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重提散文的散

2020-12-14叙事散文太阳神

重提散文的散太阳神散文以散为其特征,然而许多人对这个散很不放心。就好比我国的市场一样,一收就死,一放就乱。你说不搞宏观调控吧,市场就乱,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拖跨经济;你说宏观调控吧,市场又萎缩,疲软,弄得你无所适从。散文也是这样,强调了散
重提散文的散
               太阳神   散文以散为其特征,然而许多人对这个散很不放心。就好比我国的市场一样,一收就死,一放就乱。你说不搞宏观调控吧,市场就乱,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拖跨经济;你说宏观调控吧,市场又萎缩,疲软,弄得你无所适从。   散文也是这样,强调了散,就容易写得杂乱无章;强调了收,就又把散文导向了程式化。成了八股文。   先秦散文为何散?我想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活跃的思维。后来诗歌占据主要阵地,而诗歌到了六朝,已经研究得非常成熟,骈体文兴起,使文章走向了僵化,历四百年而不衰,直到韩愈古文运动,才有力地冲击了骈体文一统天下得局面。然而韩愈以后,骈体又死灰复燃,当然加上了唐诗的律诗成就,使程式化又成燎原烈火,因此,欧阳修又举起韩愈的大旗,以古文运动为口号,强调散文要散,实质上,从韩愈到欧阳修的“古”文运动只不过拉了个“古”旗号,这是政治上的策略而已,真正是一场创新运动。可惜近现代一代又一代学究,抱住韩,欧那个“古”字,就认为他们是复古,可见这帮学究实在迂不可及,更有学者把中国文论的“复古”作为主要特征以与西方文论的“创新”加以标志。着实在是一种天大的笑话,是对中西文论不求甚解的迂腐之论。   散文从唐宋八大家以后渐渐在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翻开韩愈文集,他的散文形式各种各样,在他那个时代,所有的应用文都尝试过了。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韩愈无所不用其极。在他开创“古”文运动之初,他强调了“师古”,这是辨正地处理继承问题;当他的名复古实创新运动已经声势浩荡之时,他就强调创新了,“师其意不师其词”,王安石年轻时以韩愈为楷模,欧阳修也曾告诫王安石学韩不要拘泥于韩。也就时说要学韩愈的创新精神。   从此到五四运动,散文的一统天下始终没有收到任何挑战。而五四运动更是散文创新运动的继承和发扬,它以反复古为旗帜,似乎就它能标新立异似的,实质上不过是历代散文创新精神的延续而已。   西方古代的史诗,虽然有韵律,但基本上是散的。后来讲究头韵,然后又讲究抑扬格,然后又讲究英雄对子。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十四行诗,杨益宪八十年代发表过考证论文,认为十四行诗的源于中东的鲁拜集,而鲁拜集则源于中国的唐格律诗。大家都知道,大唐中国文化远播寰球,这一考证自然顺理成章。   莎士比亚以后不久,律诗渐渐被散文代替,培根的散文在文坛上继承法国蒙田散文,又有创新,使散体文跃上文坛统治地位,到了十七世纪以后,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就确立了,只有在这个时候起,西方才有小说兴起的可能。中国虽然小说源远流长,但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还是在散文确立文坛之后的事。   散文与小说本是一体。只是因为小说纯粹虚构,所以就从散文中分出去独立门户。   总之,要问散文是什么?没有人能回答个确切的定义。我们只能回答散文不是什么,它不是诗歌,不是小说,不是戏剧,不是电视剧,不是电影。除了这几个不是之外,散文因其散体文的巨大包容性为大众所喜爱。   综上所述,散文就是要“散”,而散的根本主旨就在于要在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创新。   由于现代中小学课本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人形成了思维定势,似乎只有抒情,写景两种东西才算是散文,而除此之外,统统都不是散文,这种观点,在极左思潮极盛的文革世代,也许还情有可原,现在到了二十一世纪,如果以为散文还仅仅是抒情写景为主体,或为主要特征,那就显得过于守旧了。   受时代的影响,本版去年到今年以来,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的无病呻吟之作一直占有很大的篇幅,特别是有些文章根本屁事没有,硬是为文而文,说得不客气,就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曾楼,爱上曾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因此,我一直不遗余力地提倡,把写景抒情与真情实感联系起来,与事实联系起来,文章无论是情,还是事件,还是景物,都要有一种冲击力度。   而写作的形式,语言的形式,都要力求创新,突破思维定势。我加精华,通常是各种形式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同类文章中择其优者加。有些文章虽然写得很好,但都是写景,只能择其优了。有些文章,虽然写得整体观感不十分完美,但因为内容与形式上稍有与众不同之处,都要特别给以关注。   新,是生命,新,是我们为文的根本,新,是我们论坛的生命。如果我们论坛发展几年了,还是老面貌,还是让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文章占主导地位,那我们这些写手是千古罪人!   也许朋友要问,要说创新,何其难!   我的回答就是,你不要造情,不要造文,有情就写,有感就发。有些朋友,好不容易有机会出去游了,总觉得是件大事,一定要写出来。但实际上,游了,景没有动人之处,没有特别之处,写出来,象个干瘪的老太婆,让人实在不想再去了。没有感动,没有突出的事件,最好先别写,等沉淀之后,再提笔。《怀念萧珊》一文是萧珊死后多年才写成的。   只要文章到了不写不行的时候,才去写,不管结构,不管章法理路,特别是在线写作,我想才会有点新意。以散为体,以新为骨,这是我们永远倡导的规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