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嘉定虎踪遗迹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嘉定虎踪遗迹
                                                      文/围庭


       2002年5月的一天,我在上海金沙江路的三味书店购得王春瑜先生的《明清史散论》一书,里面有篇“明清江南虎踪”的文章引起我的好奇心。文章说四五百年前,上海苏州常熟一带有野生老虎出没,并伤及百姓。其中说到崇祯四年(1613年),上海嘉定外冈“有黑虎藏匿金氏宅后竹园中,乡民挺利刃刺之,被伤者三四人。数日后,大雾中往西南而去”。上海金山也有虎。清顺治十五年(1658),“有白虎一只,闯进县城内,负一老妪去”。这些描述让我有些惊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惊讶的是仅几百年以前上海一带还有野生虎存在。老虎是食肉动物,老虎的生存依赖,是有很多野生动物可以供它猎取,可见那时的上海自然生态还是很原始的。疑点是《中国通史》说明清时江南人口稠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经济繁荣的事应该没有什么可说的,人口稠密看来要打点折扣,那时候的村庄很可能寥寥可数,绝不会像现在三里一村五里一庄的,否则的话,野生的老虎怎么藏身躲闪?老虎赖以猎食的野鹿野羊之类的食草动物又怎么生存呢?看来通史描述的当时人口稠密的状况有夸大其词之嫌。不过自打这以后,明清时江南有野生虎、上海有野生虎的概念一直在我的印象里。

      上月去嘉定博物馆拜会征伟兄,蒙他惠赠嘉定博物馆的馆刊《疁城文博》(二0一八年第一辑)一册,拜读后,对陶喻之先生写的“嘉定伏虎庙史迹再议”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触及了十八年前读“明清江南虎踪”一文的记忆,遂从书架上找出王春瑜先生的《明清史散论》重读。一样讲江南有野生虎,和王文不同的地方是,陶文在时间上上溯至宋元时代,更让我感兴趣的是,陶文提及了嘉定的伏虎庙及伏虎村。有伏虎庙,说明当时猛虎肆虐,行人常受其害,有的甚至命丧虎口,因而为民除害的地方官员和社会贤达要立庙以示震慑豺狼虎豹。而伏虎村的命名,一定与当年有人在此曾设伏或偶然遭遇窜入的猛虎并将它射杀的事有关。不管怎么说,一村一庙以实物佐证了上海曾经有野生虎出没的事实。我向来有探幽访古的嗜好,遂决定前往一游。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原籍在嘉定的植多兄,一样有这种嗜好的他异常兴奋,说:我们哪天约个时间一起探访。

      高德地图查清伏虎庙和伏虎村的位置。某天的下午与植多兄出发了。我们开车去的。首站前往伏虎村。是日春阳熙熙,油菜花灿亮一片,驱车在乡间公路上绝对是一种享受。伏虎村好找,它是一个自然村。村委会门口有块水泥构筑的大招牌,伏虎村三个大字赫然在目。站在伏虎村三个大字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六七百年前的某月某天:那天,一只祸害村民多日的猛虎终于被人伏击致死。村民为刃刺这只大虫,究竟付出多少惨痛的代价,我们今天已经无从知晓,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当时仅凭砍刀弓箭这样的冷兵器,打死一只凶猛的老虎绝非易事,闻讯后,村民们欣喜若狂,欢呼雀跃,又敲锣又打鼓,有人唱起歌,有人还跳起了舞蹈。我想那种场面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不一会儿当地的父母官坐轿子来了,衙门里的捕快来了,地方上有名望的贤达之士来了,就连妓院里的最最当红的头牌也来了,她说她要为打死老虎的男人们弹一曲琵琶曲(美貌的女人通常是崇拜英雄的)。庆祝之后按惯例是表彰,众人一致议定把离这儿最近的村庄重新命名为伏虎村。几百年过去,朝代换了一代又一代,但伏虎村作为村名一直未有改动。是人们崇尚打虎的英雄,也是人们不愿忘记这一段历史,当然也是伏虎村三个字很霸气,住在村里的人觉得脸上有光,谁也不想改动。

      虽只是村名而已,但伏虎二字让人觉得有种浩然之气,一种能辟邪镇恶的正气。在村委会门口摄影留念时,特意嘱咐植多兄一定要把伏虎二字摄入我身边的图片里。

     伏虎庙不太好找。原因是它早在二十年前从原址搬迁了。搬到哪儿了呢?陶文说搬了到浏河北岸浏河岛风景区上海市少年儿童活动基地内。几年之前我在参观全国新农村示范村毛桥村后,曾去浏河岛风景区游览过,整个风景区占地一千多亩,像个大花园,岛上有许多建筑,陌生的游客如果要找一处不太显眼的建筑是非常不容易的。从伏虎村到浏河岛风景区有七八公里的行程。我们七弯八拐,终于找到了浏河岛风景区,但景区的大铁门此时却紧紧地关闭着,告示上写着停止营业几个字,落款日期是几个月前的事了。这让从很远地方赶来的我们十分失望。连大门都不让进,就别再说到里面去寻觅伏虎庙了。看大门的是位老者,门卫室里有点乱糟糟的,猜想这儿一天里难得有人上门询问,看门人无事可做,索性盖着一件长大衣,躺在竹椅上闭目养神。我与植多兄心有不甘,与老者搭讪,希望他能放我们进门看看,一问一答,由于老者当地口音很重,我们听不懂他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但看他的手势,好像是并不反对我们入内,我们乘隙推开半锁的小门进去。看门人带有告诫意味地向我们啰唆了几句,意思是说勿要在里面多待,兜兜就可以出来了。说完他再也不管我们了,任我们自由飞翔。

      景区里树木茂盛,寂无一人,除鸟儿叽叽喳喳地鸣叫以外,没有其他声音。鸟粪点点滴滴零散落在地上。看得出来,这儿确实是很长时间没有游客光顾了。左看右顾,没有头绪,不知先往哪个方向去找。正踌躇,远处有一男子骑着助动车飞身而来,我们叫住他,打听伏虎庙的位置。他听了我们一番言谈,哈哈大笑,说幸亏遇见他,否则我们越往里走,离伏虎庙越远。原来伏虎庙所在的上海市少年儿童活动基地不在我们进的这扇大门里,而是在马路对面的一个独立的大院里。他说:“少年儿童活动基地不事先联系落实的话,它对外是不开放的,伏虎庙紧挨门卫室,你们私下里和门卫商量一下,让他放你们进去看看。”“高人指点”让我们欣喜万分,遵他所言,我们果然一点儿也没费劲就如愿以偿了。

      伏虎庙建筑约为一百平方米,建筑样式为硬山式,青瓦平脊,重檐戗角,福寿瓦当。木门木窗油漆得铮亮。考虑到我们是与门卫协商非正式进来参观的,所以看见伏虎庙庙门紧闭,也不好意思再次央求门卫去取钥匙开门让我们入内瞻仰,而那个好心的门卫也怕上头责怪,紧跟着我们,唯恐我们脱离了视线。算是彼此“关照”吧,我们在庙门前匆匆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很不情愿地“落荒而去”。不过总算看到了伏虎庙,心愿有了着落。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瞻仰以“伏虎”二字命名的庙宇,觉得有点意思。而非常有意义的地方是:十八年前王春瑜先生的《明清史散论》给了我嘉定有虎的印象,十八年后陶喻之先生的文章使得我有兴趣前往嘉定寻访伏虎村和伏虎庙,读行结合,了却了心头一桩事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