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回忆麦秋

2021-12-23抒情散文欣欣向荣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33 编辑

回 忆 麦 秋上班路上,在农家人晾晒的麦粒间隙里穿行,才意识到麦秋又到了。除夕傍晚的鞭炮声似乎刚刚在耳畔响过,没有序曲,没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33 编辑 <br /><br />
回 忆 麦 秋


上班路上,在农家人晾晒的麦粒间隙里穿行,才意识到麦秋又到了。


除夕傍晚的鞭炮声似乎刚刚在耳畔响过,没有序曲,没有过渡,也没来得及看一眼麦浪,闻一闻麦香,好像只在一夜之间,麦秋便到了。


穿行在晾满小麦的路上,小时候过麦秋的一些画面不断浮现出来。


儿时的麦秋时间短、环节多、工作量大,是农人一年中最忙的时节。那时,农村已经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都有很多地,每个家庭都要全家动员,老少参与,与老天爷抢时间,赶在麦熟雨前把麦子收入粮仓。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子,人人可以在麦秋的战场上担任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那时农村的孩子是没有暑假的,只有麦秋假和大秋假。农村孩子的假不是为了休息,更不是为了参加辅导班,而是为了由脑力劳动转入体力劳动,帮家里干农活。农村民办教师多,家里都有地,要忙农活,也就没有时间再上课了,这可能是学校放秋假的主要原因吧。


麦秋大约20来天的时间,连割带收还要播种玉米。


看着麦芒坚硬、麦穗快要发黄的时候,便开始轧场。选一块空旷的场地,用锨整平、泼上水、铺上麦秸,给小毛驴套上碌碡,在麦秸上一圈一圈把地面轧实。这是一种土工艺,其中也蕴含着农家人最朴素的智慧。轧平的场地是小孩子们撒欢的好地方,他们在上面打滚、追逐、跑着、叫着,那是麦收来临前的一道欢快序幕。


麦熟一晌。早晨看上去还只是微微泛黄的麦子,被午后的烈日一暴晒便有些酥了,轻轻地被风一抖,麦粒便撒在地上。所以,收麦子需要看好火候。


记得最早的收麦方式是连根拔起,所以那时叫拔麦子。后来,为了减轻劳动量,才改用镰刀收割。不管拔还是割,最怕被麦芒刺扎的感觉。麦芒被太阳一照,硬得像钢针,连扎带划在你脸上、胳膊上就出现一道道血线,再被汗水一浸,火辣辣、痛丝丝,说不出得难受。所以,收麦子要起早,夜里三、四点钟,睡得正香时就被大人叫醒,从床上爬起来根本睁不开眼,闭着眼睛就被大人带到麦地里。


连根拔起的麦子,带根的麦秆有很多用途,可以用来编制蒲团,在夏日的角门洞里或树荫之下,老太太们可以悠闲地坐在蒲团上纺棉花、拉呱,舒适又隔潮;还可以用麦秆编毯子,夏日的夜晚,小孩子们躺在毯子上面听故事,数星星。


把割倒的麦子捆成捆,就开始用毛驴车一趟一趟往家里运了。运输工具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早的是独轮车。那时,大哥在部队,大姐推车,我在前边拉车,旁边人就喊:“绳子拉弯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每家分到的地多了,开始用小毛驴拉车,再后来改用拖拉机、三轮车。有一次,和大哥在大洼里收割麦子,收割完往家里运的时候,天雨骤降。野外的小路本来坑坑洼洼,斜坡泥泞,大雨如注,大哥使劲拖着小毛驴在泥路上猛跑,小拉车左一摇右一摇,摇来摇去就翻了个。那是我记忆里最糟糕的一次麦收。


晚上,灯光之下,人们用门板支起铡刀,开始铡麦子。力气大的掌刀,铡刀两边一人按麦头,一人按麦尾,咔嚓一下麦个子一分为二,麦头进场地,麦屁股堆起来作柴禾。那时的农村烧土炕,麦屁股是主要燃料之一。麦头被均匀地摊在场里,等着第二天太阳渐毒的时候,用木叉一遍一遍地翻,让风尽情地吹,让太阳尽情地晒。等到午后麦头干到发酥,用叉挑着轻轻一抖麦粒就能落下来的时候,就开始轧场了。


轧场就是给麦子脱粒。轧场的工具也有一个历史沿进的过程。最早的时候,是在磟碡上拴上绳子,绳子上绑上扁担,两个人一人抓着扁担的一头,拖着碌碡在麦子上一圈一圈地轧。效率低、人也累。后来,改用牲口,用小毛驴、骡、马。再后来就用拖拉机了。


轧过之后,麦粒脱落地上,光滑油亮的麦秸覆盖其上。这时,人们才可以稍稍沉住点气,坐下来歇息一下,喝一碗水,擦一把汗,稳一下脚。等到太阳西下,便在晚霞的余晖里开始起场。用木叉将轧扁的麦秸铲起来,轻轻一抖,找个场边空地,堆起个小丘来。等到麦收过后,雨来之前,用麦秸和了泥,在小丘上厚实地泥上一层,隔雨防潮以作将来之用。麦秸除了来年 轧场之用,还用来脱坯,相当于加在混凝土里的钢筯,起到提高强度韧性的作用。后来,附近的造纸厂常进村收购,麦秸便直接被卖掉了。


收起麦秸,下面是带着麦糠的子粒。用木锨和横放歪倒的板凳做工具把麦粒堆起来。在夜风里,用木锨一锨一锨地铲起,高扬,撒开,麦糠被风吹走,麦粒自然成堆。丰收的喜悦开始在夜晚的凉风里酝酿。麦糠是喂牛、马的好饲料。当年我家小毛驴的一日三餐由我和三弟来负责。把麦糠在冰凉的冷水里一过,捞起、晾干,拌上玉米面,小毛驴吃得特别香。听老人讲,不用凉水浸泡过的麦糠是不能直接用来作饲料的,小毛驴吃了会上火。


脱去麦糠的麦粒,要赶在雨来临前摊开晒透。然后才能进仓入囤。入毕,关上囤门,贴上封条,严严实实地把小麦粒在里面闷上个把月。经过这一闷,麦粒里面寄存的各种蛀虫卵便被灭掉了,仓门再打开,小麦便再不会生虫子了。


至此,麦收终于大功告成。整个过程充满劳作的艰辛。所以,古人说的“粒粒皆辛苦”,诗句里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我见过一个家长教育在碗里剩下饭粒的孩子,让她站着背诵《锄禾》。正因为辛苦,所以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大都对粮食有一种深深的感情,那怕浪费一粒粮食也会感到心疼。


前几年,与弟弟回老家帮老嫂收麦。这时,大型的联合收割机已进驻麦田。两亩地,收割机从这头开到那头,再从那头开到这头,麦粒便装到车上运回家,晾晒过后让收购小麦的商贩拉走。初步的农业现代化,已经把农家人从昔日繁重的麦收劳作中解放出来了。好多年前麦收时节那种热火朝天的场景已经成为历史画面,那些伴着农家人劳作过的农具也已成了文物。


多年后,麦收时节的辛苦早已消退,留下的是带着淡淡温馨的回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