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幽静的白马寺

2021-12-23叙事散文xam720
平日,对佛法缺乏很深的参悟,所以对游寺庙兴趣不是很大,就是偶然顺路前去,也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已。即便如此,到了洛阳,如不去游白马寺,总是觉得有些缺憾。中国的寺庙,星汉灿烂,名山古刹,数不胜数。杭州的灵隐寺,苏州的寒山寺,赵县的柏林禅寺……

  平日,对佛法缺乏很深的参悟,所以对游寺庙兴趣不是很大,就是偶然顺路前去,也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已。即便如此,到了洛阳,如不去游白马寺,总是觉得有些缺憾。
  中国的寺庙,星汉灿烂,名山古刹,数不胜数。杭州的灵隐寺,苏州的寒山寺,赵县的柏林禅寺,扶风县的法门寺等等,每处名寺,都极负盛名,而白马寺,却有其它名寺无法比拟的地方。
  白马寺,地处洛阳古都,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堪称中国的第一古刹。通俗的说,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鼻祖。
  白马寺名字的由来源自于传说,据说,汉代一位外出取经的和尚,用一匹白马来驮经书,当回到洛阳时,白马劳累而死,为纪念白马,后人将该寺称为白马寺。
  我去白马寺之时,正值五月,或许是时节不对,白马寺虽为名刹,僧众众多,但这个季节的香客却很少,寺中始终处于幽静的氛围之中。进入大门,到达白马寺的外院,首先感觉到的是宽广和静寂。青石砖地面和浓荫古树,相互映衬,一种凝重的感觉油然而生;稀疏的人群,带着虔诚的神态,散落在各处。与某些人声鼎沸、川流不息的寺院相比,白马寺没有喧嚣,没有杂乱,绝对算得上是佛门静地,沉寂之所。身处此地,一种淡泊的心境,暗然而生,随着默默的前行,心底也越来越变得沉稳和宁静。
  环境清幽,山门也是别样。白马寺的山门即无多层高阶,又无高耸牌楼,相对于有些高大恢弘的寺院山门,白马寺的山门显得有些寒酸。山门采用牌坊式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红墙灰瓦,古色雕檐,灰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人行此处,一道古风,扑面而至。
  白马寺供奉着西方诸佛。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五重大殿顺着轴线依次排列;善男信女们,各取所需,焚香祷告,许愿还愿。
  无意于诸佛,我一个人来到寺的后院,想去独自去品味古寺的清幽。寺的后院是禅房、经房等所在,寂寞无声,悠然恬静,虽然离各个佛殿不远,但仿佛处在两个世界里。偶然一两个僧尼在院中行走,也是低头快行。这里几乎见不到香客,本来不多的游人都忙于在各个大殿中许愿求佛,绝少会行迹于此。
  寺的后院是幽静的,可谓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长长的石板路,高高的游松,低矮的灌木丛,平坦无垠的草坪,绿意浓荫中的观赏亭,构成了一幅世外桃园的景象。只有硬山式结构红墙青石的禅堂,提醒着人们,此处是于佛门静地,化外世界。闲坐之中,心生感悟,在古刹之中,能避于纷扰之外,品味一份清幽,也不枉此行,堪为人生所得。
  一直认为佛教在中国之所以兴旺,历经几千年不衰,在于佛教几乎能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人的欲求。试想一下,无论是富商巨贾,还是高官显贵;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贫贱之人,他们来到佛堂都是对佛有所求。做尽坏事之人,来此寻找心理安慰,请求宽恕。历尽寒苦之士,来此求得安逸,乞盼幸福。求财的、求子的、求官的,求平安的,来到寺院的众生大多有求于佛,而求佛帮助中的绝大多数人,平时很少颂经吃斋,潜心向佛,大都是临时“抱佛脚”,寄希望散一点点善财,求佛去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
  我,对佛一知半解,与常人不同的是,我是带着无欲无求的心境来到古刹,并不渴求佛赐予我什么,以满足一己之私。反躬自省,能在片刻之间,在千年禅院中,放弃世俗贪念,独自去品味古刹的清幽古韵,找寻心灵的安静,我也应算是一个有“禅心”的人吧!
  离开禅院,走出山门之外,在放生池旁,一池荷花,映入眼帘。荷花粉白相间,有的含苞欲放,有的争相盛开;满目荷叶,随风摇曳,绿叶倒映,碧水蓝天。生机盎然且清新淡雅的荷花,为本已十分清幽的古刹,又抹上了一层静谧。
  古刹晚钟,余辉夕阳,伴着荷花的清香飘溢,随着我的渐行渐远,白马寺的幽静反而越来越深的沁入心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