎愚拙的朴实的身子上面萦绕着,散射着斑驳的光,这些光,在那一刻,寄存在我眼神中的是家乡的朴实,是家乡人的身影,像它拍击地面时呱嗒呱嗒的响声,单纯,厚重。收获和踏实,是需要用朴实和厚重夯实的。
  压场,开镰收割,割麦穗,打场,扬场,到把晒干的麦粒归仓,那个年代里,麦收时节,总要持续十天半月的,整个田野,在那十几天里,是睁着眼睛的,所有的大人孩子,就在田野的眼神里疲累着,困乏着,直到那眼神自己被自己疲惫,被骤然的空旷替代,田野,才会在一片静寂里袒露着胸膛安然睡去,悄然等待着新的生命的植入,重新开始新生命的酝酿。
  一个麦收时节,对大人们来说,没白没黑的,连轴转的疲倦,剥了一层皮一样,麦粒子一归仓,村里村外,都是一片安谧,太阳一下山,猪羊归圈,鸡鸭回笼,天还没完全暗下来,走在小街上,就能听到震天响的呼噜声,一个村子,在麦收的尾声里,被疲累的呼噜声将静谧和温馨放大到无限。
  日头还毒着,风还火辣着,田野倏然在火热里静寂了下来,空寂的原野上,有了成群结队捡麦穗的孩子,麦收时节,也就看到了自己的尾巴,快结束了。外出读书时,曾看过朱尔•布雷东的那幅很有名的《拾麦穗的女人》的画,怎么看怎么感到别扭,说不出的别扭,总感觉,画中的女人,哪是在拾麦穗,那种悠闲那种宁静,还有远远近近的田园风光,一直让我固执的认为,那些或弯腰捡拾麦穗的女人,或坐在麦垛边的女人,怎么看都像是在金色的阳光下享受着一种静谧,至少,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我们捡麦穗的现实和心情挂上号的。说实话,顶着火毒的日头,在毫无遮拦的空旷的田野里捡拾零零碎碎的麦穗,怎么说,都是辛苦的事情。辛苦归辛苦,每个孩子,包括我,都知道粮食的金贵,常常是在一块麦地里来回转好几遍,就怕还有遗落的麦穗,甚至,连被碾压到土里的一些麦粒子,都要小心的抠挖出来,装到口袋里拿回家。三五成群的孩子,在火毒的日头底下,一遍遍来回穿梭,把本就空旷起来的田野变得愈加空旷,麦收时节,被孩子们的身影彻底淹没在了。
  前几天在操场上散步,围栏的外边就是一大片麦田,淡淡的夜色里,大型的收割机轰鸣着驶过,身后,是齐整的麦茬和粉碎的麦秸,那么一大片地,眨眼的功夫,一片空旷,只留下浓浓的麦香在淡淡的夜色里继续弥漫。站在操场边上,眼见着一片金黄倏然消失,没有来由的,眼睛有些湿润,那些麦茬,让我看到了我的麦收,看到了故乡的背影。
  麦收,几天里只剩下空旷的田野,不用草约子,不用木呱嗒,也不用压场扬场,干燥的麦粒,在仓里悄然安歇,除了麦香,还有一缕淡淡的柴油味和混凝土的气息,静然把岁月匆匆的背影一起储存。

在他乡,我没有麦收,只能凝望麦收,在我的心里。
[ 本帖最后由 李会和 于 2011-6-23 20:22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