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阳氏石雕

2021-12-23叙事散文康乔华
阳氏石雕
康乔华朋友,你去过桂林灵川的潭下镇,见过源口村的阳氏石雕吗?在源口村的愚公刻艺馆里,我见到了房子里随意摆放着的一个个石雕,有狮子、龙椅、穿山甲、乌龟、茄子、石柱等等,它们形象生动逼真,有的很大,大到重量达到十吨二十吨不等,有的又很……

阳氏石雕
康乔华
朋友,你去过桂林灵川的潭下镇,见过源口村的阳氏石雕吗?在源口村的愚公刻艺馆里,我见到了房子里随意摆放着的一个个石雕,有狮子、龙椅、穿山甲、乌龟、茄子、石柱等等,它们形象生动逼真,有的很大,大到重量达到十吨二十吨不等,有的又很小,小到宛如手掌那么大。从主人阳新文的介绍中,我知道它们从一块普通的石头到创作成为石雕的过程和步骤,它是一门古老的技艺,石雕成形的过程,大有乾坤,短的需要花几个月,长的却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在阳新文的雕刻创作理念里,这些或短或长的时间,让一块块石头形神兼备,有了象征的意蕴,更有了与人“对话”的内涵。我惊叹那些石雕手法的精湛程度和艺术表现力。在刻艺馆的一面墙上,挂着七八块宣传板块,除了介绍阳新文石雕技艺传承的历史渊源外,还有各种石雕参展会上的获奖作品概况。这些年,他在宣扬石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与国内外多位知名雕刻家的合影留念照也专门做了相框,与石雕宣传板块挂在了一起。从这些展览里可以看出,他对石雕技艺的痴迷程度和执着精神。由于他参展的石雕频频获奖,再加上他精妙与独到的石雕技艺,就此得到人们冠以“石雕大师”的美誉。

人令石生,石令人古。我在县文协发放的采风资料里看到这样一段话:据源口村阳氏族谱记载,阳氏石雕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年间先祖阳文富。至今阳氏后人仍保留着阳文富于明代景泰年间雕制的柱础一座。对于阳新文而言,石雕技艺从明朝那时算起到他这一代已经历经五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历史在走,社会的人情、文化、风俗在变。但不管时间走得多么久远,他的祖先在与一块块石头的厮磨中,记录和传承的文化精神是永远不变的。阳氏后人对于石头的情感也是一样,久远而又亲近。这种情形,对于整个源口村来说也是一种传统的积习,这个村子三面环山,自古盛产好石。好石自然催生好石匠,于是村子里世代都有人以石雕手艺谋生,只是阳氏家族即为当年村中石雕技艺的佼佼者。据当地老人介绍,阳氏石雕技艺高超,常年被周边村庄邀请参与楼宇建筑、桥梁搭建,石雕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他们雕刻的源口村祠堂雕花,参与建造的桥梁如神江门的“朝暮桥”、“平板桥”,东宅村的石拱桥等,历经百年风雨,仍完整地保存至今。行走在源口村,看着这些古老的石雕和它静躺的姿态,深感历史的沧桑。石雕艺术已成为源口村乡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石头是大家所熟悉的,千年的石头会唱歌。石头与人的合作,首先是帮助人生存。而石头又是最经风雨的,在其刻上的文字、图案或人像、佛像,能够在岁月的流逝中保存下来,流芳百世。可以说,人自从有了思想,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利用石头来表达它。石头载满了人类的印痕,它为我们存了一份真情、真貌,这种附了人性的石头叫石文化。多少年前,在石文化的流传中,阳新文的先祖阳文富,开始了与石头的“厮磨和对话”,他将所学得的雕工技艺,以雕凿的形式向当时人们展示社会发展的态势。令人由石雕悟出历史,悟出世态哲理。先辈的这种石雕工艺除了作为谋生的手段外,还可以作为寄托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形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是很流行的。于是,从那时起,阳文富的石雕工艺得到了传承,在接下来的历史时间里,不管世事如何沧桑变幻,作为谋生手段的雕工技艺,在阳氏家族从来没有断过层,直到阳新文这一代,他已经是第二十代传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头石雕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角角落落,这也给阳氏石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市场。 成功来自质疑和勤劳。如今,四十多岁的阳新文,把石雕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融合,提升艺术观赏水准,更加精湛地表现出“石的生命张力”。在外人看来,他的日常生活实在枯燥,每天蹲伏在石料之中,不是对着石头凝思,就是重复着一锤一凿,直到将笨重的石头雕琢成一件精品,小到一个茶杯、石茄,大到二三十吨的巨雕。新文这种“石痴”的精神,除了他个人对石雕的热爱外,还源于家庭氛围的营造和熏陶。他的爷爷和父亲,是攻桥梁石构建雕刻的,如今多少年过去,村外还有一座桥上能见其精美的雕工。新文说,他初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学习祖传石雕石刻。随后又相继前往“石雕之乡”福建惠安以及上海、湖南永州等地学习。他曾经被邀请到“桂林愚自乐园”做过九年的驻园雕塑家助手,完成了许多精湛的作品。这些年走的石雕刻艺之路,新文练就了一种直觉,看到石料就能判断出它适合做哪些雕件。但这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又相当漫长,有时他会对着一块石料发一天呆,脑子里不断设计造型,推翻了又重来,反反复复,直到有适合的创意。于是,在不断学习、琢磨和交流中,新文的石雕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多年来的石雕刻艺经历,也让他有了自己的悟性和理念:石雕是一门艺术,每一块石雕,都蕴藏着激荡的风云和热烈的思想。 当然,石头是山野之物,通过雕刻洗磨可以成为一面镜子,用来照人照世、表达思想、褒贬人物。我们甚至能从一次由石悟史的经历中,想像一个时期的历史故事。每当站在石头面前,新文的内心都很兴奋,他饱含激情,浑身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展厅里,他的《好事多磨》是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获得的金奖石雕作品。新文介绍说,石磨是以前家家户户都有的生活工具,基本上由家庭主妇操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在设计石磨作品时,做到既能唤起大家的记忆,又具有“藏用兼备”的功能。于是,他在妇女用的石磨上注入了男性的元素,将磨盘设计成了男性喜庆的娃娃脸,磨盘上的推手却设计成男性的阳具,意蕴着当今社会女性把握男性的欲望和尺度,以达到家庭的和谐、平衡。

石虽无言,但文化有声。在接待室里,那块大茶盘也是新文的得意之作,这块茶盘最初的创作灵感来自二00八年那次震惊全国的汶川地震,当年他从电视画面上看着汶川的惨状,内心非常悲痛。而汶川地震,也影响了邻边的其他几座城市。新文当时要找到这些城市,了解它们的方位,这就避免不了要翻看地图。当即,他便萌生了要创作一幅地图的灵感。他把地图刻在石块上的线条突出来,高于周围其他部位,预示着中国的各方面要崛起。于是,他便把这块茶盘的石雕作品命名为《崛起》。一双青黑色石柱础引起了我的兴致,新文让我仔细观看石柱四周的图案,有飞机、卫星、航空母舰、龙胜梯田、读书岩等雕刻,两块石柱上方正面还分别刻有福寿两个字。新文告诉我,这幅作品叫《础》,意蕴国泰民安,居安思危。石柱上的福寿就意蕴着世人在美好的生活中,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旁边那把贵妃椅,在石壁上雕刻上了龙身纹路,造型简洁大方,有一种盛唐的气韵。新文说这样的设计理念就是希望女性受到尊重,让每一位女性坐上去都有当皇后的感觉。 还有,那幅名叫《民族精神,中国脊梁》的作品是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作,此幅作品历时八个月雕刻而成,石雕上有中国国旗、无人机方队、坦克方队、常规导弹方队、预警指挥机梯队等等图案,日本人接受无条件投降时的场面,被单独刻在了另一块石雕上。新文说,这幅作品由三块石雕组成一套,石雕上每一个细节和图案的展现,都在向人们传递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力量。看着眼前这幅作品,耳畔似乎响起国歌的声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于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还有《天官赐富》、《富甲一生》、《相处的日子》、《包容》、《一切顺利》等等石雕作品,新文都介绍得有板有眼,我仔细地听着,不时对疑惑的地方插问两句,新文很有耐心地给我这个外行作了解答。新文还告诉我,他创作完成的一幅重达三十多吨的巨型石雕《老黄牛》,目前正在河北省的雄安新区推广,这幅作品体现的就是做人做事要有一股坚韧不拔地老黄牛精神,一座城市的发展也要有这种精神。石雕记事,可以千古不朽。如果这幅作品在雄安推广成功的话,那它便是雄安城精神的象征。这对一个石雕艺术家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和欣慰。 在和新文的接触中,我看到了他做人的格局和对艺术追求的那份执著,可以说,他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位雕塑大家应有的素质和水准。搞石雕真不容易,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他时常这样说。对他而言,祖辈从事石雕技艺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他则视其为一生挚爱。临别时,新文要送我一尊龙石雕,我说,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我决不能占据,就把它安在村口吧。石头的生命会很长,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天不变,石亦不变,就让阳氏石雕与源口村长期厮守,直到永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