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三江并流区的服饰美和高贵的饮食习俗

2020-12-14抒情散文wwmi06
三江并流区的服饰美和高贵的饮食习俗构思奇巧自然大方——白依人的火草衣我们不得不惊叹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少数民族们的创造能力,他们会化腐朽为神奇。能歌善舞,勤劳正直,性情豪放,热情好客的白依人(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滇西北鹤庆县六合白族彝族
      三江并流区的服饰美和高贵的饮食习俗
构思奇巧自然大方——白依人的火草衣   我们不得不惊叹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少数民族们的创造能力,他们会化腐朽为神奇。   能歌善舞,勤劳正直,性情豪放,热情好客的白依人(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滇西北鹤庆县六合白族彝族自治乡境内)就是这样的少数民族,构思奇巧自然大方的火草衣,是这种民族高贵精神的具体表达式。火草是这里山间的一种草本植物,原始的火镰(撞击石块取火的铁器,有点像镰刀,故名)取火时用的引火物。就是这样不起眼的小草,通过白依族妇女巧手的纺织,缝制成了白依男女老少出门做客的礼服,也成了白依族人民的标志性服装。   到了横断山脉七、八月份的时候,山间云雾缭绕,也是火草长得最旺盛的时节。一群群一伙伙身背竹背箩的白依妇女,便在秀峻高耸的夸萼山间采摘火草,颇有采茶女的风采和诗情,可比采茶女多了几分英姿飒爽的豪俊气概,毕竟那不是平缓的小山坡,而是纵横决荡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们唱的山歌——“喳巴嚅”,也就有了几分雄健气。   将采回的火草叶晾干,轻轻一揉,除去绿色的表皮,就剩下那洁白柔软如棉丝般的绒絮。这时白依少女就在那古老的全木纺车上,将火草绒絮纺成粗毛线般的白线,然后也是在原始的织机上,织成不添加半点化学药品的纯白布料,用手工缝制成白依族前后都有长摆的民族服饰。男女式样都并不多,只是大小不一。   这种火草衣适合于在山间穿行时穿着,雨淋不进去,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呢!    普米族适用大方的男子氆氇衣   这里的氆氇不是西藏出产的毛制品,而是居住在云南怒江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箐花的普米族同胞,用羊毛擀制的衣料。   普米族同胞大多世居在横断山脉的深山老林里,自然条件恶劣不说,生存的考验,也是让孱弱的孬种也会强壮起来的。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他们一年四季都要融进到大自然当中,在野外的时间非常长,而过去野兽也比较多,由于这些原因,勤劳勇敢智慧的普米族人民,便纺就了适用大方的男子氆氇外衣。   衣的样式,一般以中衫装式为主,纽扣有以布或直接氆氇条手式缝制的为主,也有用现代化生产出来的塑料纽扣的。衣袋采用的是明包,也是用羊毛氆氇缝制的。下面是两大袋子,上面一个小衣袋,看上去非常适用大方。由于衣袋比较大,到山上的时候,有时可以将小点的猎物或到山上煮饭吃时用的物品,装进衣袋里,还可以用来将旱烟锅和烟袋,铜炮枪用的火药放去,防水防潮适用性也非常强。   这种氆氇衣,主要用羊毛擀出来的,因为普米族汉子喜欢黑色的缘故,这种男子氆氇衣,用的羊毛都是普米人自家养出来的黑山羊毛擀出来的。那羊毛刚硬挺直,擀出来的氆氇厚实板扎,透气但不透水,就是在阴雨连绵绵的七八月里穿上,不带雨具,这氆氇衣也能当雨具用。如果晚上在山里赶不回家,还可以铺在山坡上当垫子和被子用。据说过去山里黑瞎子(狗熊的俗名)多,在与黑瞎子狭路相逢的时候,还可以赶快将氆氇衣脱给黑瞎子,黑瞎子忙着去撕咬氆氇衣的时候,就可可以趁机逃命,所以这种氆氇衣,普米人还把它称为救命衣呢!   全羊毛的氆氇衣因为厚实暖和,到山上也不怕灌木刺棵划拉戳刺,非常牢实,一般穿上二三十年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还不变形。现代生产再先进,也恐怕生产不出这种天然实用的布料,这氆氇布料真是创造了人间奇迹啊。
         纳西人高贵的宾客宴   民间的美食,真只得用应接不暇、内涵高深来形容了。   这不,丽江拉市民间待客的宾客宴,就让人大开眼界、口界和脑界,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大展示。客人入席,往往被安排到出入方便,挟菜不受阻的上八位的位置上坐定。   然后女主人先上一些果碟和煎炒出来的小食品,如丽江海棠、各种果脯、乳扇、花生米、粉皮、虾片……一面吃一谈些话,好像要调整好心情后,才正式进餐似的。   时间差不多了,也要婉转地请示客人,在征得客人的同意后,才撤下这些果碟和煎炒物,然后换上正餐“八大碗”。那女主人一般也不进餐,就守候在一旁,谁需要什么,只要被男主人发现,就暗示女主人进行服务。女主人就站在饭旁边,主要任务也是给客人添饭,有时也给大家挟菜。可女主人一点都不觉得被另眼看待,或者低人一等,笑咪咪地不时用纳西话问大家,哪一道菜的味道好,哪一道菜的味道不好,或盐放多了,合不合口味?大家融洽地谈论着。怪不得纳西妇女将这饭菜做得如此之可口,是因为她们随时随地谦虚地在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改进烹调技术的结果。在这点上,纳西妇女真正体现出的中华谦逊的传统美德。   纳西人的凉拌特别的有特色,一般用的淹制调味品,都不用酸醋和酱油,味精更是被纳西妇女所深恶痛绝,认为味精破坏了食物的原质原味,污染了食物的天生丽质。她们直接就采用梅子,一般都用自家精心晒制的乌梅。如果需要加酸味了,就将那乌梅在雪水里煮制后,连同梅子一起晾凉,需要的时候也就和着乌梅肉核一起加进菜里,吃起来是那种原质原味的清爽,怡人得叫人终身难以忘怀。   纳西人高贵的宾客宴,何止是吃呢,而是一种中华美德的再现和崇尚自然的完满体现啊!
        令人遐想——普米人的三脚祭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无字文化史书,要阅读一个民族,就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吧。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居住在怒江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锣锅箐附近的普米族人的三脚祭。世居在深山老林中的普米族同胞家里,每家的堂屋里,都有一个万年火塘,一年四季不熄火,主要原因是他们居住在地处高寒险峻的老君山、高黎贡山上,四季寒冷多雪。那万年火塘上,有一个经常做饭、煨吃茶用的铁三脚。这铁三脚,普米人认为是世世代代养活他们的神物,就像汉族人的灶神一样,被供奉了起来。   每当他们做吃好东西时,首先要祭奠的是铁三脚。他们会把好吃的东西,一样夹一点,放在铁三脚的三只脚上,然后家里的男女主人,就围着火塘顶礼膜拜,嘴里念念有词,大意是希望三脚天天恩赐好吃的东西,月月打牙祭,年年风调雨顺。   逢年过节,这种仪式更是非常隆重,在没有祭三脚前,任何人包括老人、大人和小孩都不能吃在三脚上做出来的食品,只有经过祭祀以后才能吃。体现了一种原始的图腾思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