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史学笔记 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

2020-09-17叙事散文李灿
二十二、可怜之人往往也有可恨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很流行。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绝对了一点,我把它改成“可怜之人往往也有可恨之处”。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可怜人都不值得同情,那样说就太没有人情味了,也不符合事实。然而,很多时候可怜之人不值得同
  二十二、可怜之人往往也有可恨之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很流行。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绝对了一点,我把它改成“可怜之人往往也有可恨之处”。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可怜人都不值得同情,那样说就太没有人情味了,也不符合事实。然而,很多时候可怜之人不值得同情也是真的,因为他们确实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西汉时,汉景帝刘启曾经打算把皇位传给兄弟梁王刘武。袁盎就劝谏皇帝,传承制度要明确,否则国家会乱。结果,梁王很生气,派刺客把他干掉了。有人会说:“袁盎忠心为国,竟然遭受暗算,实在可惜!”其实,这个人压根就不值得同情。我们前面也讲过,吴楚等诸侯叛乱的时候,有人建议皇帝杀了晁错,皇帝居然信了。这个人就是袁盎,他说:“诸侯造反是因为晁错建议你削弱他们的势力,他们的封地被剥夺。现在只要杀了晁错,恢复诸侯原来的封地,并赦免他们的罪过,吴楚等国自然会退兵。”皇帝也真是糊涂到家了,以为真的只要向诸侯妥协,就可以万事大吉。后来听了邓公的汇报,才知道被骗了。袁盎做过吴王的丞相,吴王早就蓄意谋反,袁盎应该比谁都清楚啊!他昧着良心,给皇帝出那样的馊主意,这像话吗?皇帝也是太仁慈了,竟然没找他的麻烦。回到梁王这个问题上,梁王本质上和吴楚等诸侯是一样的,都不是善类,都想谋朝篡位。梁王当初协助中央平叛不过是想分一杯羹,并非出于公心。袁盎现在反对梁王继位,当初为什么反对晁错削弱诸侯呢?这不是搞双重标准吗?他害死晁错的时候,怎么就没想过有朝一日他也会有同样的下场呢?   与袁盎同时期的窦婴,下场也很惨。他被田蚡诬陷,最后被杀。窦婴的人品比田蚡高尚一点,按说死得也很冤。可是,我想说,这个人也不值得同情。他和袁盎是一丘之貉,当初就是他怂恿袁盎给汉景帝提建议,杀掉晁错的。也就是说,晁错的死,窦婴也是同谋。他诬陷晁错,多年后田蚡又诬陷他,这也算是报应吧!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当我们看到有的人下场很惨的时候,不必盲目同情,有的人的确是自找的。   二十三、“苛求君子,宽纵小人”让人寒心   西汉时,申屠嘉担任丞相。汉景帝刘启即位后,晁错很得宠。申屠嘉觉得自己是几朝元老,竟然被冷落,心里不平衡。晁错的内使府,门朝东开,出行很不方便。晁错于是在南边开了一道门,而门墙是宗庙的外墙。申屠嘉于是到皇帝那里告状,请求皇帝诛杀晁错。晁错于是到皇帝那里自首,也得到了宽恕。申屠嘉竟然想不开,回到丞相府后呕血死了。申屠嘉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苛求君子”,毫无度量。自己仕途上不如意了就拼命地揪别人的小辫子,这是何苦呢?看一个人是不是忠臣,要看他的思想和作为,老是揪着细节不放有意义吗?我们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晁错这个人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客观上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坏人。晁错主张重视农业,限制诸侯的势力等等,这些主张都极富远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不能因为某一件事情就去对一个人全盘否定啊!晁错私开墙门,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充其量是对先皇不敬。可是现任皇帝都没说什么,你一个大臣去多管闲事,这不是自讨没趣吗?申屠嘉竟然为这件事情把自己气死了,的确可怜又可笑。   我们说了“苛求君子”,再来说“宽纵小人”。我们前面讲到了袁盎,他做过吴王的丞相,吴楚等诸侯叛乱时,他竟然欺骗皇帝,说只要杀了晁错,诸侯自然就退兵了。皇帝信以为真,结果梦想着诸侯退兵,诸侯反而更加有恃无恐,皇帝竟然还蒙在鼓里。皇帝对袁盎的确太仁慈了,他出这样的馊主意竟然得不到任何惩罚。按照说,他做过吴王的丞相,吴王谋反蓄谋已久,他应该很清楚才对。吴王迟早要造反,晁错只是个借口。国难的时候妖言惑众,清除异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这样的人,不是小人又是什么?他犯了这样的其君大罪,竟然能够逍遥法外。我们承认汉景帝有时候太仁慈了,可是这个仁慈经常用错地方,对这样的小人压根就不该仁慈。   鲁迅先生曾经说:“苛求君子,宽纵小人,自以为明察秋毫,而实则反助小人张目。”这话揭露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发人深省。直到今天,我们很多时候对人的评价都不公正。越是想做君子的人越是活得痛苦,你越是小心翼翼,越是被骂得体无完肤。存心做小人的人反而潇洒自在,没有多少人去批评他们,甚至他们做了再坏的事也有人原谅。大家看见过长者教训小孩子吗?如果有两个小孩,一个勤快,一个懒惰,哪个挨的骂多一些?当然是勤快的这个,他扫地有人批评他没有扫干净,他给客人泡茶有人批评他茶叶抓多了或者抓少了等等。相反,懒惰的小孩,顶多有人说“这孩子太懒”之类的不疼不痒的话。而且说多了不起作用,以后反而没有人说。对小孩尚且“苛求君子,宽纵小人”,成人的世界还能好吗?   二十四、顺着别人的立场说话才能被接受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找到烛之武,让他游说秦穆公。烛之武说:“我年轻的时候都没有什么作为,现在老了,还能干什么呢?”郑伯就说:“我不能过早地发现你的才能,这是我的错。可是,郑国灭亡了,对你老人家也不利啊!”烛之武这才捐弃前嫌,临危受命。郑伯这话说得就很高明。试想,他如果说“你赶紧帮我吧,不帮我我就惨了!”之类的话,烛之武会很厌烦。你有这样的下场你活该,关我什么事?但是,站在烛之武的立场上说,效果就好了。首先,我过去对不起你,现在也道歉了。而且,秦晋两国军队到了郑国,你还能高枕无忧吗?没有国哪有家呢?   还有我们前面讲的范雎说秦王。范雎当然担心自身的安危,万一被秦王弃车保帅了怎么办?可是,范雎没有直接说:“我担心太后和魏冉他们的势力过于强大,我跟着你有生命危险。”如果这样说,秦王会认为他胆小怕事,瞧不起他。范雎说“只要能帮助你,我死了没什么。我怕的是,天下的贤士看到我被害了,想进谏的都不敢进谏,想投奔你的也不敢来投奔你。这对你不利,大则祖宗基业不保,小则你的处境危险。”这么一说,效果就不一样了。秦王一想,是这么回事。我现在正需要一大批人才来帮我,如果我连一个范雎都保护不了,那谁还敢依附我呢?秦王当即做出保证,让范雎畅所欲言,不要有所顾忌。   我们求别人办事,不能一味诉自己的苦。要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让别人感到这个忙应该帮、值得帮,那样才有意义。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