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教育散文:那些曾喊我老师的人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非虚构作品4号】
  
  那些曾喊我老师的人
  乔洪涛
  2000年至2011年,我在某县城高中从教12个年头,教过4届高中毕业生,连同代过课的班级,共计800余人。当年,我每天给他们授课,他们每天喊我老师,如今他们已天南海北……去年开始,阴差阳错,我离开讲台不再教学,回首那些曾真心呼我“老师”的人,愈发懂得了一声“老师”的珍贵,那一声声或胆怯或诚恳的呼喊,彼年我不在意,如今我却觉得都力重千钧,深深撞击我的心灵,沉重得让我羞愧、歉疚、欣慰与珍重。我自二十岁始到三十二岁间十二年时光与他们相处,他们则是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陪我……我以最浮躁的年华最不沉静的年纪与他们最纯净最美好最灿烂的生命在一起,曾做过许多浅薄、幼稚甚至不冷静的事,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尊敬我、爱戴我、崇拜我、亲近我、思念我,如今细细想来,让我禁不住如芒刺在背,大汗淋漓,我虽然抱有一颗赤诚真心待他们,情如手足兄妹,但我知道自己做得并不完美,我欠他们好多。我想,如果能够重来一遍,我会更加珍惜,将会用我全部的生命与他(她)们一起成长。近来常在潜意识中追责自己——
  我有何德,为你们师?只不过天地乾坤阴差阳错罢了。
  我有何能,授你们业?只不过生年先后虚长年岁罢了。
  我有何才,解你们惑?只不过雕虫小技恃才傲物罢了。
  我有何品,传你们道?只不过诚诚恳恳无逾矩罢了。
  我给你们的或许只有一点点,但你们赋予我的更多,更多。
  
  教室里的孤独者
  
  青春聚在一起,除了喧嚣还有什么?偌大的教室,60位少男少女,十七八岁的年纪,即使在静谧的自习课堂上,我也仿佛可以听到他们血液里沸腾的喧哗、骨骼中拔节的声响和小心脏强劲的跳跃与呼啸,更何况是下课铃响,老师马上会把60余平米的剧场全部还给他们?喧嚣与骚动,标异与张扬,个性与特行……统统打包张贴到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不为过,那是他们独特时代独特年纪应享有的标签,完全不必含蓄不必内敛可以招摇过市,因为再大的青春荒唐和错误都是可以原谅,哦,何止原谅,站在讲台上的我简直羡慕嫉妒恨。我好想和他们一起疯一起跳一起喊一起叫一起发嗲一起卖萌,让时光倒流,返老还童,重来一遍。
  但在那一个剧场的落寞角落,华丽的幕布后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女生,她总是安安静静的,安安静静的,不言不语,独自发呆,成为这个热闹剧场上的一个静止的道具、喧嚣森林里的一株卑微的稗草。
  是的,咋一看她并不漂亮,朴素的衣着,白皙略显苍白的脸上密布着一些若隐若现的小雀斑,但是一笑起来,露出的洁白健康的牙齿暴露了她青春的本色。她成绩平平,各科成绩几乎均处于及格线以下,课堂上的她很少抬头,别人听讲的时候,她默默地读书或者写着什么东西,等别人开始做题的时候,她才会偶尔抬起头来,看一眼讲台上的我,或者埋头作业的其他人。在讲台上俯视全局,只有她总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偶尔眼神对接,她会装作若无其事地转移,看看窗外。
  仿佛有一圈看不到的围墙在她周围竖着,她蜷缩在自己营建的小窝里,旁若无人。但她的眼睛告诉我,她并不是在挑衅,也不是对我的漠视,只是,只是,她自己拥有一个别样的世界。刚转来教这个班,我还不太了解情况,我于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即使在教室里踱步到她面前,看到她桌面上摊开着的与课堂无关的英文书,我也只是微微一笑。
  我不想冒然与她交锋。
  日子一天天过去,她依然是那样子,静寂地坐在那里。像一盆假花。对,就是这样的感觉,没有活生生的血肉,也没有呼啸的内心。是死水吗?以我的经验,不是,也许会是冰面——这样的女孩子内心往往反而更执着更热烈更疯狂更决绝,只不过暂时没有通往湖底的洞口。也许需要凿冰机。但谁会费力劳神地去开一台凿冰机去钻探她呢?面对这样学生,老师一般采取两种对策:要么公然羞辱她的对抗,试图爆炸她,像对待顽劣的的男生;要么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仿佛漫漶的荒原一棵角落的小草,看见了也装作看不见——对于功利的高中教学而言,她已没有什么价值。
  但我不能这样。自从业以来我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自己的角色,我是一名“老师”,老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多地应该是对人,去“解放”“关注”“引导”那些心灵……我把她称为“教室里的孤独者”。也许这个称谓并不合适,谁能知道她的内心不是惊涛骇浪汹涌波澜呢?我还没有进入她的世界,但姑且这么呼她。这样的女孩子,常常更为敏感,更为自尊,更为脆弱也更为顽强,我已经了解了她所有外围的信息——
  1990年6月出生,工人家庭,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下岗,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她寄居在农村的年事已高的祖父母身边。她在城里读完三年级,回乡下插班(又是插班!插班生大都有心理问题,容易形成孤僻、猜忌、极端之性格),初二从乡下中学回县城插班,成绩一直在班级后游,不善交际,没有朋友,唯一喜欢的事是读书,写日记(已经有厚厚的一大摞,但全部加锁锁在房间最隐秘的角落,无人知道她写的是什么),文章语言奇崛冷僻,常有感官极致刺激的暴力词语出现,但语言感觉极好,遣词造句高出同学一筹,堪称才女,现在自己居住在城里家中。
  果然是有一个别样的世界!冷冷清清的世界。这里没有过客,没有参观者,她甚至拒绝路人的窥视,可以试想,要是有一片庄园,她一定边界完全埋布地雷,修建铜墙铁壁。但我知道这个世界并非牢不可破,因为她心未死,佐证便是那些加锁的日记。那是他的表达,既然表达就是还想与世界建立联系,我觉得我找到了她的通道。我也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但我的日记完全可以公布于世,我的日记更多地属于文章笔法,她的日记更多地属于心灵私语。未来这个班之前,据说这个班许多人对我有期待,一则是我所谓的文学才华,二则是我所谓的率真性情。来了这个班之后,我以自律的人格、平易近人视万物为尊贵的价值观和对于文学专业的别样理解和热爱征服了他们,只她除外。
  但她毕竟不是世外心如止水的高人,我隐约感觉到,她实际是抱有一种挑剔、抵制和怀疑一切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她在试探,试探我是不是对她的胃口,即使对她有所触动,但她绝不迎合,她仍然以她自己的方式对我,因为能不能和我建立新的师生关心于她是无所谓的,她破罐子破摔,她现在是观察我与其他老师对她的方式有何不同。因为孤独如她者,应该已经“身经百战”——但我没有回应,既没有对她格外的热情也没有故意的找茬,我试图制造我貌似漠视了她的假象。沉不住气的应该是她。
  果然,她出招示好,或者说仍是试探。在经过多次所谓的模拟作文练习她拒交之后,文不对题地写了一篇怪文,一并由课代表交了上来。看到之后,我窃喜,主动权已经掌握了,关键在于,我如何处理她的“个性张扬”的“作文”。
  她等待着,也许也在心里冷笑着,看我的反应。第二天上课,我满面春风,环顾教室而面带微笑。同学们很诧异,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懵懵懂懂地朝我点头微笑,似乎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
  “我今天很高兴,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吗?”我问。
  “老师有什么喜事,快告诉我们吧!”他们齐喊,一点也憋不住气,的确是毛头小子们。
  “这和一个人有关。嗯,对——”我故意卖关子。我看见她也抬起了头。
  “一个人?”教室里炸开锅了,许多同学坏笑着看我,“嘿嘿,不会是和那谁谁有关吧?”有人问。
  “谁谁谁?”我故意问。
  “我们,我们未来的师母?”终于有人挑破了。那一段时间,我正在恋爱,这话马上引来一阵笑声,有几个女生还红了脸。仿佛谈恋爱的是她们,不是我。
  “遗憾。”我说,“其实是我们班的同学,我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语言!我想读一读,你们猜她是谁。”
  “快读吧,老师,快点啊。别卖关子啦!”孩子们总是很急。
  “张爱玲说,人生就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我读第一句,“咦,还以为多么开天辟地呢,这话谁都知道!”他们有些失望。我不动声色,继续读。“但张爱玲说的不对,她应该说,人生就像一只虱子,一生都在追求一件华丽的袍子。”这话有些道理,教室里开始安静。“但无论袍子如何华美,归根结底都是虱子,高贵的虱子或者低贱的虱子,终了都难逃指甲‘哔啵’一声化为齑粉的命运,或者被别人抖一抖华袍,甩进脏污堆里,或者拼死在袍子上留下一滴脏血。”这段话不好懂,没人说话了,貌似悲观主义者的呓语。“虱子终究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它只适合黑暗。因为,再肮脏的交易,夜色也能为他们掩饰,但只要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虱子便无处藏身。”嚯,什么意思嘛。“我就是那一只窗帘拉开阳光照射无处躲藏的虱子,明亮让我睁不开眼睛,但我仍然想冲着阳光跳出窗外,因为即使要死,我也不愿意弄脏那件华袍,等待主人‘哔啵’一声……”这是她的心声,我明白的,越是自卑的人越自尊得厉害。
  文章读完,大家一头雾水,你看我我看你,猜不到是谁的。“谁呀?谁呀?够牛的!”有人嘀咕。
  我装作叹口气,说,“在你们中间,你们朝夕相处,你们却不知道她是谁。我想这更多的是你们的责任。我来了一个月了,我才知道她是谁,我想这是我的责任。但是,今天我很高兴,你们中有人能把文字写到这样,我很欣慰。我们是不是请她和大家打个招呼?”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她终于犹犹豫豫地站了起来,看起来脸色有些发涨,她没有说话,但微微向大家点头。
  是她?
  一愣神之后,大家又一次鼓掌。我理解为这是意外的收获,是忽略的回报,是发自内心的敬佩。
  我始终没有喊她的名字,也没有单独和她说一句话,我想,事先她一定等待着作文本上鲜红的叉号或貌似关切的批评,诸如文章要密切联系主题要读懂要求要写成叙事散文等等等等。我把那些都忽略了,唯独放大了她的语言和她的思想,去他妈的高考要求吧,至少对于她来说,我觉得她写得棒极了。她的文章和要求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她或许准备好了批评或者老师的置之不理,但结果显然出乎她的预料,她看上去很不自在,第一次受到这样关注都不自在吧?
  她依然“孤独”着,不做数学题不写英语单词(也许她根本就不会),依然固我地看书写文章,依然文不对题,但我依然保持着高涨的欣赏和热情表扬着她,她的确是有才华的,也是有性格的。她的语文仍然考得很差,但我在她每次文不对题的文字中渐渐感到一颗微微升温的心。
  不及高考,她就退学了。走的时候没有和任何人告别,甚至连我也没有说,依然那样漠然。大概有五年,或者六年,没有她的一点消息,一封信或者一条短信也没有,我不知道她过得怎么样,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有文学牵着她,她不会做傻事,她是真的喜欢文字。
  就在今年第一场雪下来的那个午后,快递公司送来一个厚厚的包裹,我拆开一看,是一本书,装帧朴素但是颇有风度,是一本小说。小说的扉面上,工整地写着两句话:
  送给曾经温暖我世界的老乔,我用这本书来温暖您和这个世界,以及人人追求的那件袍子。我想来想去,人生不能没有衣服。
  某人:张暖。
  张暖。看着这两个字,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优雅素朴,带着微微的体温,柔曼得好像是恋人的眼神。
  其实这不是她的本名,那些年,她叫张寒。
  
  我们写诗是为了看到星星
  
  高三的天空上只有abc、函数公式、化学元素和受力分析等冷冰冰的符号和定理,只有选择题、问答题和判断题,没有夕阳余晖、没有明月清泉,更没有钻石般闪烁的星星。
  懵懂的爱情被功利的前途击败,青春的活力让步给大学的门槛,每个人的课桌上都书山高筑,青春的脸庞全都深埋在书本后面,透过厚厚的玻璃片打量着抽象的符号的世界。高三没有男生也没有女生,失却了性别,失却了白天黑夜,厚厚的窗帘拉上,四面铜墙铁壁,猩红的标语让人发奓——
  “艰苦六十天,幸福六十年!”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寄意寒学习不察,我以我血荐高考!”
  “不是进天堂,就是下地狱!”
  ……走进高三教室,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猩红的警句和感叹号让人仿佛来带血淋淋的战场,学校里一位连续七年带高三的教师终于承受不住自杀了!老师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为自己“前途”奔命的学生生呢?每次走进教室,登上讲台,我的心里都有一些说不出的滋味。每每质疑“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教育吗?”“这真的就是奔向天堂或者地狱吗?”——我当年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走过来的,我那一班有三个同学后来不堪忍受压力,精神分裂,我幸运地挺了过来,我真厉害!
  高三的语文课也是如此,再也没有了林黛玉葬花的凄美,再也听不到崔莺莺张生爱情的吟唱,再也没有了琅琅的读诗念书的声音,只剩下了“主题思想”“文章要义”“话题作文”“表达技巧”等等,所有的学生都低下头,进入“低头时代“,刷刷地写,刷刷地划,只剩我一个人孤独茫然地伫立在讲台上,茫然顾四周,悲凉顿生。
  几个女生还算心软,抬头羞赧地看看我,又继续低下头忙着做题去了。仿佛对不住我似的,我似乎从他们眼神中看到这样的表白——“老师抱歉了,不能听您讲课了,我们还海量的模拟题要做。”“老师,对不起,语文提分太慢了,我们还得忙着做数理化习题呢。”“老师……理解万岁!”
  经常有学生要昏倒,在我的课堂上就发生过两次,高强度学习、昼夜不眠、神经衰弱、营养缺乏……他妈的x,看到这些倒下的青春的孩子,我真想对那些告诉他们人生要拼搏学习要刻苦累死也要争气的励志教育者扇上一打耳光!难道人生的幸福必须经历这样畸形的折磨吗?这样死读书学来的所谓的“知识”真的对生命有营养吗?那些@%&abcde真他妈的有价值吗?
  十八岁的天空布满阴霾,除了身体的高强度受损外,更多严重的是他们的精神和心灵会变得畸形——抑郁症,孤僻感,人生悲苦感,唯知识论,精神分裂,习惯退化,进而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工作和人生,乃至对下一代孩子的教育态度上。我所经历的这些高三,每一级都会出现几例精神分裂或者抑郁自杀的案例,那些咬牙坚挺下来的壮士也无一例外地患上心理疾病,让他们对人生充满怀疑——
  生命真的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十七八岁的年纪,应该是写诗的年纪,应该是追风的年纪,应该是恋爱的年纪,应该是“读万卷书”之外“行万里路”的年纪,应该是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人生,踏踏实实地去实践、体验,形成善良、包容、坚毅、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客观、温情、和谐、开阔的世界观的时候,他们有权利体味爱情的美好、帮助他人的带来的幸福、脚踏实地做事的充实、构筑理想和人生规划的希望之愿,开始尝试独立生活、担当责任的人生义务,并时不时在美好的夜晚仰望苍穹,思索生命的意义,享受灿烂星辉、诗意地栖居的良好开始。
  但这些都没有。面对高三,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无奈感。我要下定决心,给他们的生命一丝亮色,高三的365天同样是他们生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绝不能完全被阴霾吞灭。于是,我告诉他们,我们写诗。诗歌应该成为每一个青春少年每天进食的像水和馒头一样必不可少的营养素,读诗,写诗,让高三在诗歌的精神引领下度过。
  没想到这个提议受到了热烈的响应,于是乎,每个语文课前的三分钟,就会有一位“诗人”到讲台上朗诵他喜欢或者亲自写作的诗句,那些珍珠般精彩的语言,那些高贵的精神的钙片,在每天的三分钟里将大家带回青春,我注意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这三分钟里,他们都抬起沉重的头颅,脸上浸染开微妙的幸福的表情,就像六十株同时开花的植物,面向朝晖、星空,徐徐舒展,那眼神里闪动着一闪即逝的灵性的鳞片,体验到生命本身带来的欢愉和美感。
  禹智方写,“日子全变成云\大雨把我的青春淋湿”。李智璇写,“春天细密的樱花\每一瓣都写满诗行”。蔡长青写,“海枯了鱼枯了\泪干了花开了”。马莉莉写,“谁也不可以阻挡我的方向\我奔跑的姿态”。潘琳琳写,“哦,孩子\请接受我温暖的爱抚”。石艺写,“听见了\布谷鸟和她孩子的呓语\告诉海子\我在写诗”……
  他们用最庄重认真的姿势亲笔把自己的“诗”写在我为他们准备的“诗集”上,哦,这收录了星星和青春的魔盒,我要留作永久的珍藏,并在我们都年老时给他们翻看,那会长出无边的绿意吗?在前面,我为他们写了序——
  我们写诗是为了看到星星
  多年之前,我不是一个诗人;现在也不是。但我却读了不少诗。诗歌有什么用?许多人这样问我。这让我惶恐。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想问,玫瑰有没有用?月亮有没有用?星星有没有用?
  这本集子里收录的这些诗章,都不是专业诗人所写,却无一例外都是青春的歌声。他(她)们都还年轻,大的也不过二十岁,正是写诗的年龄。他们现在可以吃咸菜就馒头,可以穿布鞋骑单车,却不可以没有诗,不可以没有梦。这些诗歌或许尚显幼稚,或者略带青涩,但我们都有经验,那就是回首翻看我们的相集,我们却是多么羡慕那时候的那枚青苹果啊!谁敢嘲笑我们的青春?青春转身即逝,来不及犹豫。生活在青春里,不知道青春的好;待回过身来,我们却愿意用亿万财富来换回青春。他(她)们可以偏激,可以愤怒,可以激情飞扬,可以指点江山,他(她)们可以做梦,可以奋斗,可以不顾一切,可以破釜沉舟,因为他(她)们有未可知的前方,有前方道路上未可知的人等着,他(她)们是幸福的,可以让我们羡慕嫉妒恨。
  再过一百天,他(她)们就将各奔前程,再过一百天,他(她)们就将离开我,也将离开彼此。两年来的日日夜夜和他(她)们在一起度过,我知道,我爱他们。爱他(她)们,就让他(她)们走吧。于是,把这个集子集合起来,大家传看,我最后收藏。这是一个念想,也是一个记忆。我收藏的不是一本集子,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一张张难忘的脸,和一段美好的青春。我终将老去,他(她)们终将长大。那一段青葱岁月,留下这一本“旧影集”。
  对了,最后,我想说,那时候,几个哥们都写情诗,然后含情脉脉地传给女同学,结果他们都收获了爱情。谁说写诗没用?
  2011.02,26
  毕业了,三年的地狱解散特赦,他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在讲台上看着那些渐渐远行的身影,他们慢慢走出了我的视线,李丰民的羽绒服、季勇的语文笔记、张丽的黑框眼镜、蹇木霞的白手套、刘强的淳朴微笑……都走了,从走廊处转角,朝着前方的路走去。
  我一个人仿佛置身茫茫戈壁,突然变得那样孤独,那样单薄,两年来,我们几乎每天相见,如今他们一去不回,远赴天涯海角……我陪他们看过一次月亮,看过满天星星,我知道他们走得再远,可再也走不出我的心,走不出我对他们的牵念,走不出这一本星辉闪闪的“旧诗集”了。
  
  “疯狂”英语
  从高二下学期,我就隐隐感觉有些不对劲。这个我喊他“小魏”的年轻人,让我觉得有些不安。到了高三,一个学期还没有结束,他果然就不行了。医生写在病历上的结论是:
  中度精神分裂症。
  据我的了解,小魏天资一般,高一入学时成绩还算不错,在班里勉强进入前十名。初中升高中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毕竟占大的比例,高中之后,学科难度越来越大,除了勤奋,很大程度上也考验着一个人的天资。我的观点是人就像花朵,花色、花香、花瓣各不相同,是存在差别的,但人各有其长,读书最笨的学生很可能可以成为一个发明家,读书最好的学生也很可能是生活中的白痴,就像有人生来就会唱歌,有人自然就会画画,我的同学中就有鲜活的例子,我深信不疑。做教育就是要把这些人的不同的天性禀赋和特长发掘出来,并且助推上去,让他在那么属于他的领域有所成就,而不是一刀切。季羡林与臧克家在数学上几乎都是弱智,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大文化学者和文学家。尤其到了高中,一个人应该找到自己会什么、可以干什么、将来要干什么的方向,找不准的话,就需要老师去帮助。
  老师与学生关系的本质应该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知识与人的关系。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课本上的知识获得归根结缔是要靠学生自己来掌握的,老师就是给他们鼓励、做他们为人的榜样、塑造他们的性格,来影响他。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老师并不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承人类文明的是书本,老师是传承人性正能量,以身示范给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这样做什么要那样做。对于小魏,我是了解的——天资一般,勤奋刻苦,倔强好强,出身农村,背负父母、家族道德压力过大,高中学业成绩肯定是要下滑的。但人品没问题,素质也不算低。其实,大多数农村来的孩子都具备这样的性格,他们“太懂事”,找不准自己的方向,压力大,道德感强,责任感强,给自己强加许多“大山”,又太倔强,不能灵活变通。
  我找小魏谈过,他的目标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我告诉他,“就目前来看,这不就可能。”但他矢志不渝,告诉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还告诉我,“付出就会有收获,持之以恒,一定可以成功!”
  我心里发冷,真想抽他,不,想抽告诉他这些名言警句的老师和杂志主编!
  我问他知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他告诉我是学英语,做翻译,跟着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
  我说,“你的方向不对,你的目标是错误的。因为,你的语言天赋一般,甚至你的外语发音没有一个是准确的。”
  他使劲看我,觉得我瞧不起他,“老师,您不要这样看我,我一定会证明给您看的!”又说,“我一定要证明给他们看!”
  我知道他说的他们是谁,是指他的英语老师和同学,他申请做英语课代表未果,原来在初中一直考英语全班第一的他英语考试成绩在我班挂不上号。
  我说,“你目标偏差,学习不是证明给我看,我觉得你要重新考虑方向,我倒觉得美术方向适合你。”他气呶呶不说话,似乎我侮辱了他。
  “我要为父母争气!”他竟然掉泪了。他觉得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会去学美术,那会给父母丢脸,其实他不知道,他美术是有天赋的,对他来说,算是“捷径。”其实,他也喜欢美术,但他不敢说“学美术”,他觉得那是“邪途。”
  果然,随着一次一次的考试成绩公布出来,他逐渐退下来,退下来,到了高二下学期,他已经多门功课“挂红灯”了。他把更大的精力放在了“英语”这门“工具”学科上,他不知道,这仅仅门交流的语言,没有更深的文化在里面。
  所幸或许不幸,虽然他的口语差得离谱,但是英语试卷做题单科成绩他还勉强跻身于班级前五名。看我的眼神有些洋洋得意,似乎证实了我对他的判断是错误的。我心里很凉,他的倔劲上来了,我知道,在英语上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十倍的努力,换来这样的分数,是胜利吗?而且,他的用力严重偏斜了,越来越厉害。我找他谈,已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反而更激起了他攻克外语的愿望。
  我只好冷眼观察着他,我现在担心的并不是他的成绩有多差外语有多好,我担心的是他。他明显开始决绝合群,拒绝同学,甚至拒绝老师,他买来了牛津英语词典,把大学里的英语课本借来,开始“术业专攻”,英语老师的讲课在他眼里已经“小儿科”了。我有切身之痛,我读高中时的那一年,我隔壁班的一位,和他症状极为类似,那个是个女孩子,也是痴迷英语,后来发展到拒绝学习其他科目,每天早读,不论是语文还是历史还是政治,全部翻译成英语旁若无人大声朗读,后来,高三没有结束,就被家人送到了精神病医院治疗,彻底与我们告别了。
  高三期末考试之后,小魏一枝独秀的“英语”挂科了。很不幸,似的,真的很不幸,我最害怕的一天到来了。他先是把撕烂的试卷摔倒了英语老师的讲桌上,接着是气呶呶地来找我——我当时忝列他的班主任。他告诉我,他有三道题没有批改,有四道题给他判错了,他说这是老师们故意的,老师们的良心都被狗吃了!他好激动。我示意他冷静,告诉他“事情总会有结果的。”我会调查。他开始急躁甚至暴躁,大吼大叫,说这次考试对他太重要,这时有人要谋害他!
  看着他发泄完,我告诉他,人要面对世界,世界总会出现差错。即使是(我还没有调查是不是真的判错)如此,那这件事就更加考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力,对差错的包容力,对错误更正的执行力,这是世界在帮我们成长。他瞪我。我继续说,我们对任何事都要有冷静的心态淡然的心态,我相信首先这不是阴谋,其次这事与你的英语老师无关,因为试卷并不是他批的,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你的试卷。再次,我知道这次考试对你很重要,但是考试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分数,在这些复杂的问题中学会处理事件才是最重要的。
  他摔门而去,扬言要“杀掉谋害他的人!”。我心冰凉,似乎已看不到希望。但我认真调查了这件事,结果并不像他所说,老师既没有漏判,更没有故意错判,是他的内心出了问题。考这个成绩在老师们的意料之中,因为这套题完全不是考的死记硬背,它更接近于高考水平。
  他终究没有爆发,但回到教室默默地把自己的课桌搬到了一个角落里,与所有人划开了界限。
  这让我很悲哀,好几个夜晚我辗转不眠,思考着当前教育的意义,思考着英语教学,思考着中学生心理的疾病和缺失,他本来是个好孩子,是什么让他变成这个样子呢?我是不是帮凶?像他这样的孩子班里还有多少?学校里还有多少?全中国的高三中还有多少?难道我们追求的状元和升学率,那些获得“成功”的学子们真的要以牺牲更多的同龄孩子为基础吗?这样的竞争是不是灭绝人性的残忍?是不是完全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我试图努力再去接近他,当然,我要提前好好备课,掂量好方式方法以及说话的语气。我打算首先假装和站到同一战线,理解他,从他的家庭入手,我知道,他最渴望得到的赞美除了他的英语能力,就是他的懂事和孝顺。
  但希望被一件事彻底击败了。那天,学校来了“疯狂x语”报告团,高三学生全体参加了报告会。整个报告极具煽动性、鼓动性、盲目性,不事时地会有振臂高呼、歇斯底里高呼的镜头,极度地刺激、膨胀着这些不知天高地厚不明目标方向的孩子们的所谓的“自信心”,我看到小魏满眼泪花,挥拳高呼把嗓子都喊哑了,他成了“疯狂”外语的忠实信徒,他完蛋了!
  第二天开始,他自制海报,自封社长,成立了“疯狂外语”社,招兵买马,要在学校掀起史无前例的“疯狂”外语。他开始拒绝在教室学习,他端着课本在校园里到处游走,在教室走廊里,在校园广场上,到老师的办公室里,旁若无人地高声说着英语,仿佛踌躇满志的纳粹领袖。
  更为可悲的是,他的疯狂行为,竟然招募了十余人追随者,虽然都不如他疯狂,但基本也都“疯了”。我由此明白了人这种动物真的很脆弱,外力控制一个人思想和大脑竟是如此简单。
  小魏成了学校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找到了他的真正角色,有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崇高感,整个校园里被沙哑的歇斯底里的带有他个人特色的外语声音所笼罩。
  他只好被带回家了。因为他不仅“疯狂”了,更危险的是他似乎对学校的同学、老师甚至学校充满了仇恨,他扬言要“炸掉教学楼”,他突然变得很可怕。
  小魏走掉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当中,有自责,有愧疚,更多的是对当前教育的愤怒和悲凉。又一个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自我读高中时到现在,同样的例子,同样鲜活的青春就这样毁灭了。
  小魏的故事已经过去了五年,让我欣慰的是,自那之后,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主管者及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畸形教育的恶果,正大刀阔斧地摘除毒瘤,相比于当年,教育正逐步接近科学,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行为习惯、人格修养和思想状态的塑造和引领。
  只是我每每想起“小魏”及“小魏”们,我的内心还会变比沉重,留下一串空空的叹息,不知他现在怎么样了?
  “老师,我爱你!”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突然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有些措手不及。从我站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我就感受到了这样的目光,工作的几年来,也断断续续收到过一些夹在作业本里的纸条,办公室偷塞进来的信封,以及匿名寄来的卡片和手机短信。
  实事求是地讲,我觉得很幸福。这种幸福并不是仅仅可以满足一种虚荣心,它更多地检测着我作为“灵魂工程师”这一行业的专业能力和个人修为。它提醒我,我还算靠谱。一个少女生命最美的萌动,像草原盛开的最纯洁的百合,探头探脑羞涩绽放的第一朵花儿,虽然稚嫩,但是足够炫美。因为我的理解,老师这个行业,就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言行去影响另一个人的行当,用端正、公平、平等、善良、随和、幽默、真诚、率真、坦荡等等诸如此类品质,含有正能量的人性去示范去影响去感染去引领,所以,得到这样的待遇实属正常。我常常认为,一生中如果没有受到任何一个学生的暗恋的教师,不会是优秀的,甚至不会是称职的。因为,你以先他们许多年的生活磨砺、知识蓄养、人格修为在她们最容易动情的情窦初开的年纪陪伴她们,也不能被她们崇敬,这个职业生涯就是失败的。特别是,一个披着文学光环的语文教师,以其优雅的谈吐、淡泊的品格、精神的昂扬、情怀的高蹈,传道给那些尚未受到物质感染极易崇拜才华与艺术的豆蔻年纪的少女,尤能打动她们的似火芳心。
  语文课的功用在这个意义上说是久远的,尤其是对于女学生,它不像数学那么枯燥,它不像物理那么功利,它不像化学那样乏味,它是讲人生的学问是建筑灵魂的课程,往往到了四五十岁的女人那里,理想不再,工作枯燥,生活乏味,婚姻平淡,她们会变得十分怀念当初少女时代语文的美妙。
  我有幸教了语文,把偌大的社会、人生和自我解剖给她们,将书中的正义、真理、善良、诚恳分析给她们,将那些化蝶双飞、倩女幽魂的爱情倾诉给她们,她们为之所动,多愁善感,也属正常。一张纸条,一纸信笺,娟秀的字体,写上含蓄暧昧的“老师,我们喜欢您。”“老师,我喜欢您的课。”“老师,我喜欢……”她们惯用的小伎俩,加上“们”,加上“您”偷偷传达她们的情感,我自然明白。其实,不用信纸,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过来人如我者,能不明白?但我只能装聋作哑。从深深的内心,我感激她们,感激这种对我工作付出最美的最高贵的回报。
  但这也让我陷入深深的负疚感,我自然不会动心,也不会有任何的非分之想,即使单身时代,也从未想过要与她们恋爱。这是我的职业操守,更是我的内心底线。虽然,我一度认为,师生恋是世界上最美的爱情之一,因为那是摈弃了物质主义的精神之恋,柏拉图之恋。但我不能,也不想。
  我的负疚在于,我这样非主观地进入她们的世界,成为她们的牵挂和关注,会不会对她们的人生造成伤害?对她们的学习造成影响?但我身不由己。世界上任何的身份的发自心底的情愫都是如此美好,她们像春天里长出嫩尖的小芽儿,试探着窥测这个世界,我算不算是一阵狂风,摧折她们的爱情希望与生命美好?
  我多数置之不理,微笑了之。再见到时,似懂非懂地笑笑,不予回答,她们也就懂了。生命的冲动转化为学习的正能量,成为积极的成长维生素,这样的例子不少。其实,按我的理解,她们更多地是被年龄的差距、知识和所谓才华的光环蒙蔽了眼睛,时过经年,回头看我,也不过是凡夫俗子、酒囊饭袋一个臭皮囊。学问也只是雕虫小技,才华也只是花拳绣腿,情怀和精神也不过尔尔,唯一可取的大概还是我平易近人的态度和随和可亲的乐观淡然心态——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具有的。
  但,这次是太直接了。她好厉害。90后的女孩子,有不顾一切的坚毅和勇敢,目光中闪烁着无畏的美。
  是晚自习,我一个人的办公室,她悄悄地走进来,蝴蝶一般飘到我跟前,直视着我的眼睛,笑了笑,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老师,我爱你!”
  看我愣住了,她继续微笑着说,你听着,没有“我们”的“们”,是“我”,不是“您”,是“你”。说完这话,她像一个无辜的孩子,水汪汪地看着我,似乎等待着我的宣判。
  “谢谢你。”我回过神来,我想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不是我要的回答。”她直视着我。
  “你是学生,我是,我是老师。”我有些结巴,心砰砰地跳着。我尽量选择措辞,尽量不伤害她又可以拒绝她。
  “陈词滥调。没什么新意。”她露出一些不屑。
  “这,这是你的权利。”我说,“我很高兴。可是——”
  “可是什么?你不喜欢我?”她像一只带刺的玫瑰。她的确够美,亭亭玉立,气质优雅,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浅浅的,漾着醉人的美酒。如果不是师生,我想我会爱她的。
  “是老师对学生的喜欢,你很优秀,”我说,“不仅成绩名列前茅,你秀外慧中,青春洋溢,而且,你品质很好。”
  “我不要老师评语,我要是你对我的感觉。你爱不爱我?她毫不退让。
  “我们是——,你还小,你目前的任务是……”我想扯开话题。她是语文课代表,具有超群的文学感觉和艺术天赋,她学习也很不错。
  “好啦,好啦,不要说了,你故意的!”她想哭。
  “我就问你一句,你爱不爱我?”她掉泪了。
  “我,我——,我不爱。”以我的经验,在男女恋爱问题上千万不可含糊其辞,要长痛不如短痛,我要斩断她的一切念想,虽然我很心痛,也知道要伤害到她。
  “是不爱,还是不能?”她继续追问。现在的90后都是这样吗?要是我得到这样回答,我早就飞奔而跑了,可是她依然不相信。她几乎是班花级别,班里有许多男生喜欢她,她估计只拒绝过别人,没有被人拒绝过。
  “你还小。”我说。
  “我可以长大。”她回答。
  “我有女朋友。”我说。
  “你还没有结婚。”她继续。
  “但我不能见异思迁。”我狡辩。
  “但你不能因为这勉强自己。”她像一个拯救者。
  “你还不懂,你大了就知道你对我的感情只是……”我试图以理性攻破她。
  “我不后悔。我只是想问你一句,你爱我吗,我并不要你去做什么。”她似乎在后退。
  “……”我濒临悬崖,“不。”我说。
  她哭了,眼泪哗哗地掉下里,身子想瘫软下去,我手足无措,不敢扶她。
  “我明白了。”她哭够了。站好了,笑笑。
  “这才是你,笑起来多漂亮。”我说。
  “嗯。”她调皮地笑。但我知道她内心一定在滴血,但我只能附和着笑,要是有镜子,一定很难看。
  “我想让你抱抱。”她似笑非笑,直视我。
  “这,这……”我不知道怎样说才好。
  “别那么小气!像大人抱孩子也行。”她依然不依不饶。“抱完就算翻篇,说话算话。”她像是乞求。
  我张开双臂,她扑过来,抱住我,我缓缓地放下胳膊,拍了拍她的后背和肩膀。天呢,要是这时候校长进来,我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好了。”我拍拍她。她起身。像只小鹿,弹跳着,青春洋溢。“谢谢您。”她说。
  看着她走出去的身影,我大汗淋淋。有一种充实而又放松的幸福感。“愿你幸福。”我在心里祝福她。
  一转眼,这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读完大学,她去支教一年,然后到了南方去工作,就在前些天,她结婚了,给我发来一个短信:
  老乔,我要结婚了,感觉好幸福。祝福我吧。
  口口
  看着短信,想起那一张青春的脸庞,一股幸福的暖流涌上来,我突然觉得,都以为最冷的这个冬天并不冷。
  
  理想课
  
  现在谈理想似乎是很奢侈也很丢人的事。我知道我工作这么多年,每天和同事们说话聊天、插科打诨的,我从没听我的同事谈过什么理想。倒是偶尔会谈一点幻想或者梦想,比如彩票中大奖啊,比如工资突然翻番呀,比如房价突然掉下来或者买一辆好点的小轿车之类的。
  我也有这样的白日梦,但我很少说,我知道那很虚幻。也不能算作理想。理想应该是满足精神层面的要求的,是一种积极的灵魂引导。我虽然不说,但我心里其实是有理想的,那就是有一天我能写出一部震撼世界的大书来,成为著作等身的作家。事实上,我知道这个理想距离我遥远的好像太阳与月亮的距离,但是它却常常给我许多正能量,让我不断地从困顿迷惘中解脱出来,让我从抑郁乏味的生活中快乐起来,它好像一个小太阳,不时地给我照射来温暖的阳光,并牵引我一点一点地持续地写下去。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理想逐渐变得真成了“理想”,连我自己也不相信了,但是我还是觉得人有个理想是很美好的事情,它可以给我一个人生的方向,并让我越来越知道生命可以舍弃一些什么,需要抓住一些什么,激发我活得越来越滋润,越来越明白。
  所以,我所带的每一个班级,这三年中,我都要上一节务虚的“理想课”。这节课往往设在学校“成人仪式”之后来上。不管这节课有没有实际价值,不管这节课成功还是失败,这成了我教学生涯中的“必修课”。我常常现身说话,不怕孩子们笑话,谈谈我的理想,然后,我要求他们梳理一下他们的理想。
  这真是一个熟视无睹的问题呢。我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好多同学都抓耳挠腮,他们真的没想过这个问题呢。所以,每次提前一周我就布置这个作业,让他们开动他们的小脑筋,想一想,自我找一找,然后我会专门拿出一个下午作文课的时间来上这个“理想课”。
  “每个人都得说一说,其他同学也要好好听别人说,实际上谈理想是对你自己认识的过程。‘我是谁?’的哲学问题需要你们每一个人思考,自你们十八岁成人之后,你这一辈要干什么就不应该太糊涂了,这可能算不得严谨的人生规划,但今天你们都要谈一谈你的思考。”我说。
  而且,我还要求,每一个同学的理想都要经过你的深思熟虑,我不想让这节课成为喊口号课。“我不希望,在十八岁之后,在今天,你们说出来的理想和当年小学时候父母问你时随口回答的一样草率,你们度过了十八岁,就已经成人了,你们要对你们所说的负责。”我提醒
  “我想考北大!”李光首先站起来说。我笑笑,“北大这应该算是一个阶段目标,太抽象了,不能算是理想。因为‘北大’只是一个词语,考上北大之后你要做什么?”我说。“嗯——我想考牛津大学的硕博连读。”李光继续说。李光是我们班成绩最好的学生,一直以来的北大苗子。“难道你这一生就是为了考学?”我问。“拿到学历再说,到时候‘海龟’回来,我就可以选择很多工作,而不是工作选择我了。”他继续。我示意他坐下,这个答案让我觉得有些悲哀。“你还需要再好好想一想。”我建议他。
  教室里一片安静,我等待着。
  “我,我想成为一个导演,将来可以拍出中国最棒的电影,现在的导演都太次了。”角落里的赵强突然说。我一怔,赵强因为成绩不好,很少在班上发言,我不知道他还有这样理想。他的脸有些微红,似乎鼓了很大的勇气,他平时从未主动回答过问题。“很好,”我鼓励他,“继续说。”“中国的大片太注重形式,过于炫技,没有震撼人心的正能量。电影说到底应该是‘人’的电影,而不仅仅是感官刺激。”他继续说。“太棒了!”我朝他伸大拇指,大家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这才是我想要的。
  “我想研究研究生命科学,我要研制一种可以治癌症的药物出来。”刘军说。“我想有一天自己动手造出不燃烧汽油的汽车来。”胡晓辉说。“我,我想自己创业,自己干一个小公司,既可以为家人创造财富,又可以为他人提供岗位。”有人说。“我最大的梦想是去支教,做慈善事业。”有人说。“我想为我的父母买一所别墅,让他们过几年美好的生活”……
  气氛逐渐活跃起来,大家几乎都郑重地谈了自己的理想,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是经过思考才说的。
  “那好吧”,我说,“既然大家都谈了理想,我想问一下,你们打算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有没有具体的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的规划?”
  “你的理想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你有没有预测过?你对自己的认识和对理想的规划是不是真的符合你自己?如果没有,能不能从现在开始,认真地去想一想,你这一辈子到底可以做什么?”我要让他们更加认真地去对待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特别郑重的问题。不是说说而已。不是。
  课堂一时陷入沉默。
  有时候,沉默比热闹更有力量,也更有价值。
  “你的理想和定位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你自己的爱好、基础,还是其他?你制定理想有没有思考过他人、社会或者国家?你理想的含金量是多少?”我继续发问,“理想看上去大而无当,它其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命的每一天,对我们人生的态度、生命的质量、存活的价值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可大可小,但是它必须具备引领生命的正能量,具备精神召唤的感染力,最重要的是——具备你自己的可操作性。”
  “所以,我希望大家把它郑重地写下来,并有一定的规划和行动来付诸实施。我等待着大家给自己和老师一个答案。”我最后说。
  课堂安静得有些凝重,但我分明听见许多我看不见的思想在炸响,我感觉到了欣慰。
  下课了,我走出教室,这一次,没有起立,也没有告别,到了走廊上,我回头看到每一个座位上的孩子都丝毫未动。
  那些认真的思考的神情让我感动得突然想哭。
  
  2012.01.15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