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纸上的爱情

2020-12-14抒情散文若荷
光阴荏苒,转眼又到了新春佳节,市面地摊上到处摆满了大红的剪纸,令围观欣赏的路人络绎不绝。清早或傍晚,下班的路上,就有买剪纸的人们从你身边匆匆而过。各种花样或简或繁,鲜艳夺目,顿时给你带来新年的喜庆与红火。童年的时候,院里有一个陕西来的刘姐姐
  光阴荏苒,转眼又到了新春佳节,市面地摊上到处摆满了大红的剪纸,令围观欣赏的路人络绎不绝。清早或傍晚,下班的路上,就有买剪纸的人们从你身边匆匆而过。各种花样或简或繁,鲜艳夺目,顿时给你带来新年的喜庆与红火。   童年的时候,院里有一个陕西来的刘姐姐,就是因为她的几幅漂亮的剪纸,使山东的一个小伙子与她深深相爱,从一起下乡到跟随他回到山东,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过着清淡的日子,却举案齐眉,恩爱有加,少年的我常常觉得不可思议。   真正的喜欢剪纸,大概就是从01年开始。那年的十一期间,单位组织去陕西旅游。本来是不想去的,因为晕车。往往是,还没听到“车”字,人就会先晕起来,条件反射到如此地步。尽管这样,最后到底还是去了。等坐上车我才知道,原来坐车也不是多么晕的,沿途的风景,到是把我吸引的神魂颠倒,再也不想晕车的事了。   终于,踏上陕西那片厚重的黄土地,在这里,我除了游览名胜古迹,品尝羊肉泡馍,便是沉浸在黄土地风情文化的氛围里。一本《民间剪纸》在手,从西安到陕北,八百里长路仆仆风尘,走近民间,走近剪纸艺术,才终于领略到了它的熠熠光彩。   喜欢民间剪纸,尤其喜欢陕北风格,它粗犷、朴实,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陕北农村,每逢佳节喜庆、新婚嫁娶、婴孩满月、生日寿辰、乔迁新居,都可看到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有贴在窗户上的“窗花”、“格子花”,贴在门楣上的“门符”、“吊笺”;有贴在房屋顶棚上的“团花”、“角花”,还有日常生活用的“枕花”、“门帘花”、“肚兜花”、“灯笼花”……凡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动物、花草、鸟蝶,都会在一把神奇的剪刀下展现的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陕北人豪爽粗犷,喜欢红火热闹,那大红的剪纸贴在农家喜庆的窗户上,就仿佛把红火的日子贴在了自己的心头上。喝一口自家酿的高粱老酒,醉眼朦胧地吼几声令年轻人耳热心跳的信天游,或敲起剽悍的安塞腰鼓,那一刻,整个村子便在那欢快的鼓乐声里舞蹈起来,震颤起来,就连那阳光氤氲着的二月天,都陶醉了!   “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陕北高原的窑洞内,早春二月的阳光下,是最适宜剪纸的天气了,靠窗一张土炕上,是最适宜剪纸的位置了。在陕北,哪家的女子不会剪纸?哪家门窗没贴过红彤彤映照日月的喜花呢?“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风天那个雪地,年来到!”大年三十,贫寒的土炕边,美丽无瑕的农家女儿轻盈地盘坐上面,一条乌黑的麻花辫一甩,辫结上的红头绳扬起未落,一对喜气洋洋的大红窗花已剪了出来----这是小时候在舞剧《白毛女》里看到的情节。   从此便固执地认为,陕北的剪纸是最美的,是最动情的,是最给人魂牵梦萦、天老地荒的感觉的。陕北的女子,从女孩儿剪成姑娘,又从姑娘剪成了媳妇、婆婆。她们剪出牛羊,剪出花草,剪出祝福,剪出吉祥,剪出生活中、心底里最美最朴实的东西。一双手磨得粗糙满布沧桑,一幅幅剪纸却妙趣横生丰韵犹然。剪纸是她们的一份钟爱,是她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婉转表达。剪个古代仕女,能剪得她凝眸含情莲步依依怨恨萦绕;剪一对鸳鸯戏水,能使得一个痴情女子由满头青丝等到白发苍苍——天若有情天亦老!   陕北的剪纸虽然花样繁多,但是,无论怎样复杂的剪法却从不失传,因为这里的人们最懂得代代相承。又由于各人的审美或对生活的领悟不同,剪出的花样也在不断演变。如今的陕北,道路交通方便,旅游业兴旺发达,各国游客到此旅游,首先关注的就是民族风情文化。在我国,剪纸艺术已成了对外交流的民间艺术之一,许多享誉民间的剪纸艺术家就是从这片黄土地上走出来名扬国内外的。祖国的剪纸艺术已经成了她们的生命和事业。   在延安,我曾欣赏过一个年轻艺术家的现场表演,她一边转身取纸,一边热情地解说,剪刀未起,我已体会到了她的灵秀与从容。在她长发低垂,剪刀与纸片翻飞之际,一位独立花丛的绾发女子自剪下跃然出来,只见那女子纱裙委地,水袖盈香,莲步未曾移,佩环已叮当,一双如水美眸,凝睇中流露出几分期盼几分婉约轻愁,令参观的外国朋友惊叹不已。   童年时候的刘姐姐年纪已经大了,再见她的时候,她那黑黑的头发已染上一层岁月的霜华,只是,那双灵巧的双手依然执著地剪着那些美丽的日月之花,她的小儿子为她申请了网页,有了她自己的艺术天地,她剪的勤快了。她剪纸轻写实,重传神,结构简洁,线条挺拔流畅,又闪耀着现代民间艺术的风采。   记得一位剪纸艺术家说过这样的话:剪纸不是属于女子的,但是剪纸使这些女子懂得了生活。我终于明白,剪纸里的日月,因渗入她们的青春而变的甜蜜,剪纸里的爱情,因含蓄才使它成为永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