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人生与吃茶

2020-12-14抒情散文李智红
人生与吃茶李智红/文一直见说茶是一种文化,我总是不以为然。茶就是茶,什么文化不文化的。我老爹说:“吃茶就吃茶,硬是把它整得那种复杂搞么?我吃了这么多年茶,从没把它往文化上扯,不一样又解渴又过瘾么?”我老爹年逾古稀,的确不懂得吃茶到底关文化什
              人生与吃茶                     李智红/文   一直见说茶是一种文化,我总是不以为然。茶就是茶,什么文化不文化的。我老爹说:“吃茶就吃茶,硬是把它整得那种复杂搞么?我吃了这么多年茶,从没把它往文化上扯,不一样又解渴又过瘾么?”   我老爹年逾古稀,的确不懂得吃茶到底关文化什么事?但他不但茶种得好,做的好,烤得也好。   后来我算是弄明白了,文化么,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物质生活方式,还是精神生活方式,都是文化。《汉语大字典》上说:文者,文治。化者,教化也。   台湾的茶人曾提出过“以茶立国”,着实把我给吓了一跳。小小一杯茶,竟然会被提高到如此吓人的高度?后来我想,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连煎条小鱼都可以领悟到治国安邦之道,更何况是业已形成几千年的茶文化大系?   中国的茶道,一直有“喝茶”与“吃茶”之说。虽然两种说法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根本的区别,但我还是喜欢“吃茶”一说。大约楼台歌榭,酒肆书廊,红尘市井,讲的都是“喝茶”。只有在野村夫,寻常阡陌,说的才是“吃茶”。“喝茶”一词,总觉得薄了些,轻了些,文绉了些,缺乏分量,缺乏质感,书卷气太浓,小家子气太浓。唯“吃茶”一词,更为接近茶的内蕴,茶的精神,朴素、简单、直白,有厚度,也有韧性。   赵朴初先生曾在1989年的9月9日,为《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题写过一首充满禅意的茶诗: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赵朴老在诗中所说的“吃茶”,当然不是我们这几个俗人家常白下的“吃茶”。诗里一个是引用的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还有就是“赵州吃茶”的趣闻。而“赵州吃茶”,又与“茶禅一味”的佛教理念有着重大的干系。应该说这是一个在佛教界广为流传,人人通晓的故事。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是一位教化僧俗的大师,常住于河北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从谂嗜茶成癖,每次说话之前,都要带上一句口头禅:“吃茶去”。清代《广群芳谱•茶谱》中,曾记载有这样一件事: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僧曰曾到。禅师曰:“吃茶去”。又问另一僧,僧曰未曾到。禅师又曰:“吃茶去”。后来,院主不大理解,便问禅师: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禅师又答曰:“吃茶去”。就这样,对于“曾到”“未曾到”的僧人,赵州禅师都给予了同样的答复。不仅如此,赵州禅师对于悟了的人、未悟的人、有钱的人、没钱的人、都同样给予“吃茶去”的回答。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是后世一大著名的佛禅公案。其中的“此间”,并非专指赵州禅师所在的禅寺,而是指“了悟”的境界。禅师的三次“吃茶去”,表现了禅师“了悟如未悟”的更高一层禅境。   抛开“茶禅一理”的玄奥禅意不讲,“吃茶”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对于想给单调乏味的生活制造点情调和品位的人,便是“喝茶”。“喝茶”得有氛围,得有音响,得有特定的场所。而“吃茶”则大为不同,瓜田李下,田间地头,都可以是“吃茶”的地方。杯壶碗盏,缸罐瓶瓮,都可以是泡茶的家什。“吃茶”更讲究的,是一种从容,一种随机,一种不加修饰的生活常态,甜苦随心,浓淡自便。   一个人“吃茶”的时间长了,便会从一杯由浓到淡的茶水中,体悟到许多人生意味。你就会发现,其实人生不过也就是一杯茶。浓的,淡的,清香的,苦涩的……少年时的人生,是雨前的毛尖,汤色清亮,味道纯正,但不经泡。青年时代的人生,是雨后的春茶,香气馥郁,汤色浓烈,但涩味太重,而且三道过后便寡淡无味。中老年的人生,是春末的老茶,粗糙,老辣,微苦,经泡,味儿慢慢冲淡,直至淡如白水。   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说:一杯淡茶,是我们每个人在其生命旅程中,能够一陪到底的“朋友”。茶之美,就在于那份心安理得的“冲淡”,他喜欢茶叶那份冲淡的精神,也喜欢茶叶那份甘于“冲淡”的平静。   是啊,一个人如果经历的事多了,福也享过了,罪也受过了。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全都体会过了,于是,要也不多什么,不要也不少什么的那种所谓的欲望,也就会像“吃茶”一样,越煨越淡了。   人生到了一定的年纪,总是应该多些恬静,少些狂躁;多些宽余,少些紧张;多些平和,少些乖戾;多些善自珍摄,少些干扰他人的。   人生如茶,而茶,便应该是越煨越淡的,人也应该渐渐地淡下来才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