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闪现灵光的终极启示

2020-12-14抒情散文极品山庄
闪现灵光的终极启示——班德瑞《雨林深处》听读札记(上)聆听班德瑞的音乐成为我近年来的一件常事。近期,又获得班德瑞的近作《雨林深处》。这个专辑与其它的集子,无论旋律的构造,音乐色彩的表现,还是取材、取意,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追求,旋律深沉而浓重
                闪现灵光的终极启示
           ——班德瑞《雨林深处》听读札记(上)   聆听班德瑞的音乐成为我近年来的一件常事。近期,又获得班德瑞的近作《雨林深处》。这个专辑与其它的集子,无论旋律的构造,音乐色彩的表现,还是取材、取意,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追求,旋律深沉而浓重,一改往日的诗情画意,把音乐引向抽象表达的境界,让人冥冥中感觉到:这一切,都沉着这群非凡的瑞士音乐艺人,对现代轻音乐某种艰难的技巧探索和深刻的思想追求。   任何的艺术都必须浸润在当代的哲学潮流中,才可能传达最为强烈的时代意识,形成最为鲜明的艺术风格,引发听众对生命最真切的感动和思考。
  西方在20世纪中后叶,哲学的最高表达就是“关怀意识”。海德格尔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系统阐述了人活着“为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就是“终极关怀”,对别人,对自己,对整个社会。“终极关怀”的思想也据了当代哲学的主导地位,也成为文学艺术主题表现的基本规律之一。   其实,纵观自文艺复兴到后现代主义的伟大作品无一例外都没有走出这一终极主题。当然,作为西方当代最优秀的轻音乐杰作——班德瑞也不会走出这个哲学最根本的命题。
               深沉的呼吸——《莎丽花园》   《莎丽花园》,一位西方纯净的女孩,一个优美的诗歌意象,一个可以遐思畅想的地方。   事实不尽然!与曲名正好相反,整首曲子听起来就像一口又一口深沉的呼吸——以介于壮丽和悲怆的电声音乐为背景,以电钢琴的深情诉说为主旋律,以沉重的电子打击乐为基本节奏,好似一段艰难行进中人生旅途程。而且,特别能够激起人激动情绪的,是穿插在主旋律中,一串串流利婉转而放纵轻巧,似山涧流水一般的空灵音符,是用钢琴弹奏出来的,一次次的音符跳跃和激荡,仿佛给人压抑的思想一刻放松,一点喘息,一丝缝隙,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这是一种多么高妙的艺术处理手法!   虽然我不知道莎莉花园是个什么地方,但是它必须是音乐的思想和情感渲洒、发展的背景。曲子的名字既然是《莎丽花园》,却为何与“花园”的景象这样处处不和谐呢?我们不妨随着乐曲做一翻合理的推想:在浓重深秋暮色里,有两位老人踩着金黄的落叶漫步,没有任何的言语,只有蹒跚的行走,或许端坐木椅,或许仰望天际……生命留给他们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回想走过的岁月,都是过去,都是历史,时光不会倒流,时间还在消逝……生命此刻给与他们最大的恩赐就只有平静的回忆和思考。缓慢地前行着,过往生活中偶尔的收获和喜悦会如流星闪电般穿越脑海,会心的微笑代替了他们的一些言语行为,还是只有回忆和思考……这其实是一个最为普通的人生经历,而关键是音乐家把这样一个普通的事件放在宏阔的背景中来展现,使其放射出普通生活最为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那一串串流畅而跳跃的音符,成为这首深沉的人生叙事曲中最为空灵的音乐意象,成为最激动听众情思的抒情力量 ,那是对普通人类生活最深情的赞美,那是于灵光闪现中给与听众最为终极的启示和思索,产生出无可辩驳的艺术说服力!
                岁月的质感——《黄昏》   《黄昏》,一个古老的艺术形象,悲伤、苍凉、浑厚、悲壮……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有“瞑色起愁”的手法,“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嘶酸孤雁失群夜,断肠胡儿恋母声”……中国的古代艺术家们很早就纯熟地掌握用黄昏来衬托复杂的离情别绪。   可是,来自风景旖旎秀丽的瑞士音乐家们却没有这样做:他们避开了传统主题的沉重,乐曲的开头没有去浓墨重彩地渲染,而是以一段略带苦涩的电声风笛不经意地切入,风笛的中段悄然地用明亮的电钢琴为节拍衬托,风笛悄然地隐没了,明亮的电钢琴作为主旋律的开端延续着,音乐的主题在时断时续中若隐若现,音乐的色彩在若明若暗中鲜明起来,渐渐渗入金属一般的质感。音乐的旋律终于长长吁了一口气,主旋律从电钢琴中幻化出来,以嘹亮的电声模拟的长笛作为乐曲的主题,在中音区上回环、复唱、倾诉、感叹,一切都只为赞美某种黄昏迤逦的风光,一切都只为诉说某种生命陈迹的感动,在回旋中不断层进着,在思索中缓慢跋涉着,在感动中高扬出一种思想,一种认识!   乐曲经过大约三个乐段的叙述,抒情基本在一个平行的水平上进行着,没有明显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最后,抒情慢慢消失在平静的叙事中,就像黄昏的山峦渐渐隐没在夜色中一样,没有激情、没有痛苦、没有哀愁、没有思念,一切就这样悄然隐没了……似乎什么都没有了! 可是人的心情就不得不重新回到乐曲的回味中,回味什么呢?淡化了的暮色浓重、淡化了的生活艰辛、淡化了的痛苦思考……什么都淡化了,还有什么呢?思考若即若离地在逝去的音乐里,盘旋着、缭绕着……慢慢地,附着在乐调上的那层金属一般的质感,如玉贝出水般浮现出来,留下最鲜明、深刻记忆!   哦,这时你才会明白艺术家的良苦用心——岁月流逝中忘却了旧事,时间扩散中抚平了伤痛,坚硬的日子抽象出流星一样光质,构成了生命最本质的色彩——这与现实生活的逻辑是多么惊人地相似!
                苦涩的恋情——《玫瑰》   《玫瑰》,爱情的代名词,热情、奔放、浪漫……也是一个我写作中从未敢涉足的词汇。记得结婚典礼上,我向妻子献上第一支也是最后一支玫瑰时 ,率真的妻子一边亮出了笑容,因为我的手生,一边还带上嗔怪的神情。但凭妻子那一脸的灿烂,我还是认为用玫瑰表达爱情的浪漫是最为合适不过了。   班德瑞似乎又和人们开了一个玩笑!乐曲一开始就好像要发生什么悲剧似的,没有过多的修饰音,只是一个劲地用近乎悲愤的声音在一个基调上叙述,到了结局还是叙述,没有明显的结尾处理,开放式地就这样沉寂了、降落了……乐器的运作也很简单,大概只有三种:以大幅度跳跃式的电钢琴为主旋律乐器,音符极少变化,最主要的有三四个,但是每个因为的尾音用艰涩的延长音来延续,简单中寄寓着丰富,明亮中包含着苦涩;背景音乐用大段的空位和大提琴来衬托,当主旋律的音符升起的时候,背景音乐只有一种极度的空旷,当主音符延长时,就逐渐响起大提琴艰难的奏鸣,直到下一个音符升起时,又是一种极度的空旷……在空旷与奏鸣中用沙锤和西洋鼓的电声模拟作为节拍,以修饰和补充主音符跳跃所遗留的空间……整首乐曲在跋涉、悲愤、期待、咏叹中交织叙述,解释着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   在《玫瑰》中,由于音乐意象的简单,没有过多的色彩描述,没有过多具象的表达,以一种神性般的隐喻来阐释了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乐曲首先避开那个爱情故事的浪漫色彩,似乎要极力向人们说明这个故事一开始就隐含着某种悲剧的因素,也似乎要重复“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老话。可是曲调所有行进并没有朝着那样的方向靠近,而是在言简意丰的陈述中最后使人不得不认为,这既不是一出悲剧,也不是一出喜剧,而必须是一出正剧——是一出在艰辛中收获幸福、在辅助中跋涉生命的悲喜剧!   “ 玫瑰”依然还是爱情的象征,但是《玫瑰》已经不是具象的“玫瑰”,它的主题就像一杯从玫瑰汁液里稀释出来的血色情怀,没有了玫瑰的身影,只有玫瑰飘荡的灵魂,没有艳丽或者浪漫,只有冷静或者冷峻——明亮的旋律就是这灵魂本质的色彩,苦涩的间奏就是这灵魂本色的情感!   班德瑞的《雨林深处》共有十二首风格相同的音乐,取材于世界各地,带有不同地域音乐的色彩,但是乐曲的基调都是深沉的,音乐的基本表达手段都采用错位叙述的方法。同时,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主旋律的间隔中融入明亮的音符,给沉重的平凡生活抹上一层金属般的光泽,把许多思考沉淀为一种音乐的色彩,如闪现的灵光一般,赐予听众不同凡俗的音乐美质和思想冲击!   班德瑞就以这样高超的音乐技法赐予我们圣灵般的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终极关怀”!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阶段,西方人不论在社会生活领域,还是在思想探索领域,都越来越关心人的生存问题,也就是人怎么样活着最有价值!对于哲学来说,就是哲学命题应该定位于什么,于是就有了沙特的存在主义,但是沙特过多近乎玄学的解释反而使人们对存在的问题产生了茫然的感觉和末世的思想!存在主义的文学代表作卡夫卡的《变形记》虽然对“我是谁”问题的阐释形象到了极点,可最终格里高尔不是人了,而是一只连亲人都遗弃的“甲壳虫”,未免令人类过于的悲哀了!   艺术就是艺术,艺术家就是艺术家!班德瑞的音乐创作是否也给我们的文学创作以某种终极的启示呢?                ——2005年5月14日星期六 班德瑞全集下载(共11集,《雨林深处》是第12张,还没有找到,抱歉!!)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