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杏花雨、杨柳风

2021-12-23叙事散文文珺
如果说,桃花是唐人的,那么,杏花就是宋人的。唐朝,是盛大的,富丽堂皇的,适合牡丹、桃花这样富贵艳丽的花儿。而宋朝却是安静的,隐逸、枯瘦的,自然适合精巧的杏花了。宋.志南和尚写过一首诗: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
  如果说,桃花是唐人的,那么,杏花就是宋人的。唐朝,是盛大的,富丽堂皇的,适合牡丹、桃花这样富贵艳丽的花儿。而宋朝却是安静的,隐逸、枯瘦的,自然适合精巧的杏花了。


  宋.志南和尚写过一首诗: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意思是: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小船儿在树木高大,树荫浓密的地方靠岸了。很明显,大和尚是要去探古访幽的。这是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拴好小船,要上岸去畅游一番了。


  大概是一个人吧。手里还拿着一根用藜条做的手杖。这个手杖,是结实的。为啥这么说呢?藜,是一种古老的粮食作物。远古的时候,还是人们行军打仗的时候必备的食物,因为它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不过,这种作物,后来不知为什就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变成了一种杂草,叫灰条,也有人叫它藜条。


  我们小的时候,野地里到处是都是它的影子。颜色灰楚楚的,叶片呈锯齿状。摸起来,有一种滑腻的感觉,是猪最爱吃的野草之一。人也能吃,不过只吃它的幼苗。摘了叶子,用过开水烫了,沥去水分,炝上香油,再拌上盐、花椒、姜粉等佐料,就堂而皇之的走上庄稼人的饭桌了。


  但这灰灰菜,长大后,可就变了样子了。它会长到二、三米高,枝杆粗大,叶片七彩斑斓,在深秋蓝天白云的陪衬下,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这个时候,它叫藜麦,是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引进的一种外来品种。被雪域高原大量种植,都形成一种旅游资源了。藜麦成熟的季节,远远看去,就像一幅幅燃烧的油画,是激情而奔放的。藜麦的杆子,十分的坚硬,古代的人,就用它来做手杖,结实的不要不要的。


  大和尚是来春游的。大约山路崎岖,这根结实的藜杖,就像一个忠实的朋友,一路相扶,就走到大山深处了。


  看来,诗人是由桥西往桥东走的。桥西的雨,是冷雨。到了桥东,就成温润的杏花雨了。也或许,在离桥东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大片的杏花。粉粉白白,开得正好。杏花雨哦,温和的,温润的,温软的。怎么爱也爱不够。“沾衣欲湿杏花雨”,多么好。在佛教中,诸天为赞叹佛说法功德的时候,就说散花如雨。天女散花,散的并不是花,而是普度众生的温暖和幸福哦。杏花开的时候,也正是清明时节。风,是和暖的。雨,是温润的。天地万物,也正要欣欣向荣的长起来了。


  杏花雨。杨柳风。多好啊。


  杨柳风,指早春的风。杨柳在春天最早发芽,可以说是春的挂号信。用杨柳来形容春天,特别是早春,是很恰切的。因此杨柳风就指代早春的和风。此外,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清明时节,微风拂柳,杨柳依依,一切都刚刚好。元代词人刘庭信《一枝花.春日送别》中说: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也完全可以说成杏花雨啊。春日里的送别,几多柔情,几多伤感呢。


  甜歌王后杨钰莹,曾唱过一首叫《风含情,雨含笑》的歌。歌中唱道:轻轻杨柳风,悠悠桃花水。小船儿飘来了,俊俏的小阿妹。眼睛水灵灵,脸上红霞飞。歌曲刚流行的时候,也是青春正好的时候。相约去公园划船。船行湖中央,他用口琴吹了一首《风含情,水含笑》。琴声悠扬,在湖边的绿树丛中萦绕不绝。那一瞬间,眼前人,眼前景,都是最好的,人生的春天,一切都是最好的。


  大和尚探古访幽,是怎样回去的,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这场最好的雨,最好的风。还给我留下了如此柔软多情的句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无论是唐朝的桃花、牡丹,还是宋朝的杏花、梨花,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大自然,是最高级的治愈大师。一场感情的伤害,一次人生低谷的出走,最好的治愈方式,就是走入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在草木万物的千娇百媚里,在大江大河的低吟浅唱里,心灵的伤痕一点点愈合,甚至还会走出一个别开洞天的世界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